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铜走银工艺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分析

2022-05-30梁瀚尹万诗婕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工艺传统

梁瀚尹 万诗婕

摘要:云南乌铜走银是历史上著名的传统金属工艺,其因有特别的形态及工艺技术而著名,但也因此难以与时代同步发展,近年来在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下,乌铜走银迎来了转变。文章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从传承的角度分析乌铜走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艺术特征等,结合实例思考和探索乌铜走银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方式。

关键词:乌铜走银;艺术特征;传统;保护发展;工艺

中图分类号:TS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3

0 引言

乌铜走银是云南拥有的制作技艺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在历史上曾与北京景泰蓝并称为“铜艺双绝”[1]。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乌铜走银提供了扎实有利的发展条件,且其技艺精湛、器型多样、纹样精美、材质独特,受到众多达官贵族和文人的喜爱和追求,人们将乌铜走银工艺品视为贵重的馈礼、收藏纪念品,在清朝进入了辉煌时期。目前,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任命为云南乌铜走银代表性传承人的有四位,分别是岳忠祥、金永才、袁昆林、万光红。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积极努力地传播乌铜走银工艺,推动着云南乌铜走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1 乌铜走银现状概述

乌铜走银自清朝时期传入岳家,一直秉承“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同时此工艺复杂、材料昂贵,导致乌铜走银在国家社会发展变化中几度面临消亡的困境。进入21世纪后,国家日渐重视文化遗产,提供相关保护政策,学界也不断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与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乌铜走银逐渐回到大众视野。

1.1 市场现状概述

据现有文献,乌铜走银的市场总体来说是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乌铜走银要保持自身的特点,就要遵循传统的制作程序,制作工艺较复杂,市场占有率不如批量生产的工艺品高;第二,乌铜走银的原材料昂贵、制作工序复杂,购买群体只是市场中的少数,乌铜走银销售渠道狭窄,难以扩张自身市场;第三,乌铜走银图案装饰纹样及造型多年来始终依赖于传统,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缺乏创新,难以引起购买兴趣。

1.2 传承模式分析

传统的传承模式曾成为乌铜走银面临危机的原因之一,但值得庆幸的是,第六代乌铜走银传承人金永才打破了传统传承观念,创立了乌铜走银传习馆和乌铜走银工艺馆,构建了家庭和师徒传承模式、教育模式及品牌传承模式,这使乌铜走银工艺能够不断面向社会,吸收人才,向外发展。一方面可以增加传承人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的创新想法,使技艺能够更远更久地传承下去,也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让更多人关注这项传统民间工艺。

2 乌铜走银艺术特征分析

2.1 器物形态

乌铜走银器物的形态具有一定的规范化和经验化特点,器物的种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新换代。原来的购买人群以文人雅士和贵族群体居多,器物以墨盒、笔挂、烟盒、茶壶、香炉等贴近生活所需的物件为主,注重功能性。现今,为了顺应市场化模式,乌铜走银的器物种类由日常用品类转变成以装饰类为主,器物的功能性削弱,人们更看重的是乌铜走银特有的艺术气息。

从器物作用的角度来说,乌铜走银器物大致分为文房器具、饮用器具和装饰器具。文房器具:中国传统文房用具种类丰富,有毛笔、笔挂、墨盒、笔筒、镇尺等,在社会环境相对和平的时代,乌铜走银文房器具由于自身的古朴气质、珍贵材质,成为众多文人梦寐以求的高级工具,也是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饮食器具:云南常见的饮食器具包括茶具、酒具、烟具等,因为清末和民国时期大量鸦片的输入,烟具成为当时最常见的器具之一。此外,在我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洗礼下,出现了大量的酒具和茶具,这三种器具又因为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使用习惯,由此出现大量各式各样器形的产品。装饰器具:主要分为陈设器具和佩戴器具,陈设器具指香炉、瓶器、盒器等,佩戴器具则指头饰、首饰、颈饰等饰品。

2.2 纹样装饰

图案的出现是为了记录生活、留下痕迹,然后逐渐转变成纹样,传统工艺上的纹样装饰图案往往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精神世界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等。乌铜走银器物上的纹样种类丰富,不仅有传统装饰纹样自身的含义,还包含人们对生产生活寄予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同时,乌铜走银器物长期以来被视为收藏品、纪念品及高级礼品,因此乌铜走银器物上常常运用带有美好寓意的装饰纹样。

