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节,见一见世界各地的月亮
2022-05-30胖大海
胖大海
在江西省的进贤县,烧圣塔是当地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中秋习俗。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中秋节的重要程度可能仅次于春节了,毕竟“家”是作为中华传统的凝聚点,而象征着“团圆”的中秋节则是家人之间情感联结的最重要纽带之一。从古至今,随着华人的脚步踏遍五湖四海,中秋节也逐渐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当中,中秋节也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对于怎么过中秋节,每个地方都发展出了不同的传统:在马来西亚,中秋节就有提着灯笼游行的传统;在越南,中秋节也是越南独有的“儿童节”,这一天是越南儿童最快乐的日子,父母除了给孩子购买礼物,还会带孩子们去游乐场或者公园游玩;在斯里兰卡,中秋节则染上了浓浓的佛家氛围,斯里兰卡将中秋节与佛家的“月圆节”结合到一起,在这一天信徒们身穿白色的服装,走进寺庙燃灯献花……
虽然中秋节在各地发展出了不同的特色,但是有一个主题却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赏月。这就要从中秋的由来说起。中秋的起源与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从诞生、发展到最后形成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都和月亮有着紧密的联系。“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日月这两大天体,在古人的观念中代表着世界的两极。“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日月分别为阳、阴的代表,也是世界运行与和谐的保证。中秋节相关的传说中,大部分人熟悉的莫过于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最早出于《淮南子》等书中,这个故事就是来自古代对于月亮的崇拜。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周时有秋分祀月之说,那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举行迎冬、拜月的仪式。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称“仲秋”,而“十五”又处八月之中,民间故称之为“中秋”。到了隋唐时期,虽然中秋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民俗节日,但中秋赏月已经成为了风尚,究其原因是随着天文知识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更多的认识,月亮少了一些神秘色彩,而多了几分隋唐特有的親近自然与浪漫情怀。也是在这个时候,赏月与对家人的思念结合在了一起,白居易就有“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诗句。到了宋朝,中秋节已经成为了民俗节日,在那个时候中秋节就已经有一天的假期了,相比于唐朝人们大多由月亮联想到山河壮美、沃野千里,宋代赏月更多的则是感悟伤怀、期盼团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则是宋人赏月的最佳写照。唐宋期间,中国与周边各国交往频繁,加上中国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中秋节在这个时候开始走出国门,在周边国家流行开来,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俗。
月见团子。
春日大社的石灯笼。
奈良的鹿属于日本鹿种,在鹿公园有1000余只,完全野生。在冬季,鹿的毛色是棕灰色的,到了夏季才会换上美丽的红色皮毛,上面点缀着白点,像樱花一样。
三笠山上采芒草
