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作曲技术理论的应用探究
2022-05-30陈语
摘要:作曲技术理论与钢琴演奏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想成为合格的钢琴演奏者,就必须掌握丰富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若想为演奏钢琴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应在音乐作曲理论知识上进一步拓展。科学地将作曲技术理论应用在教育教学方面,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对其钢琴演奏技能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基于此,文章分析钢琴教学中作曲技术理论应用的现状、策略、原则,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钢琴教学;作曲技术;现状;原则;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钢琴演奏的学习者也日益增多,人们开始重视通过作品的内在来解读和诠释音乐,而不再仅仅停留在简单弹奏曲目的层面。想要成为合格的钢琴演奏者,首先要能够精准地掌握与分析作品,客观、准确地按照乐曲的风格和要求演绎。
作为教师,为适应当代的多元化教育理念,更要提升钢琴演奏的技术水平,储备丰富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否则在弹奏和教学上很难更深入地挖掘。因此,教师应着手研究并应用音乐理论,在音乐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与分析能力,从而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1 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一直是我国音乐教学关注的重点,而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就导致学生的演奏技术水平较高,而相关音乐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在钢琴教学上,西方国家有不同的做法,他们不是停留在弹奏作品的表面,而是比较注重音乐的内涵,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纵观我国近代音乐史,从20世纪初始,众多到我国教学的外国钢琴教师都具备极为丰富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时也比较注重将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
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钢琴教师也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很多教师在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并尝试在教学中运用作曲技术理论知识[1]。
首先,表现在初级钢琴教材的选用上,越来越多的教师不再使用《拜厄钢琴基本教程》等传统、偏重手指技巧训练的入门教材,转而选用综合性的教材,如《巴斯蒂安钢琴教材》《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等,让学生在学琴之初就把音乐理论知识与弹奏技巧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并扎实地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
其次,许多关于作曲理论知识与钢琴教学结合的专著也相继出版发行,如娄晨的《钢琴教学与音乐基础知识的融合贯通》、赵阿光的《论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知识的运用》、陈祖馨的《钢琴教学新思路》、马海光的《迁徙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知识的运用》等。由此可见,在目前的钢琴教学实践中,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运用已经得到了重视。
2 钢琴教学中作曲技术理论应用策略
2.1 钢琴教学中曲式结构的应用
音乐过程的结构为曲式,它是由调式、旋律、和声、织体、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按一定逻辑组合、分布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我国传统音乐曲式属于广义的曲式学范围,而钢琴音乐作品主要是根据西方传统曲式学原则创作,所以此处讨论的主要是西方传统曲式学。
从教学角度看,第一,学习新作品应该先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入手。初识一首新的钢琴作品,应该从宏观角度入手,对作品全貌形成完整的认知,然后通过对曲式的分析,了解作品的结构布局,并据此进一步对比段落间的关系、乐句间的关系、主题的形象及其发展脉络等更加细化的内容,而这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曲式学理论知识的支撑。
第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与曲式结构布局紧密联系。依外在形态而言,通过音乐形式可将作曲家的哲理思想、美学追求及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色彩和特定内涵的发展变化决定了应用怎样的乐曲结构。因此,作曲家的思想和音乐作品的曲式构架联系密切。那么,深入剖析作品的内涵,也应该从曲式结构上入手[2]。
第三,要想通过科学规划来提高练习效率,加强音乐记忆,需要掌握一定的曲式学知识。乐曲的曲式结构清楚后,演奏者方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能让作品的层次更加清晰,且学习效率也将得到提升。首先体现在记忆方面,在背谱演奏上,应用曲式结构概念,可在脑海中形成乐曲框架,相比死记硬背效率更高。其次,可以先找出乐曲的相似部分,按一定特征组织音乐信息,如结构中重复或变化重复、相同音型与乐句的重复、主题的移调演奏、相同指法的音组模进等,可以采用与之相應的科学练琴方法,分块分组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此一来,既能减少练习时间,音乐记忆的效率也能得到提升,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上,引导学生对其所演奏的作品进行音乐整体结构的划分尤为重要,且对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感情也予以确定。同时,要重点掌握作品中各主题的性格和内部结构,精准地把握音乐发展线索,将其材料间的关联找出来,通过科学的方法练习。
2.2 钢琴教学中和声的应用
和声,是指在多声部音乐进行,以及在同一时间点由不同音所构成的和弦。本文探讨的是基于大小调式,以三度叠置原则构成的调式和声体系。钢琴属于和声乐器,以演奏多声部音乐见长,因而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多离不开和声理论的支撑。换言之,演奏好钢琴作品离不开对和声织体的深入研究。演奏者能否深层次解析作品的和声,能否精准掌握涵盖的音乐内涵,对最终的演奏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在教学中运用和声学,在音响实践中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声理论,这有助于提升其在演奏中对和声的辨识能力,能够使其在实践中印证和声理论知识。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够促进学生创作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提升,能够在创作中实践学到的和声理论知识,学生掌握与分析作品的能力也将得到实际的提升。
