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2022-05-30刘良平

求知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以及重点教学目标,教师应当积极采用适合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数学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方式。本文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展开研究,并在其应用策略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应用策略

所谓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其本质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使用一些合适的教学方式来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连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近年来,这种方式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在学生群体中收获了很多好评,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创新发展也起到了促进。

一、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研究与总结,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发挥出来的教学效益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受教学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年轻的教师由于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使得问题情境的创设达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会对这类新型教学方式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有限,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改革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些教师在应用问题情境创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该教学方式的重点,因此教学效果受到影响。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建立在能够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这样才能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但是一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其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同时,一些教师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有悖问题情境创设的初衷。如果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也不能让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产生深刻的情感联结,学生就无法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模式就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

(一)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从而针对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实现问题情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情况来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以此来实现全体学生能力的共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快乐地学习,从而实现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重要教育价值[1]。

(二)让教学充满乐趣

由于小学生易受外界的影响,对于新鲜事物常常会产生好奇心,因此许多教师会感到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有效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通过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喜好,创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让教学充满乐趣。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并积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提升学习效率[2]。

(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应当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及感悟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为了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教师应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改正,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3]。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当中,数学知识的难度普遍不高,但是知识点较为琐碎和复杂,对于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尚在发展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记忆也是一项困难的学习任务。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记忆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当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工作,探索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借助生活化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认识这些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将机械记忆模式转变为形象记忆模式。同时,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使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产生情感上的连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4]。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对于平均数这一数学概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平均就是将整体的数量分为几份相同的数量”,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且理解文字描述的难度较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平均数的含义,教师就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0根铅笔,并且随机抽取五名学生到讲台前,向全班学生提问:“老师准备将这10根铅笔分给这5名同学,如果想要每个人得到的铅笔数量是相等的,应该怎么样分才合理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提出要分给每个人2根铅笔的观点。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问题情境,来向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由于5个2加在一起等于10,因此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将10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的数量就是2。至此,教师通过生活化问题的形式对相关数学基础概念知识进行了讲解,学生在复习知识点时就能够联想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即使没有完全记住教材中关于平均数的定义,其核心内容也能够牢记在心中。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应当尝试运用能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的形象理解能力得到锻炼,促进学生数学形象记忆能力的提升。

(二)以教学活动为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采用单纯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整体教学氛围较为死板。学生在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对数学这门学科也提不起兴趣。为了避免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实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但是,在一节数学课中,教师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对于教学活动,应保证其内容大于形式,使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浪费过多的教学时间[5]。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的教学中,对于倍数这个数学概念,许多学生在理解时会感到较为吃力,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观察学生的状态,一旦发觉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问题,就需要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积极开展合适的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对于倍数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游戏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倍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选取9名学生来到讲台前,并且要求学生以第一排3人、第二排6人的形式站好,同時向其余学生提问:“同学们看一看第一排和第二排的人数,将这两排的人数进行比较,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有的学生回答第一排的人数比第二排少3个,有的学生回答第二排的人数比第一排多3个。教师要借此机会引出倍数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一排的人数与第二排的人数之间相差3,而人数较少的第一排人数也为3,这说明第二排比第一排多出的人数刚好是第一排的人数,也可以理解为第二排的人数是第一排的人数的2倍,以此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倍数的具体含义。

这种方式不仅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氛围更加活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学关键知识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还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更加丰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不断提升[6]。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加强学生认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为提升教学效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仅凭语言文字描述是无法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讲解这些抽象的内容,从而在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7]。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三)”的教学中,涉及了大量的图形运动过程,如果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道具进行讲解,很难展示出图形运动前后的变化,学生在理解时也会存在一些困难。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为学生演示图形运动的过程。如在学生观察图形旋转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演示风车图形的旋转过程,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不同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各种特点,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以及旋转角度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对于图形的平移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变换等,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演示。

在多媒体技术的加持下,数学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得以下降,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也随之下降,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得益于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学生在观察形象生动的变换演示的过程中,自身的抽象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教师教学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一次改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改变了沉闷的教学氛围,还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度,以及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新型技术等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求学欲,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春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1):73.

[2]崔三兴.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51):66.

[3]李得荣.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1(12):48.

[4]严雪.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1(39):65-66.

[5]李玉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38):111.

[6]李福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吉林教育,2021(27):76-77.

[7]任凤霞.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9):95-96.

作者简介:刘良平(1984—),女,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孟坝寄宿制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