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研究

2022-05-30柯秀霞

教育界·A 2022年1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应整合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习领域,开展趣味活动、打造文化校园,从而更好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作者简介:柯秀霞(1981—),女,福建省漳州市南坑中心小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文化基础,第二方面是自主发展,第三方面是社会参与。核心素养包括六大素养,分别是实践创新、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其中的人文底蕴强调学生要学习人文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要掌握并且学会运用人类的智慧成果,涵养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追求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成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有更宽厚的文化基础的人才。将核心素养细化到语文学科中,可以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括为一种综合素养,这种综合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包括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知识、语文学习习惯、语用思维能力、语言的积累和人文科学素养等诸多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中小学语文课程要全面地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渗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要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收優秀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立身之本,因此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而语文课就是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能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能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树立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要求。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中华传统文化沉淀了五千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人民的智慧财富,是中华大地上特有的风貌。我们应该传承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树立文化自信。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质、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小学是义务教育起步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为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礼仪等知识为学校的德育带来了丰富的素材,使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积极传播文化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能够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知识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强化民族精神及民族意识,也可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不同时代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与家国情怀。学生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可以读到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不同思想流派的论著,可以赏析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巅峰之作。在学习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时,学生的内心会形成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动力。

(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强大的文化力量

传统文化凝聚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力量,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传统文化,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强烈的爱国和民族自豪感,对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有更为深刻和清晰的认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整合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教师编制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将一系列有教育意义的、涉及传统文化的书籍带入语文课堂,将书法艺术带进校园,根据学生情况开展经典诵读课和书法课等。

1.诵读经典,欣赏传统美文

学校可以罗列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参考书目”,鼓励师生诵读,并将此类书籍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定制统一的教材,让学生在早读课或午读课中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笠翁对韵》《弟子规》《声律启蒙》等。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名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文化经典的教学整理出相应的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例如,在教学《三字经》时,讲述完“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后,教师可以播放“黄香温席”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在教学《弟子规》时,教师可以梳理出古人总结出来的礼仪规范,抓住“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文化的精髓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弟子规》中所蕴含的道理和美德。教师还可以提前学习一套“弟子规”舞蹈,用更加丰富的形式来演绎学习内容,也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表演《弟子规》里的动作,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在活动中体悟传统儒家思想的内涵。

2.挥文舞墨,传承中国书法

书法作为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从甲骨文到金文,后到篆书、隶书,再到东汉时期、魏晋时期的草、楷、行书诸体,我国书法持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向世人阐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以不同的形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满满的人文气息。将中国书法带进校园、带入语文课堂,传播汉字文化,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意义。第一,练习书法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底蕴的理解更加深刻。第二,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审美。第三,练习书法可以培养道德情操,传承中华优秀品格。教师在教学书法时,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典故,比如“书圣”王羲之在学书法时把池水染黑、怀素因为没有纸在芭蕉叶上写字等有趣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学习著名书法大家身上的优良品格。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苦练书法基本功,写出一手好字,才能在课堂上做出示范。

(二)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习领域

语文教学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以散文、对韵歌、童谣和古诗词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这些名篇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比如,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语文园地八》“和大人一起读”部分的《春节童谣》写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这首童谣描写了从腊八到春节过年前后一段时间里的传统风俗习惯,对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借助这首童谣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引申出一些关于节日习俗的知识。在教授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里的《端午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联系现实中的端午节,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孩子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兴趣,鼓励学生说一说端午节的来历,画一画端午粽的样子,写一写端午节的快乐,营造出欢乐、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课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教学方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此外,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三课《口耳目》这篇课文也隐藏着传统文化知识。《口耳目》的第二组插图,即“站如松,坐如钟”的配图,采用了京剧脸谱,既生动又形象。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过的京剧表演,向学生讲解京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介绍生、旦、净、丑这四种角色类型。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讲述了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这一流传千年的奇迹画作,描绘了热闹的宋朝生活图景,生活气息浓厚,艺术价值极高。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现代生活的景象,带领学生走进宋朝百姓的生活,领略画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以上这些编排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及绘画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传统文化素材,为教师们提供了很多的传统文化教学思路。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此外,教师还可以发动家长的力量,将传统文化课堂延伸到家庭中。鼓励家长陪孩子一起学一学中华传统文化,家长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平台告知家长一些亲子互动的方式,让家长结合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如采用书画展示、古典乐器表演等方式指导孩子拓展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或者共绘一幅画,并将阅读成果或绘画作品上传至班级微信公众号。这样的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处处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还可以与家长携手共同组织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总之,教师应适时开展生活化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三)开展趣味活动,打造文化校园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避免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要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多元化、手段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地感知文化内涵、感受文化氛围。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中整合传统文化素材,在教育场上深耕细作,重视学生的发展,注重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结合开放的、有活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促進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加知识的深度以及高度,进一步帮助学生夯实文化基础,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师可以与美术教师协商,开展学科融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制作民俗工艺品、自制书签、做灯笼、剪纸等手工活动,练书法、弹古筝等文艺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演讲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等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环境,打造“传统文化”宣传阵地,比如在学校走廊定期展览学生的传统文化作品,设置“传统文化长廊”,营造“书香校园”。此外,教师可以整理一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单,鼓励学生阅读,并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通过读书交流会激发学生阅读传统文化著作的热情。教师可以布置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作业,并在课上及时反馈学生的完成情况。每天语文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做“传统文化宣讲”,也可以在教室里设置传统文化角,将学生们搜集到的文化小知识做成卡片挂在文化角里展览。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综合

素养。

要注意,教师要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储备,才能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热爱传统文化,才能将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莉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传承和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9(12):53-55.

[2]高中英.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7):136.

[3]许秀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现代教学,2015(05):41.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