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儒家文化在贵州的传播
2022-05-30郝彦彬
摘要: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位于我国西南部,远离历朝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贵州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当地世代聚居的少数民族较多,其族群习俗影响自成一体,文化与中原多有差异。清代以前,贵州儒学的发展相对其他省份比较滞后。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贵州便是其中重要的“改流”区,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一时期儒家文化在贵州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文章探讨清代儒家文化在贵州的传播,分析其对民族融合、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代;贵州;儒家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提倡教化民生,强调以义制利,培养君子人格,推崇忠恕之道,对社会道德与社会规范构建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贵州地处云贵高原,“跬步皆山,上则层霄,下则九渊”[1],深处国家腹地,历来交通不便,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体系。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实施改土归流,在加大地方治理力度的同时,儒家文化也在贵州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本文以清代西南地区贵州的儒家文化为着力点,从这一时期贵州儒家文化的传播途径、表现形式入手,分析儒家文化的传播发展在贵州产生的深远影响。
1 儒家文化在贵州的传播方式
1.1 商贸活动
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贸易活动中,文化会随着商品贸易活动的开展跨区域流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传播文化。外来的商人与当地人的交易推动了儒家思想与当地的民间社会信用体系、伦理原则的结合,以维系契约信用机制运作。譬如黔东南林木贸易下产生的清水江文书,是儒家文化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长期互动融合的结果。这种契约精神逐渐成为部分地区的重要文化组成,对构建地方社会秩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大量贸易活动的发生使其他地区的人口流入贵州,不断改变当地的人口组成,促使贵州当地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交往。并且在此过程中,贵州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得以加强,国家主流文化得以在地方深入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对国家政治、文化的认同也随之不断加深。
此外亦有不少商贩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开展商品交换活动,久而久之变成了当地的土著。据《黔南识略》记载:“松桃直隶厅城乡市场,蜀、楚、江西商民居多,年久便为土著。……贸易以赶场为期,场多客民,各立客总,以约束之。”在这一过程中,商贩带来的生活方式、礼仪、思想会主动或被动地被当地少数民族学习,引发文化传播与交融。
1.2 移民活动
移民运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迁移[2]。清代初期,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政府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贵州推行移民垦殖,使得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徙进入贵州,并在此定居生活,购置田土以为世业。譬如军屯,将军队进驻民族地区防戍垦殖,随军的亲眷和普通民众也随之进入贵州,如清江厅赤溪、岑戈等寨。这部分人被称为“新辟苗疆”的民屯户[3]。大量中原人口涌入贵州,文化自然也被带到当地。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也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并在交往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学习,从而改变了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如道光《遵义府志》所述,“及入本朝,士风尤盛,人才间出。土质而有文,民朴而宜治,崇尚气节,不耻贫贱,勤耕织,敦礼让云”[4]。可以看出中原地区人口的迁入使儒家文化在贵州更深入地传播与发展,推动了贵州社会风俗的变化,人们开始崇尚君子德行,注重礼仪文化。
1.3 教育活动
在文化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作为贤才之薮、教化之基,历代政府都极为重视学校建设。学校的兴办不仅对培养人才、教化民众、推进学术的繁荣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吸引了大批地方有识之士参与其中,对引导人们接受国家的地方治理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清代科举实施的是以儒家文化为遴选标准的取士制度,隨着清代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之清代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在“改流”各地设立了官学,使教育机构深入基层,受教育的人增多,科举取士数量倍增,极大地推动了贵州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儒学在贵州的传播与发展。
儒学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是以“学馆、书院和学校教育为初始的”[5]。贵州建省于明朝,为使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酋长威服中央,明政府选择通过兴建学馆书院,使其民族受礼乐之教化,达到明君臣父子之道,长幼有序。
清代在明代原有的学校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康熙二十七年(1688),贵州提督学政田雯上《请建学疏》中指出贵州“民苗杂居,礼让未兴,剽悍成习……抚黔以敦崇学校为先,盖学校之关系,乃风俗人心之根本”[6]。建议政府在贵州增设学校培育人才,以此巩固王朝的统治。随后清政府在贵州多地开馆设学。对于愿意学习儒家文化的土司子弟,中央政府给予鼓励与支持,准许其到就近的府、州、县参加入学考试。除此之外,朝廷还曾专门题准苗族学额,据《钦定学政全书》所载,顺治十六年起,“贵州各届大学取进苗生五名,中学三名,小学二名。均附各学肄业,禀额大学二名,中、小学一名”[7],顺治十七年又颁布“考居优等照案帮补,至出贡原照州学三年,贡二人,今苗生新进者,少暂令附大学者三年出贡一人,附中小学者五年出贡一人,俱另立一册,将苗生挨年序贡,勿与府州县卫额数相混,俟入学人多另照州学举行”[8]。在少数民族子弟可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的基础上,国家还增加了当地考生录用名额,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入学为官的积极性,也使儒家文化进一步向少数民族核心区推进,有利于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度,增强凝聚力,对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积极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则是以《性理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十三经》《二十二史》等儒学典籍为核心,培育了大批士人。除书院外,清政府还在贵州大力推办义学。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政府规定凡土司子弟若要继承其世业,必须先入义学接受儒家文化教育,才能获取承袭土司号位的资格。康熙四十五年(1706),“黔省府、州、县、卫俱设义学,准土司生童肄业,颁发御书‘文教遐宣匾额,奉悬各学”[9]。清代全省共有义学301所,义学在数量、规模及质量都有显著提高。[10]清朝义学在贵州各地区的设立是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的,清政府通过义学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行教化,促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同时普遍设立学校也使各民族平民子弟得以学习儒家文化,受其熏陶,使儒家文化深入基层。
2 儒家文化在贵州发展的表现