纹样图案样式上,主要有原始图腾(龙、凤、麒麟、貔貅等)、植物纹样(葡萄、菊花、梧桐等)、动物纹样(蝙蝠、喜鹊、鹤等)、几何纹样(山水、卷草、回字纹等)、人物纹样(观音、如来、八仙等)、器物纹样(宝剑、琴、伞等)以及铭文(古诗词、寄语、落款)[2]。这些纹样创作除了具有装饰性,还反映出人们通过此类具有美好意味的装饰纹样寄予的吉祥祈福之意。纹样往往取材于神话传说、吉祥如意的图案;也用于发挥教化作用,采取与中国传统故事有联系的题材;还采用梅、兰、竹、菊等有正向寓意的植物来表现高尚、坚韧等品德,用山水风光表达人们心中的向往等。

3 乌铜走银的传承与发展

3.1 教育与传承

乌铜走银传承人对外开放的教育课程将“师徒传承”上升到“教育传承”。在国家的助力下,高校课程中引入了乌铜走银人才培养课程,成立了人才培养机构,建立了以传承人金永才为首的工艺美术专职教师团隊。虽然在短期内,专业人才的数量还无法与逐渐增加的消费群体及需求相匹配,但乌铜走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状况正在慢慢变好,工艺品受到了国内外收藏家的关注和喜爱,乌铜走银技艺传承方式的转变给乌铜走银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3.2 保护和开发

3.2.1 保护乌铜走银传统

针对传统工艺与社会进步发生矛盾冲突的现实问题,不少“非遗”都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产品。就乌铜走银而言,制作工艺和外形特点是其价值所在,保护乌铜走银技艺的重点是让更多人了解此技艺,提高消费群体的艺术素养,让他们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乌铜走银的制作工序复杂、原材料昂贵,导致其工艺品无法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生产效率低,使乌铜走银工艺发展缓慢,但也是这些因素使乌铜走银独一无二、弥足珍贵,这些因素不能被抛弃和改变,更应该从文化传播、改变市场模式的角度将其传承下去。

3.2.2 多元化发展

顺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多元化发展是传统工艺传承中不可避免的道路。就乌铜走银技艺而言,主要包括工具的变革、技艺的更迭以及产品的开发。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下,乌铜走银制作中使用到的工具有所增加,部分还有升级。比如,计算机的产生使测量、绘制等方面的精准度和美化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用火方式的改变减少了所需要的人力,火焰温度也更加均匀和易控,使乌铜走银的制作变得相对轻松。

金永才受到“非遗1+1”等创新思路的启发,开始正式探索融合姊妹艺术,创新乌铜走银,自2018年开始与其他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优秀手工艺人联合,尝试研发新产品,使产品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简化装饰,缩小器型,常见的有饰品。从目前推出的产品可知,乌铜走银自身高昂的价格是产品无法吸引更多受众的原因之一。新产品以纯银为器物主体,乌铜走银变成了产品中的亮点装饰,更突出了乌铜走银的独特之美。如“不染凡尘”系列茶具,茶壶为纯银打造,一片片乌铜走银荷叶附在壶身,与莲花雕刻相伴,寓意身心高洁,又蕴含美好的期盼。2021年,金永才的大师团队推出新款“喜上眉梢”茶套系。烧水壶、泡壶和公道杯大面积为纯银浮雕设计,“喜上枝头”图中的梅花即星星点点的乌铜走银,透出高雅文艺的气质。不仅如此,其团队还推出了小型饰品“人生几何”戒指和水母耳钉。这种通过简化装饰或缩减形制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乌铜走银器物的制作成本和价格,在普及乌铜走银的同时,大幅度减轻了消费者购买乌铜走银制品的经济压力。

3.3 品牌开发与成立

“金大师”品牌现任经理丁大为认为:只有把品牌打响才有助于传承文化[3]。现有的乌铜走银传承人中,昆明官渡金永才大师“金大师”、昆明晋宁李从仲大师“铜晋堂”、保山隆阳万光红大师“四宝斋”等的成立,说明乌铜走银正在结合市场化运作,尽管乌铜走银销售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但各个地方的乌铜走银公司或作坊的销售情况仍不甚理想。