日本奈良最有特色的“名牌”无疑是鹿,在奈良的鹿苑中,数不清的小鹿悠闲地散步,因为常年被参观,所以这些鹿一点都不怕人,不管是雄壮的成年鹿还是走起路还颤颤巍巍的小鹿,看到游人过来大多是一副熟视无睹的样子,当然也有个别嘴馋的小鹿会蹭蹭游客卖个好儿,也许就能得到一点美味的零食。奈良的鹿之所以如此出名,和奈良最重要的神社——春日大社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春日大社是日本平安时代藤原氏为了守护平安京以及祈祷国家繁荣而建造的,而鹿,正是藤原氏一门的“氏神”。相传春日大社供奉的主神、日本神话中的“建御雷神”武翁槌命就是乘鹿而来的,所以藤原氏将鹿作为神的使者,于是在春日大社周边饲养了很多鹿,也就有了后来的鹿苑。而不少鹿并不安分地在鹿苑待着,有一些调皮的还会沿着台阶来到神社中。春日大社拥有全日本最多、最好的石灯笼,这些灯笼有的上面已经长满青苔,斑驳的石柱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从神社的御叁道一直到若宫十五社,道路两边摆满了石灯,层层叠叠,鳞次栉比。不少石灯上都刻着供奉人或者组织的名字,而每个石灯上也几乎都刻着鹿的形象。朱红色的鸟居与青蓝色的石灯、灵动的鹿儿和茂密的树林一同组成了一幅全景画,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风情和美丽。
日本中秋节的灯会里,竹林中的辉夜姬形象。
春日大社的主要祭祀活动是春日祭,供奉的神祇中最受人们崇敬的是掌管衣、食、住的神明。但走出春日大社,步行十多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来到与中秋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之一——若草山。比起鹿苑、春日大社和东大寺,若草山的游客并不算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若草山也并不算出名,但是如果喜爱唐诗和唐代的历史,就会知道若草山在古代有着另一个名字——三笠山。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写下了饱含对家乡思念之情的《望乡诗》:“仰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诗中的三笠山就是这座若草山。
若草山并不算高,山道上也没有太多的台阶,大部分都是坡道。山被分为三段,分别是一重目、二重目和三重目,其实就是3个高度不同的观景平台。一重目有着山上最大的一块草坪,大多数人都选择在这里停下脚步,或席地而坐或站立远眺,而孩子们则喜欢在草地上肆意奔跑。如果说春日大社是鹿的天下,那么若草山就是乌鸦的王国,和山下面的鹿一样,山上的乌鸦也一点都不怕人,大大咧咧地从人群中踱步而过。再往上攀爬,三重目则是奈良的制高点,远处的山林云雾缭绕,天地之间一片空灵。到了中秋,若草山上的芒草就成了人们的目标——相传芒草可以驱魔辟邪,同时也有期盼丰收的意思,日本人会在中秋时节采集芒草用来装饰,这是日本过中秋的特色之一。
越南中秋,商家在准备灯笼和玩具。农忙一般在农历八月前结束,这时父母才会有更多时间照料和陪伴孩子,刚好可以在中秋时节买礼物来弥补心里的遗憾。
在阿倍仲麻吕的《望乡诗》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月亮与思乡就有了一定的联系。而中秋也是在唐朝时期由中国传到日本的。在日本,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者“中秋明月”。在中秋刚刚传入日本的平安时代,日本对于中秋完全是模仿唐朝的习俗:贵族们在中秋当天赏月以及举行宴会,这个宴会被称为“观月宴”。直到江户时期,中秋赏月的习惯才由贵族传到了平民之间,并且融入了“祭月”“庆祝丰收”等民间活动,形成了拥有日本特色的中秋节。在日本,中秋还包括了农历八月十四的待宵、农历八月十五的十五夜、农历八月十六的十六夜、农历八月十七的立待月、农历八月十八的居待月、农历八月十九的寝待月和农历八月二十三的二十三夜。为了避免因为天气原因欣赏不到更美丽的月亮,日本还增加了两个赏月的时间,分别是农历九月十三日的“十三夜”和十月十日的“十日夜”,甚至还有“十三夜无云”的说法。而中秋节的装饰品除了芒草,还有竹子,这和日本祭拜的月亮神明有关。在中国,提到月亮人们会首先想起嫦娥,而在日本的传说中,月宫的主人名叫“辉夜姬”。相传辉夜姬是月宫下来的女子,也被称为月亮公主。日本的中秋节祭月活动上,辉夜姬是人们祭拜的对象,而辉夜姬出自日本古老的文学作品《竹林物语》,辉夜姬本身也被称为竹林公主,所以除了芒草外,日本在中秋节用竹子作为装饰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此之外,日本中秋节与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不吃月饼,而是吃月见团子。