贵州地处西南,清以前历代政府对其管理较为缺乏,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行政权力多集中在少数土司手中。这些土司往往依据习惯法对当地进行治理,民众之间的争端也多依赖社会舆论、械斗等方式解决,容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随着儒家文化在贵州的传播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具体可见为在乡规民约中要求民众修养德行,在竹枝词中对民众生活场景有所描绘。清代贵州黔西南州出现了大量的乡规民约,著名的有《阿红大寨乡规民约碑》《册亨坝江乡规碑》《秧佑乡规碑》等,多有要求民众敬邻善友、讲信修睦等语,如《册亨马黑乡规碑》中所载:“我等生居乡末弹丸,少睹王化之典,各宜务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吉凶相顾,患难相扶。”[11]乡规内容大多强调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和气同心等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保障社会稳定。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们修习君子德行,言行举止要符合礼的规范。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士人眼中,民风彪悍的贵州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部分地区是缺乏教化的。清代贵州竹枝词作为贵州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文献,更是清代贵州文化的直观展示,其诗词中所记叙的内容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竹枝词的作者多是外来入黔的饱识之士,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当他们见到贵州当地少数民族的部分不符合儒家传统道德要求的习俗发生改变时,往往会给予极大关注,并在竹枝词中予以歌咏,以体现统治者的“文治”和“教化之功”[12]。如竹枝词作者余上泗所写“征商远出播东南,一片崇山入瘴岚。听说夷风今渐转,筒中少有蓄金蚕”便反映了受儒家先进文化的影响,地方苗族蓄蛊之风渐渐淡化。
贵州部分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通过与外省入黔的人交流,学习儒家文化,遵循典礼,礼义渐兴,如《博文学龙光墓表》记载墓主“行身治家处乡党朋友,一言动必准《礼经》”[13]。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影响渗透在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清代儒家文化在贵州的传播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表现在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在此不再赘述。
3 儒家文化在贵州传播产生的社会影响
3.1 构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清代实施“改土归流”之前,贵州许多地区主要由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土司、酋长管理,而这些区域内大小事务的处理往往都是依照土司的个人好恶,社会治理则依照习惯法。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相对彪悍,发生纠纷和矛盾时,聚众械斗等情况屡见不鲜,社会缺乏秩序,民众与民众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易调和。随着儒家文化在贵州的传播与发展,儒家思想对这些地区的民众的影响不断加深,出现了一些作为维护地方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则[14]。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乡规民约,它对约束民众、解决纷争具有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3.2 加强文化认同
思想理念的趋同会促使民族的心理走向一致,从而产生民族认同感。儒家文化自汉代开始一直是历代王朝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政府通过实施“改土归流”,在贵州多地筹建官学、鼓励科举,将大一统观念推广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使这些地区加强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同时,儒学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也促进了其他地区人民与贵州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理解互通,达到了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3.3 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
儒家文化在当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清代儒家文化在贵州地区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当地本土文化交流互鉴、互通有无,使贵州的文化得到了创新与发展。儒家文化与本土民族特色文化发生交流与碰撞,为贵州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活力,促进贵州文化的再发展与再创造,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贵州文化。
4 结语
清代儒家文化能够在贵州广泛而深入地传播与发展,并成为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文化的先进性以及当地少数民族主动学习等几个因素促成的。清代儒家文化在贵州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影响了贵州人民世世代代,生活中处处可见其身影,如当地民居的传统节日、婚丧礼仪、家风家教等,对贵州的文教发展、社会稳定乃至祖国的安定统一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依然包孕着许多极具价值的思想内容,如推崇天下大同、人人讲信修睦的世界观等。儒家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内核,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仍然是培育民族自尊心、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澍,黔书.续黔书:卷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9.
[2] 李德新.清前期东北流人研究(1644-1795)[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3] 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152.
[4] 道光遵义府志:卷二十[M].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校注.遵义:遵义印刷厂,1986:553.
[5] 石朝江.儒、道、佛在苗族中的传播和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5(3):50-56.
[6] 咸丰安顺府志:卷四十四[M].安顺市地方志编委会,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1007.
[7] 素尔讷.钦定学政全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33.
[8] 陈梦雷,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第十七卷:学校部汇考十一[M].济南:齐鲁书社,2006:25-26.
[9] 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等.(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四[M].成都:巴蜀书社,2006:560.
[10] 王岚.儒学影响下的贵州少数民族伦理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4):81-85.
[11]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M].兴义:黔西南州史志办,1986:47.
[12] 严奇岩.竹枝词中的清代贵州民族社会[M].成都:巴蜀书社,2009:15.
[13] 黄家服,段志洪.光绪平越直隶州志[M].成都:巴蜀书社,2006:567.
[14] 库晓慧.论儒家文化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变异[J].贵州文史刊,2010(2):86-89.
作者簡介:郝彦彬(1997—),女,贵州黔西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