APP下载

基于“非遗”视角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2-05-30陈雪莹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摘要:“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既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路径和方向。文章以盐城市为例,通过解析盐城市“非遗”的特色及要素,实现“非遗”与文旅等经济产业的共同发展,以传承“非遗”为目标,建立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战略结构,为盐城市的乡村振兴探讨新的发展路径,对未来“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遗”;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文旅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03

0 引言

隨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对乡村经济、乡村文化等方面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乡村中存在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由“非遗”带动的以文旅产业为首的经济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促使文化和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以文带经,以经养文”的新局面。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要素带动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策略,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盐城市“非遗”的传承及现状

1.1 盐城市“非遗”的历史传承

盐城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董永传说、淮剧、建湖杂技等[2]。董永传说发生在公元前29年至公元79年,极具浪漫神话色彩的文化特色深受大众喜爱。淮剧以盐城建湖的方言进行演唱,1953年正式成立,其苍劲质朴、婉美抒情的特色也体现了盐城的民风特点。建湖杂技出现于公元1至7世纪,建湖“十八团”百戏艺人在京城、宫廷等地表演角抵、冲狭、跳丸、寻橦、走索以及吞刀、吐火等技艺,集融刚劲粗犷与柔美隽秀于一体的艺术特色获得大众的一致好评。

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着古老东方的人文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彰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价值和地位,它们在历史传承中已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仅丰富了盐城的城乡生活,也提供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2 盐城市“非遗”的发展现状

2016年,江苏省杂技团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演杂技剧场《小桥流水人家》,成功走向世界。2020年,又再次创演了红色杂技剧《芦苇青青菜花黄》。该剧先后参加了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8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等多场庆典活动,带领观众重温历史,感受红色文化。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3]。盐城市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发展“非遗”文旅产业,举办如文艺演出、“非遗”展演等活动,加大“非遗”宣传力度,促进“非遗”文旅产业的发展,引起大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广泛关注,营造积极参与传承的浓厚氛围。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包括科学”,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推动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享受着科技应用带来的便利,“非遗”也在科技时代迎来了创新性转变和发展机遇,要积极推动“非遗”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盐城市利用科技实现了“非遗”数字化,2021年8月13日正式上线“中华淮剧”APP,同时喜马拉雅数字淮剧有声书屋——国内首座“淮剧城市会客厅”同步上线,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双线进行,使淮剧得到更加广泛的流传,让苍劲质朴、婉美抒情的淮韵淮调再绽芬芳。

2 盐城市以“非遗”推动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随着盐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非遗”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非遗”产业的兴起,盐城各地乡村结合地区“非遗”资源的不同特色,因地制宜地探索乡村振兴的不同发展模式,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前以“非遗”推动乡村振兴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缺乏“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在传承人方面遇到严峻的挑战,老龄传承人占盐城“非遗”传承人口的一半[4],村里大多数年轻群体更愿意追寻新时代的新事物,去外面更大的城市拼搏奋斗,虽然保持着对“非遗”的敬重,但在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会有很多顾虑,如就业缺口小、精力和时间耗费大、付出与收入往往不成正比等。除此之外,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传属性是单脉相传,能接触到的人少之又少,年轻群体的注入显得更加困难,缺少年轻群体传承的“非遗”只会逐步走向衰竭。没有年轻人的新思想与之相融合,没有年轻人敏感的市场观察力,也没有年轻人的精力体力,在乡村用“非遗”创造经济效益的困难程度可见一斑,对“非遗”走向市场、推动乡村振兴形成了阻碍。

2.2 文旅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丰富,政府和人民对其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但盐城市乡村中“非遗”项目的开发仍有所欠缺。一是大众对盐城“非遗”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淮剧、杂技等少数,很容易造成大众的审美疲劳,导致乡村文旅产业资源缺失,发展后劲不足。二是乡村文旅产业没有成熟的产业链,招商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文旅产业大规模产出,没有特色品牌设计,游客在当地消费不足,无法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成本支出得不到回报,对乡村“非遗”的传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文旅产业缺乏专业性人才,“非遗”文旅产业发展滞后,专业人才的短缺占据绝大部分因素,除了缺乏兼具“非遗”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外,还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导游人才,他们对“非遗”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观念滞后,创新不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非遗”的创新旨在“非遗”的传承方式、弘扬方式和文化本体创新。在“非遗”的传承中,守旧思想严重,大多数信奉单脉相传,“非遗”的市场规模较小,缺乏传承创新精神,从而造成部分“非遗”流失。盐城市的数字赋能创新[5],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遗”的流传,但盐城乡村地区对于这些数字软件的使用和开发认知不足,没有专门的项目团队帮助其录制视频、后期加工,无法使产品效用最大化。盐城市的创新之处在于能让“非遗”走出盐城,走向世界,但忽略了乡村“非遗”与经济产业的融合创新。在老一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眼里,新时代的信息流量与“非遗”格格不入,他们不会使用科技软件,也无法理解各种形式“非遗”的创新改变。“非遗”本体创新在保留其特色的同时,加入一些创新元素,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但这个方面的创新存在一定的争议,由于其中的平衡性无法掌握,阻碍了“非遗”本体创新性的发展。

3 盐城市以“非遗”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3.1 强化政府对“非遗”促进乡村振兴的引导作用