它是由糯米面制作而成的团子,和月饼一样都是模仿月亮的形状,只不过月见团子没有馅料。月见团子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祈求丰收的贡品,但是不同于中国“贡品不能吃的习俗”,日本在中秋节的时候有“月见泥棒”的习俗——“泥棒”在日语中是“小偷”的意思,“月见泥棒”也就是“赏月小偷”,在中秋节祭祀月亮的时候,会允许附近的小孩子偷吃作为贡品的“月见团子”,小孩子拿祭品吃会被当成是神明在品尝贡品,而在传统中,小孩子偷的“月见团子”越多,代表神明对贡品越满意,来年也就越会丰收。在中国,中秋节更在乎的是团圆,而日本则更重视“祭祀”,这种差异和当时日本的内部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中秋节传入日本并流行的时间是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在这个阶段,日本由于班田收授制度出现错误导致出稻率大大降低,粮食产量迅速减少。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自然是希望能够温饱,便把这种期盼加在了中秋节上,希望通过祭拜月神的方式,保佑自己来年能够丰收。
河内的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
还剑湖位于越南河内老城区的中心位置,是河内的地标,也是河内众多湖泊中最著名的一个。还剑湖是一个椭圆形的湖泊,这里曾经是珥河的支流,后来因为水道阻塞而形成了湖泊。湖岸四周树木青翠、浓荫如盖,湖水清澈如镜、幽雅娴静,平均水深 1.5 米左右,岸边伴有笔塔、和风塔、水榭等古建筑,湖中有玉山祠、栖旭桥、镇波亭和龟塔等胜迹点缀,是河内第一风景区。
还剑湖对于越南来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还剑湖这个名字就与越南黎朝的开国皇帝黎利有关。相传黎太祖在起义之前,偶然得到了一个剑身,上面刻着“顺天”两个字,后来又捡到了一把剑柄,黎太祖将它们拼在一起,得到了特殊的力量,从而成为了国王,建立了黎朝。后来,黎太祖在这个湖上搭乘游船时,一只金龟浮出水面并游向船边,对黎太祖说:“敌军已经被打败了,请大王还我宝剑。”话一说完,黎太祖腰部的宝剑突然摇动,掉到金龟嘴里,金龟含着宝剑往湖底潜去。黎太祖與群臣非常惊讶,以为是神仙现身,把金龟称为神金龟,为了表达对金龟的尊敬,湖名从此被改为还剑湖。后来又传说此剑被仙人送还,插在湖里,剑把留在水面上,形成了湖中心的一个小宝塔。在还剑湖北部的玉山岛上有一座古寺玉山祠,也是河内名胜之一。虽然故事传说带有强烈的神话色彩,但还剑湖里确实有一只被奉为越南神圣象征的“神龟”,这只“神龟”其实是一只巨斑鳖,是世界上最大的龟类之一。2016年这只巨斑鳖去世的时候,越南专家将它做成标本,放到博物馆中供人参观。因为龟非常长寿,也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在越南参观这只“神龟”的人们络绎不绝。
由于位于河内的市中心,还剑湖成为了河内人最喜欢的地方。从很久以前,居住在河内的人们就喜欢晚上到湖畔散步消食、欣赏夜景,久而久之,还剑湖边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夜市,抱着吉他唱歌的、演奏各种乐器的、表演杂耍的、走高跷的、给游客画画的……而贩卖各种水果和小吃的商贩也是卖力地吆喝,各种摊位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游客多的时候,摊位的桌椅就不够用了,就会有人坐在路边,时不时会有摩托车从身边飞驰而过,危险、杂乱、热闹,但也形成了还剑湖夜晚独特的风格和景致。而到了中秋节,这里就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小商贩的商品纷纷换成了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灯笼。在这一天,家长再忙都会带着孩子出来游玩,有的去河内的动物园,有的去游乐园,但更多的还是来到还剑湖旁边的夜市,孩子们提着灯笼,拿着月饼,欢快地挑选着自己的玩具,然后牵着大人的手去看舞狮和灯会。在灯会上鲤鱼花灯是必不可少的,大人们都会给孩子买上一个鲤鱼花灯,让孩子提着花灯玩耍,希望孩子可以“鲤鱼跃龙门”,前程似锦。
越南的中秋节为什么会变成了“儿童节”?有一种说法是: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而月亮则与生育有着很强的关系。在我国的上古神话中,一种说法是月亮的精灵是嫦娥,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月亮的精灵是一只蟾蜍。《淮南子·精神训》中就写道:“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到了唐朝,又有了嫦娥飞到月宫化身蟾蜍的说法,之后又变成了嫦娥与蟾蜍共存,再到后来,蟾蜍的形象才变成了玉兔。
