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2-05-30刘志平石登玲汤希雁董帅
刘志平 石登玲 汤希雁 董帅
摘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以“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为例,以相关传统文化为情境素材,设计“非遗导入,激发兴趣”“诗情化意,探究炼铁”“述神话故事,领略色瓷风采”“趁热打铁,习题提升”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彰显传统文化在化学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化学教学;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9-0069-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非常有必要去弘扬和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起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培养文化自信,厚植德育价值和文化精神。
一、传统文化与化学学科融入的重要性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和魂,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当中。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下来的四大文明古国。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可让学生在学到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怀,提高文化自信。《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提出,要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因此,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化学的科学严谨与文化的璀璨相互碰撞,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创造出传统文学、中国建筑、传统中医、民间工艺、衣冠服饰、古玩器物、神话传说等中华独有的文化。高中化学知识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我国传统文化,能提高中学化学课堂的趣味性。[2]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形式,使课堂氛围更为生动活泼,减少课堂的枯燥乏味。
3.渗透德育意识及文化价值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蕴含丰厚的德育资源,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3]具有特别的育人功能。化学课堂上传统文化的渗透,丰富了化学教学的内涵,对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及道德境界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传统文化在“铁及其化合物”中知识呈现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对古籍等资料进行查阅、研究,挖掘素材,选取合适的素材进行梳理整合。部分传统文化与本节课相关化学知识连接点见表1:
三、“铁及其化合物”案例呈现
1.教学设计思路
将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各环节设计不同情境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多元化,以观看视频及图片、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感官刺激,进一步提高学生之间课堂研讨效率。通过4个教学环节,学生收获相关知识,得到情感上的升华,了解对传统文化光辉灿烂背后化学本质的不解之缘,见图1。
2.教学过程
环节一:非遗导入,激发兴趣(见图2)
【学习任务1】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绝技”表演视频,探究其原理。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探究物质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
【教学片段展示】首先利用希沃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绝技的表演。
师:表演精彩吗?这令人叹为观止的打铁花绝技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解释:金属具有导热速度快的特点,传热快、冷却快,在空中会迅速降温,表演者利用这个特性,将高温铁水击向高空后,便会迅速化为粉碎的微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向上或向下飞舞的过程中,宛如电焊落下的火星,流火似金,非常壮观,基本不会将人烫伤。所以从这里你可以总结出铁的什么性质呢?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打铁花绝技的表演,充分感受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间工艺的精湛,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文化,渗透爱国情怀,起到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作用。
环节二:诗情化意,探究炼铁(见图3)
【学习任务2】赏析古诗词《咏煤炭》,思考并写出炼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反应过程中的认知思路水平。
【教学片段展示】师: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是甘肃灵台出土的春秋初年秦國的短柄铁剑,这说明春秋初年我国已掌握了冶铁技术。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工具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工业炼铁的原理是用还原的方法把铁从铁矿中提炼出来。
然后利用于谦的《咏煤炭》创设情境: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并在PPT上展示思维小贴士,注释关键词的意思:乌金——指煤炭;鼎彝——铁鼎,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
师:这首诗就体现了我国古代就已经知道了用煤炭做燃料冶铁。请同学们分析炼铁过程所需的材料和条件,写出涉及诗中煤的燃烧、铁的冶炼化学反应方程式。
师: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于谦写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此诗前四句描述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铁鼎等物都是靠煤炭烧炼出来的,从铁器的身上就看到了煤的作用,诗人借煤喻人,表现诗人的抱负。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我国是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最早的国家,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诗中有感而发的情怀,使理论的知识感性化,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环节三:述神话故事,领略色瓷风采(见图4)
【学习任务3】听黄帝造诣指南车的神话故事,讨论四氧化三铁性质;思考讨论色瓷中的颜色与铁的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关联性的认知水平,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教学片段展示】利用PPT展示文献记载:《古今注》中“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接着讲述黄帝造诣指南车的神话故事。
师:古人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磁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它能指向南北,大家能想到它有什么性质吗?
学生思考交流,完成四氧化三铁性质的学习。
学生活动1:观看青瓷、黑瓷、黄瓷图片(见图5),思考讨论色瓷中的颜色与铁的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2:小组合作,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交流讨论,对比总结铁的三种氧化物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黄帝造诣指南车的神话故事,观看精美绝伦的色瓷图片,吸引注意力,让学生在新奇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感受到古人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环节四:趁热打铁,习题提升(见图6)
【学习任务4】完成结合传统文化的课堂习题。
【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展示】接下来我们趁热打铁,检验你们的学习情况。
(1)《淮南万毕术》中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外化而内不变。”这涉及到了什么反应?说明铁和铜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得比较前面?
(2)我国指南针的发明利用了什么物质的性质?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理小识》中关于炼铁的记载:“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灭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记载的是以焦炭作为还原剂的方法来炼铁。
B.青瓷釉中使釉色呈青绿色是由于含有氧化铁。
C.生铁是指含硫、磷、碳量低的铁合金
設计意图:学生通过习题,提高辨识文献中的现象和过程,探析微观反应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化学课堂上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情景素材,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可以使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对传统文化素材的积累善于运用,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了教学内容,创造了新颖、趣味性的情境素材,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注重文化自信提升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化学课堂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一种方式,在学生学习到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我泱泱大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进而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鲍继才.让优秀传统文化为化学教学“添彩”[J].化学教与学,2017(3):21-23+10.
[2]杨小斐.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J].人民论坛,2019(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