目前盐城市乡村地区对“非遗”的价值认知过低,导致乡村振兴的主体还不具备较强的意识和能力参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发挥引导作用,促进“非遗”的发展。第一,加大对“非遗”发展的基金扶持力度,促进“非遗”发展领域的创新创业。如媒体宣传、组织“非遗”知识竞赛栏目并开设奖项等。第二,建立“非遗”人才引导机制,促进“非遗”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6]。通过文化部门对“非遗”传承人才进行识别和定级,充分發挥他们在“非遗”培育上的积极作用。第三,建立专门的项目团队,指导“非遗”传承人合理运用新技术,让“非遗”更好地走出乡村,走出城市,走向世界。

3.2 发挥多元主体在“非遗”促进乡村振兴中的协同创新作用

基于“非遗”促进乡村振兴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国家政策发挥主体作用,也需要市场、社会的调控作用,村民群体也需要在传承“非遗”的同时转变观念,多元主体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非遗”的传承和创新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领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规划,通过引导和创新多元主体参与乡村“非遗”的发展,增强主体之间的合力,才能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促进乡村的发展。首先,村民群体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国家政策做好“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工作。其次,政府和社会要考虑到村民的能力水平,做好适配工作,政府可以出台新政策作为基本保障。最后,市场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弘扬“非遗”,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促进乡村振兴,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3.3 完善“非遗”的产业链

完善的产业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已有资源、中间特色产品的生产、制成品的包装组成、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在完善“非遗”推动乡村振兴产业链的过程中,第一,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挖掘[7],加强信息整理和分析。第二,注重品牌设计和质量把控。第三,可以与有品牌效应的大厂合作,打通市场。第四,要注意售后服务,注重“非遗”产品的口碑。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注重线上、线下双线发展,善于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一方面,在流量网络时代,这是最便捷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这些网络平台上的年轻群体居多,对年代群体传承“非遗”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 盐城市以“非遗”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

4.1 因地制宜开展“非遗”特色活动

以“非遗”的不同特色在地方开展不同类别的活动,分专区进行。东台的董永传说具有浪漫神话特色,在东台村庄中有着“结婚要拜老槐树”的文化传统,可以举办相亲角、拜老槐树、穿汉服等特色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参加,带动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建湖杂技具有集绚丽技巧、刚劲粗犷与柔美隽秀于一体的艺术特色,除了在发源地村中定期举办演出,其服装道具也可作为一条产业链向外输出,可以举办现场教学交流活动,既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建湖杂技的魅力,也可以从中发掘新的有潜力的传承人;针对盐城美食类“非遗”,也可以举办美食节等系列活动。根据乡村中的不同“非遗”特色,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4.2 结合“非遗”和各项产业,创新发展

盐城市可以开发利用技术创新的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新颖产品开发,如举办盐城“非遗”产品创意大赛,利用“非遗”技艺创新和创意在符合当代审美的前提下,生产具有实用价值的“非遗”创意产品,让大众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通过淮剧创新模式,打造引人入胜、符合当代价值观的“非遗”展演,推动“非遗”曲艺类项目从乡村走进城市、走进市场、走向世界,采用传统曲艺与新时代演出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让更多年轻群体认识“非遗”,喜爱“非遗”,打通“非遗”的年轻群体市场,推动“非遗”美食市场模式的创新,如开展“非遗”美食联名探店活动。采用新时代市场化手段宣传推广“非遗”美食,与盐城乡村“非遗”美食中的老字号合作,根据世界各地的口味,对“非遗”美食品种的口味进行创新改良,在产品包装上讲解“非遗”美食背后的悠久历史文化,带领“非遗”美食打开更多的市场,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创新“非遗”文旅产业模式,探索“非遗”文旅产业的新路径。着重选择打造具有盐城乡村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对“非遗”文旅产业进行调研,尽可能满足盐城乡村地区各大景区游客的需求,使“非遗”成为盐城市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4.3 结合“非遗”和乡村治理,顺应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治理中的自治、法治、德治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使乡村治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非遗”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伦理教育和社会行为规范,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有效增强乡村群体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构建出一幅充满生机、稳定和谐的现代乡村治理新画卷。

首先,可以充分挖掘盐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其中包含仁爱、诚信、正义等当代价值,通过对“非遗”的宣传、展览、演示等,弘扬正能量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滋养乡村治理这一青葱沃土。其次,充分运用“非遗”中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淳朴民风民俗及其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并结合新时代加以改良、创新和弘扬,不断赋予“非遗”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使盐城乡村熠熠生辉,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最后,充分发挥政府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群体、乡村群体的作用,在对“非遗”进行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思想素质教育,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成为品行一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为乡村治理更为乡村振兴贡献“非遗”力量。

5 结语

乡村振兴的工程包含文化、人才、产业、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的振兴,它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把“非遗”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可以促进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和组织振兴,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来说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盐城作为乡村“非遗”传承的热门地区,利用“非遗”带动乡村振兴,促进文化和经济共同发展,对同类型“非遗”城市的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林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文创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2(7):138-139.

[2] 陈传亚.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3] 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部负责同志就《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J].中外文化交流,2021(9):20-23.

[4] 王启元,章储惜.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调查及建议[J].文教资料,2021(11):32-34.

[5] 温磊,张瑞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4):25-30.

[6] 解胜利,赵晓芳.从传统到现代:农耕文化的嬗变与复兴[J].学习与实践,2019(2):126-132.

[7] 谢索菲.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广西文场传承现状与对策[J].绿色科技,2021,23(21):192-194,197.

作者简介:陈雪莹(199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