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

2022-05-30邹灵

求知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教学

摘 要:自从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德育就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初中课程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学科,教师要重视优化该学科的教学。文章针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强化渗透;德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与心理处于发展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极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若无人指引,容易走入歧途。因此,教师肩负着指引学生正确前行的重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前提,兼顾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助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道德品质[1]。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适当加大德育教学的力度

在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思想教育类科目,其本身就具有显著的德育特色,加之教材内容的选编相当严谨,经过教研人员千挑万选、精心编制,其内容最大限度涵盖了学生在初中时期需要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对他们思想的发展来说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德育的强化渗透,均需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托,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发掘与提取德育元素,加大德育的力度,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2]。

例如,在开展“珍视生命”这一内容的教學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某学校开展地震疏散演练、火灾疏散演练和防踩踏疏散演练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学校每年都要进行这些演练?你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吗?这些活动有没有开展的意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讨论,寻找答案,让学生明白,生命是宝贵的,要学会守护生命。而生命包括身体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教师由此引出新课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板块并讨论:这几个同学的讨论涉及生命的哪些方面?你认为它们都是生命的基础吗?守护生命,是不是只关爱守护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你如何看待“十四岁的初中生跳楼自杀身亡”“两名初中生校园外霸凌同学,逼迫下跪,用棍棒狠打”这些事例?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说一说守护生命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进而培养他们珍视生命的意识。随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继续探讨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等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意识,使其树立珍爱生命、保持健康状态的积极观念。

二、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加强思想情感引导

情境教学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在兴趣发掘、构建高效课堂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积极意义,它适用于任何教育阶段的任何学科教学,因为情境教学是把所学知识放置到具有情绪色彩且以形象为主题的场景之中,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本知识,使其心理机能也得到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实现强化德育渗透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借助信息技术、角色扮演或场景再现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和意识的引导,以及对学生情感的激励,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3]。

例如,在进行“我与集体共成长”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案例、有趣的故事来教学,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德育,并顺利融入教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据此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唐僧师徒四人是不是一个集体?唐僧师徒四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唐僧师徒四人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是谁的功劳?在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中,集体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且回答问题,再由教师加以归纳和总结——集体共同愿望的实现需要每个成员共同的努力,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每个人的智慧和才华,在此期间,每个成员也能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长和进步。接着,教师在课件中展示一组事先拍摄的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图片,如放学后,值日生集体打扫卫生的情景;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为了体育比赛拼搏努力,围观者为同班同学加油的图片;在课间操和升旗仪式中,大家各有分工,听从指挥,齐心协力办好事的情景。借助这些常见的校园生活情景来提问:在集体建设过程中,你为集体做过什么?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集体中的其他人也这么认为吗?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集体的一员,更好地为集体出力?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什么?在个人意愿或利益与集体目标、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做?你会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探讨,促使学生明白集体的意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医护工作者、各战线人员齐心协力抗疫的故事,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知道,个人与集体是存亡关系,在集体中,每个人都要担当责任,只有这样,个人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三、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德育体验

德育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最终目的也是回归生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德育的强化渗透离不开生活的辅助与支持,生活化资源的融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且能够加大德育的力度。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依据具体知识引入一些与之对应的生活资源,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并在其中渗透德育,增强学生的德育体验,让他们自觉接受德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会生活打好基础。