嫦娥是美丽的仙女,而蟾蜍的形象并不那么美好,这两者为什么会扯在一起呢?其实,在上古时期,人们不光有强烈的自然崇拜,也有非常强烈的生育崇拜,在中国,蛙文化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在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很多蛙的图案。这是因为蛙的肚子很大,生育能力极强,所以被古人当做生育崇拜的对象,而蟾蜍不光生育能力强,在古人的观念中还是一种长寿的神物,被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中,月亮旁边就画着一只伏在地上的蟾蜍,而不是后来认为的兔子——虽然兔子的生育能力也非常强。根据这种说法,中秋节传到越南的时候,生育这个概念在当地得到了加强,于是在越南中秋节加大了对于生育和孩子的表象,也就有了如今越南中秋节被当成“儿童节”过的形式。
在越南,也流传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只不过这个版本的故事比起中国的“原版”,有了比较大的“魔改”。我们故事中的吴刚伐桂,在越南变成了阿桂和榕树的故事:阿桂是一个爱撒谎的人,有一次他从一位老人那里骗来一棵奇特的榕树。老人告诉他,这棵榕树的叶子可以使人起死回生,把这棵榕树带回家后,要常常浇水,这样才能让它长得枝繁叶茂,另外要切记,如果榕树种在院子东侧,人小便时要朝向西侧,否则榕树就会飞上天去。阿桂把树带回家后,给妻子交代了注意事项,并要她每天给榕树浇水。有一天,阿桂上山砍柴了,妻子忘了给榕树浇水,等阿桂回到家门口的时候,妻子才想起还没给榕树浇水呢。她怕丈夫知道了骂自己,但丈夫马上要进家门了,浇水来不及了,她急中生智,赶忙跑到榕树下,撩起裙子撒了一泡尿。这下子惹了祸,只见榕树慢慢连根拔起,向天上飞去。阿桂正好进门,忙用手中的斧子勾住榕树,想把它拉下来,但是榕树升天的劲头很大,阿桂就这样连斧头一起被带到了月亮上。于是,每到月圆的时候,人们就看到月宫中的榕树和树下的阿桂。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说:阿桂得到榕树后不遵守告诫,用脏水浇树,结果榕树飞上月宫,阿桂因为抓住了仙树也被带上了天。虽然故事魔改了,但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剧情的主线还是与吴刚伐桂类似的,都是一个人犯了错误,被罚到月亮上砍树,可见在人们的观念中,月宫虽美,但冷冷清清的,似乎还是不如人间美好。
去泰国吃一块怪味月饼
泰国曼谷的市中心,有着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曼谷唐人街。这座充满华夏风采的“中国城”是由三聘街、耀华力路、石龙军路三条大街以及许多街巷连接而成,它是曼谷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经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虽然大部分房屋比起曼谷后来建立的高楼大厦都显得有些老旧,但这里的魅力却丝毫不受影响,它的规模和繁华程度,在东南亚各地的唐人街中首屈一指,也难怪电影《唐人街探案》的第一部就选在了这里。
在泰国,中秋节并不是法定假日,但是由于在泰国的华人众多,又非常注重传统节日,所以大部分泰国人也跟着一起过中秋。只不过,在泰国中秋节被称作“祈月节”,这是因为泰国的中秋节受到中国潮汕地区中秋拜月习俗的影响,所以拜月是泰国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越南的中秋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儿童节”。
节日市场上的各式灯笼。
中秋之夜,孩子们提着灯笼表演节目。