3.3.1 品牌文化属性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的重视和宣扬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非遗”相关产品也不断出现在市场上。但显而易见的是,相关设计创作人员并没有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导致市面上的产品直接生搬硬套“非遗”的纹样、形态等现象十分常见,缺少文化内涵。

“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价值是品牌坚实的文化基础。乌铜走银是手工艺,乌铜走银的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技术层面,文化传承也是建立乌铜走银品牌的目的之一。

独有的品牌文化是品牌的形象、优势、灵魂,随着受众对企业品牌文化的了解逐渐深入,受众对品牌的信任度、认可度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只有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才能获得世人的青睐。同时,良好品牌文化的打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增强品牌使命感的过程,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维持企业内部的团结对“非遗”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3.3.2 品牌意识与传承匠心

机械化时代,手工艺品转变成机器制造产品的现象已十分普遍,这导致部分工艺品失去了手工艺的独特性,过分依赖机械生产使工艺品变成标准化产品,这类产品无法引起受众的文化共鸣,对“非遗”的传承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乌铜走银近年来一直坚持手工艺的传统传授方式,中国传统造物的“天人合一”原则在设计方式中贯穿始终,人与自然的协调、材料与工艺的相辅相成,始终是制作精美器物的关键。

金永才传授技艺一直教育徒弟“三品人生”的理念,即人品、作品、精品。只有拥有好的人品,工艺品才有手艺人的气质韵味;只有肯花时间钻研,才能打造出作品;只有人品不断升华,对作品有追求,融入自己对作品的感情,才能制作出精品。他认为,“乌铜走银是贵金属行业,手艺人讲做事做人的规矩,尤其以诚信为本”,这就是匠心精神。

3.3.3 品牌宣传力度

金永才创立的“金大师”品牌为多人所知晓,除了乌铜走银技艺精湛、作品质量高,店铺的地理位置、规模以及金永才的极力宣传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金大师”位于昆明官渡古镇,游客流量大,因此品牌有很好的宣传优势。店铺的规模较大,在提高受众对品牌信任度的同时,也带动了销量提升。金永才在政策的支持下,建立了乌铜走银传习馆,作为传承人代表频频现身各种展会和活动,宣传这项“非遗”,通过媒体平台让更多人认识乌铜走银,并且多次取得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评比奖项,突破传统传承模式,引起了众多收藏家和投资者的关注。

云南省每年有庞大的游客流量,但在云南旅游业的宣传上很少见到关于乌铜走银的宣传报道[4]。可借助云南旅游业的优势和政府的力量,开发小型旅游工艺品,将产品价格定位为中低价格,减轻游客的消费负担。年轻人是传播速度极快的群体,打造年轻化产品,结合品牌形象塑造,可以把乌铜走银产品和文化带出省,让更多人接触、了解乌铜走银工艺品。

近年来,一个独立设计师品牌进入人们视野,名为“Soft Mountains软山”,品牌设计师拥有彝族背景。“Soft Mountains软山”是国内第一个登上全球时尚杂志《Vogue》的品牌。该品牌扎根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西南山区当地优秀手艺工匠直接合作,融入当代文化创作,实现民族化且国际化。此品牌得到了众多明星和年轻人的喜爱,这样的宣传效应使许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配饰的纹饰花样、缫丝、掐丝等传统民族文化和工艺,激发许多人开始重新挖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样的创新形式与金永才正在联合开发的新产品不谋而合,将此开发模式与旅游业结合,能够将乌铜走银推向一个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4 结语

当前时代发展迅速,传统民间工艺难以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但工匠们始终秉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匠心,在保持初心的同时不断更新工艺技术及创新。本文分析乌铜走银现状和器物艺术特征,研究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深化對乌铜走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深感乌铜走银的传承和保护还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找到适合乌铜走银的发展方式还有漫长的路程。

参考文献:

[1] 屈锦芳.云南乌铜走银艺术特征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1.

[2] 陈柏宇,田野.论乌铜走银纹饰的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2019(6):13-15.

[3] 彭月晴.以品牌作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为例[J].天工,2022(3):30-31.

[4] 周雨轩.“非遗”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纹样图案及活态传承研究:以云南乌铜走银为例[J].流行色,2022(5):91-93.

作者简介:梁瀚尹(1998—),女,广东佛山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万诗婕(1999—),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工艺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