以“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鉴于网络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话题,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会经常用到网络,有着各种与网络有关的经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提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人们使用网络的图片,如上网学习、玩网络游戏、学习网络用语、用网络办公、查看天气预报、浏览和传播信息等,让学生先欣赏图片,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再提出问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网络的?你每周上网多长时间?你最常利用网络干什么?你在网上有没有遇到过什么让你感觉不好的事?你感觉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合理利用网络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才算是合理利用网络?接着让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实际,谈谈个人对网络的体会和感受,并分享自己的上网经历,使其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从而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之后,教师展示活动材料“小军的一天”,让学生通过材料了解初中生小军因为不能合理利用网络,导致自己一天忙忙碌碌、没有效率、没有收获又身心俱疲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他为什么会这么忙?他为什么会无节制地上网?你认为网络的诱惑超过一切吗?你能拒绝网络的诱惑吗?你如何看待“网瘾”问题?同时出示一些网络谣言,例如,2019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的消息在社交软件疯传,导致白金汉宫被迫出面澄清:王室一切行事如常。不久后,女王也被拍到从温莎城堡前往白金汉宫的画面。又如,每隔一段时间,肯德基用的是“速成鸡”,每只鸡有8个翅膀16条腿,一只鸡只用翅膀和鸡腿的谣言就会四处流传,而且关于肯德基食材的传闻一直不断。还有在2020年,曾有传言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粮食短缺,要赶紧囤米抢油。”于是,各地兴起“抢购潮”,一些超市的米粮、食用油、卫生纸等纷纷断货……

教师结合这些案例,组织学生探讨该如何应对网络谣言,怎样处理网络不良信息,引导他们结合材料自由讨论与总结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小军之所以十分忙碌,是因为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会辨别大量的网络信息,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可以说,网络有利有弊,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趋利避害,使网络为我所用,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在网上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样结合教学内容深挖网络素材,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以及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

四、营造轻松的德育氛围,鼓励学生互动交流

道德与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驾马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通过探讨和分析生活问题,提升个人的素养和能力。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时事热点、思想建设等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视角分析问题,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这也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营造轻松的德育环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并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与德育素养。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引入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德育素材,或者采用小组合作与话题讨论、辩论等方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熏陶和感染[4]。

比如,在讲授“情绪的管理”这一内容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白情绪管理的意义,教师可以先设计问题,借助问题营造情境,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为什么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负面情绪对我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你知道哪些因为负面情绪而引发不良后果的案例?然后指引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及个人认知展开讨论,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影响,即使没有语言的交流,一个人的表情、声调、姿态和动作也会表达情绪,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负面情绪还有可能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其中,辩论正方的观点是“喜怒哀乐虽然是个人的事情,但还是应该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反方的观点是“该笑就笑,该哭就哭,喜怒哀乐是个人的事情,何必管周围的人”。围绕辩论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让各组学生自己选出主辩手、副辩手,收集资料,梳理问题,理清思路,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寻找有力、可用的证据,找出对方的漏洞,依次阐述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让他们探讨学会合理地调节情绪对自身和他人的好处,使其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德育渗透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无法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正视德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将德育当作一项紧要任务、长期工作来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针对德育的强化渗透,假如只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与理论硬性灌输,这种缺乏情感的教学只會让德育成为空谈,长此以往,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倦心理,甚至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以完成课内教学任务为前提,围绕同一主题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大自然与社会,使其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德育的渗透,促使他们做到知行合一。

举个例子,在“关爱他人”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在课内环节,教师可以先结合课本知识带领学生学习有关“关爱他人”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关爱,交流生活中关爱他人与被他人关爱的经历。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关爱的概念和意义,知道关爱是维系友好关系的纽带。然后,让学生合理分工,设计和表演小品《公共汽车上》。借助小品设计、合理分工、合作学习,学生切实感悟到关爱的作用,并习得一些关爱他人的方法。之后,在课下环节,教师可以围绕关爱设置“关爱他人,共创和谐社会”的主题活动,将学生组织起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在重阳节,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宣传关爱老年人的标语,张贴在教室与校园内,以及路口和社区,引起大家对养老问题的关注;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关爱活动,如去养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和洗衣服,去敬老院为老年人表演节目,送他们自己制作的小礼物,陪他们读书看报、写信、做活动等等;或者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将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发挥本学科的优势与作用,深入发掘与提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多个方面与视角加大德育渗透的力度,使学生一边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一边接受德育的熏陶,全面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增强其法治意识,使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尝试[J].新课程,2021(17):115.

[2]徐学纯.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J].名师在线,2021(21):15-16.

[3]惠继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讨[J].名师在线,2021(21):15-16.

[4]王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设情境渗透德育的实践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1(19):34-35.

作者简介:邹灵(1973—),女,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锦山学校。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