在多声音乐的构成上,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和声,不仅音乐作品结构由其决定,风格也受其影响。音乐发展动力的形成源自和声序进中解决不协和音响到协和音响的过程。欣赏音乐作品时,音乐中和声的绮丽色彩能为听者营造出丰富的遐想空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和声织体的基本特性及结构形式,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进而也能连贯、完整地演奏音乐作品,同时让学生的演奏水平得到提升。
2.3 钢琴教学中复调的应用
复调音乐的概念是相对于主调音乐与单声部音乐而言的,指的是几个同时发声的器乐或人声声部对位性结合的音乐,也被称为对位音乐。从历史角度来看,复调音乐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繁荣,经时代变迁及大众审美的变化,逐渐由主调音乐接棒。但是,复调音乐并未销声匿迹,像古典主义时期,歌剧、交响乐、合唱、重唱等体裁中的某些片段,仍然作为音乐创作的织体存在。时至今日,赋格曲和创意曲作为复调音乐的一部分,在当代作曲家的创作中仍是常用的音乐体裁。
因此,在高校中,复调音乐的教学仍然占相当比重,同时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它在音乐作品的整体表现上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及思维能力才能演奏好复调作品。其次,复调音乐是相对于主调音乐而言的,主调音乐中的主旋律处于主要地位,其他成分如节奏、低音及和声等,要服从于主旋律,起到协作、陪衬的作用。
因此,在主调音乐中,主旋律的地位是非常显著的。与其不同的是,复调音乐的组成一般由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独立的旋律共同构成,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经研究与实践得出,在教学上,复调音乐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多声部听觉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脑、眼、手、脚的多维协调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3]。
由此可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复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掌握好该项知识,除了能帮助学生演奏好复调音乐之外,还能提升他们对主调音乐的驾驭能力。
总体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有了一定的完善,之前简单且单一的教学变得更为综合、多元化。因此,为紧跟时代潮流,顺应新课改发展需求,教师的教学理论及方法也要改革和创新,应把作曲艺术理论合理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在钢琴演奏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并让他们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4 钢琴教学中配器法的应用
配器法,简而言之,就是为管弦乐队谱写总谱,抑或是把其他类型的乐曲改编为管弦乐作品的艺术创作。配器法的主要课题为,通过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性能,研究不同乐器的组合,从而让音乐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配器法的良好应用可以通过不同乐器的结合,让音乐形象更为显著立体,且在织体、力度、音量及音色上有对比和平衡。
配器法的应用必须充分理解音色和音乐作品的关系。音色,又称为音品,音色的不同源自泛音的不同。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一种乐器、人声以及所有物体所发出的声音都有一个基音,与其相伴的还有频率不一的泛音,泛音的不同决定了音色相异。这种情况下,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不同人以及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在音乐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品的内涵与情感等大多都要依赖其体现。音乐中的情感转换,无论是甜美、清新、悲壮、愤怒,还是情感的细微变化,都是通过音色的转变来认知的。因此,钢琴作品情感的载体是音色。
此外,加强学生对音色感性认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钢琴演奏中,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触键方式、不同的触键角度都将带来不同的钢琴音色,而将所产生的不同音色与管弦乐中的某种乐器挂钩,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具象思维,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感知和分辨不同方式产生的音色,才能在演奏中将作品的情感充分展示出来,进而更好地驾驭乐曲。
3 结语
在所有种类的音乐创作之中,作曲技术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大家经常提及的作曲“四大件”:复调、和声、曲式与配器。换言之,所有的音乐创作都与以上几种理论知识关系甚密,尤其是以多声部形式呈现的音乐。在钢琴作品中,如果想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并较好地演出,同样离不开这些理论知识。必须依靠这些理论知识拆解作品,将所有的谱面信息逐一细品,再组装,才能重新在脑中构建整体的音乐形象。应对作品的结构、线条以及内在的色彩、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演奏者才能在之后的弹奏中展示合理、清晰且严谨的作品。如果演奏者有着丰富的个人阅历,加之良好的音乐修养,那么作品演绎将更深入人心。
钢琴演奏者穷尽一生精力都在追求准确并完美地演绎钢琴作品。若想打造精彩的现场,构建强大的磁场,演奏者须具备良好的和声敏感度、严谨的结构感、娴熟高超的技巧和富有表现力的音色,并能与演奏厅的听众产生共鸣。而这些,不仅需要长期的严格训练,还需要全方位了解与掌握作曲技术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在钢琴教学上,应深入探索作品演绎的准确性、客观性及原创性。在庞大且复杂的音乐教学体系中,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有不同的特征,在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时,它们将发挥不同的作用。通过学习,学生们可以更精准地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并付诸演奏实践。进入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与时代潮流相适应,要运用综合型的思维方式,对音乐教育方法和理论进行新的探索,从而进一步做好知识迁移与融会贯通。由此,钢琴教学的研究领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也将得以激活。
参考文献:
[1] 邵承帅.作曲技術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黄河之声,2016(20):52.
[2] 王矛.冯娣.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舞台,2012(5):173-174.
[3] 文锋.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J].艺术教育,2009(8):39,46.
[4] 宋洋.论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3(13):12-13.
作者简介:陈语(1978—),男,福建屏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合唱指挥、作曲理论、键盘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