在中国清朝乾隆年间,来自中国潮州的郑信在泰国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在历史上被称为吞武里大帝。吞武里王朝虽然短暂,但是在泰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现代泰國的基本版图。而那个时候,中国沿海地区很多人受到郑信的邀请来到泰国,形成了泰国华人的主体。根据《泰国华人社会》一书中的统计,泰国的华人中,潮州人占比高达56%,接下来是客家人、海南人、广府人和闽南人。这也导致了泰国中秋的习俗保留了很多潮汕地区的特色,比如潮汕地区自古就有的中秋祭月。在潮汕地区,月亮被称为“月娘”,每年中秋,人们会将一个大方桌摆在院子中央,用两根甘蔗在方桌上面摆上一个拱门,称为月宫门。祭拜的时候,通常会让孩子把书本摆在供桌上,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读书聪明,成绩优秀。另外就是女性祭拜月亮,希望获取好的姻缘,得到幸福,也有女性回家团圆的说法。有一首潮汕地区的童谣就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说的就是潮汕人祭拜月亮的场景。其实在宋朝,拜月是男女都拜的,但是到了明清以后,祭拜月亮的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月亮逐渐成为女性和孩子祭拜的对象,还有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在泰国过中秋节,除了延续了潮汕地区的习俗在桌上摆上月饼等供奉品“拜月”,还会供奉“八洞神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八仙。据说中秋祈月,八仙就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菩萨祝寿,菩萨就会降福人间。也有的泰国人直接供奉观音菩萨,以保佑福寿安康。
2019年9月,泰国曼谷的唐人街举行舞狮表演,庆祝中秋节的到来。
这种习俗也让泰国在中秋节时吃什么有了新意。在泰国,中秋节也延续了吃月饼的习俗,和中国国内一样,泰国每年中秋节之前一个月左右就有大量的月饼上市了,而且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口味,比如莲蓉、五仁、咸蛋黄等。当然,随着时代发展,泰國的月饼也出现了创新——冰皮月饼、冰淇淋月饼,还有独具特色的榴莲月饼,这些听起来似乎有点“黑暗料理”,但很受当地人欢迎。除了传统的月饼,中秋节的食物在泰国有了两个创新。第一个就是泰国的中秋节要吃寿桃,寿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给老人祝寿的面食,用面捏成桃子的形状,祝福老人长寿;而在泰国,认为中秋节也是八仙给菩萨祝寿的日子,自然也就会献上寿桃,祈求菩萨能降福于生灵。在泰国,中秋还有一个独特的食物,那就是柚子,就像中国国内把苹果“创新”成“平安果”,在泰国,人们也把柚子“创新”成了团圆果。究其原因,每年中秋前后是泰国柚子成熟的季节,而黄色的柚子又圆又大,很像月亮,也可以代表“团圆”,于是在商家的努力之下,柚子摇身一变成为了泰国中秋节的“团圆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泰国中秋节吃柚子的习惯。
潮汕人过中秋,拜月娘是传统活动。
中秋节这天人们清扫庭院,设立香案,摆放供品,拜月许愿。古人把焚香祭拜月神的习俗称为“熏月”。
华人在世界上走到哪里,就会把自己的节日带到哪里,中秋节随着华人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在新加坡,中秋节的庆祝长达9天甚至更长,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猜灯谜等活动;在马来西亚,提灯笼游行是中秋节的最大特色,孩子们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花灯,提着灯笼进行游行,其中舞龙舞狮的队伍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柬埔寨,人们会采鲜花、熬木薯汤、煮甘蔗水,在拜月祈福的同时,还会将扁米塞进孩子的嘴里,直到塞满不能咀嚼为止,这表示“圆圆满满”“和和美美”……其实,即使在中国国内,因为地区不同,中秋节也有着不同的习俗,比如海南地区的“拜月娘会嫦娥”、北京地区的中秋“请兔儿爷”等。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对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也随着当地华人的习俗庆祝中秋节的到来。这是因为,不管中秋节的习俗如何改变,“团圆”和“期待生活越来越美好”是中秋节永恒不变的核心,而这也是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共同的愿望。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