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2-05-30荀湾湾李路鸽

求知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教学策略

荀湾湾 李路鸽

摘 要:“双减”政策对缓解学生课业压力,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优化数学课堂的整体设计,构建学生乐于参与的数学教学模式。基于此,文章对“双减”背景下教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展开分析,以明确数学课堂“双减”的基本思路,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流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双减”政策

作者简介:荀湾湾(1996—),女,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李路鸽(1996—),女,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更为复杂。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学生面临的课业压力较大。随着“双减”政策出台,教师应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应科学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学习、自主学习。

一、“双减”政策相关概述

“双减”政策出台前,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学习压力较大。这导致部分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排斥、畏难心理,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双减”政策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育,主要目的是在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习压力。根据义务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依据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教学质量要求,科学缩减学生的作业量、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在预习、复习、课中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但是,为了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时,还应合理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科学控制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时间,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1]。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效率低

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概念、数学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以直接讲授数学公式、数学定义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练习数学题目时,难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而出现学习效率低、作业正确率不高等问题。对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动为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使其充分消化小学数学知识,收获足够的数学知识经验。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多数教师能遵循最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模式,但部分教师由于对数学教学理念的认知不足,所以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合理。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小学生因为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活泼好动等现象。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时,如果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分散。教师选择运用图片、视频的时机会影响数学课堂的实际效果。第二,基于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但部分教师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重视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动性、自主性。第三,部分教师为了丰富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过于复杂,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使学生难以掌握重难点知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深度不足,继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课堂教学质量差。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双减”的意义

“双减”政策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现状提出的一项教育政策,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导向。基于“双减”政策,教师可进一步活跃数学课堂氛围,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减少畏难心理。比如,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在数学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产生更积极的学习意愿,从而提升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2]。此外,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缓解学生的课业负担,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在多层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获取数学知识,有充足的时间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以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四、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學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因为教学方式枯燥、机械化而降低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针对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可结合数学课本的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化情境,用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可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构建数学情境,用情境解释、说明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快速地消化数学知识,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在练习数学题目、完成数学作业、获取数学知识方面的主动意识,提升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3]。

比如,在“大数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用Flash动画呈现“病毒感染”的过程,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用情境演示病毒“一传十”“十传百”的过程。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病毒感染的过程中,‘一传十‘十传百这一现象主要涉及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你们知道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吗?”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大数”,从而完成课堂导入,提升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教师点明课堂教学的主题后,在PPT上使用“拨数器”演示一万、十万等数字,然后联系导入环节的情境,设计填空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回答问题,如10个一万是(十万),那么,10个(十万)是( ),10个( )是( ),以此类推。在情境的带动下,学生会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而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难度会明显降低。多数学生会根据情境理解数学概念。这能够有效地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二)合理设计,保证作业具有针对性

过多的作业是让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主要原因。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精心、科学、合理地设计数学作业。具体来说,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需要设计出符合数学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作业。学生有效地完成作业可以全面提高其数学学习效率,提升数学能力。教师还应设计具有針对性、启发性、拓展性的数学作业。对此,教师可结合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度,随后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数学问题,用“减数量、重思考”的数学作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4]。

例如,“三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笔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常见的数量关系”“积的变化规律”等。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布置少量的运算题,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用具体的算式解释说明本节课的数学概念(如图1)。如此一来,教师设计的数学作业量明显减少,但又能为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创造一定的条件。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重新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思维导图的作用下,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有效地消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还应创新数学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更积极地探究数学问题,深入掌握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还应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问题情境、问题导学等教学方法,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以增强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专注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5]。

以“条形统计图”这节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用某市举办的冰雪节活动导入新课,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点明主题,提升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项活动?请用自己的方法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形,并与自己的同伴分享自己的绘图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统计方法,再与同伴相互核对、分析统计结果。”接着,教师出示部分学生绘制的图形,与全体学生交流、归纳图形统计方法,并出示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观看微课视频,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最后,在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后,教师提供特定场景中的相关数据,组织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自然而然地获取数学知识。

(四)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潜能。在“双减”背景下,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保证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此,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水平,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堂提问环节,多层次划分数学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均能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数学课堂,从而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6]。

比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逛商场”的故事创设互动情境,用PPT展示商场里的商品及其价格,其中,台灯62元一个,笔袋20元一个,足球35元一个,计算器28元一个。而后,教师提问:“大头爸爸总共带了80元,一个笔袋20元,他可以买多少个笔袋?”由此引出学习内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师组织学生列算式,学生列出算式“80÷20=”后,教师请学生计算算式的结果。在学生算出算式的商为“4”后,教师再次提问:“一盏台灯需要62元,那么430元可以买多少盏台灯?”而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相互讨论,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得出最终结果后,教师提问:“怎样在除法过程中‘试商呢?”如此让学生知道在进行除法运算时,可以将除数看作整数计算,以此试出算式中的商。

课后,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如“63÷18=” “97÷17=”“90÷30=”等算式,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完成课后练习,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将本节课的内容融入具体的场景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学到的数学概念。如创设这样的场景:植树节时,我们学校组织学生种树,学校买了200棵树苗,每行需要种27棵树,那么我们能在学校里种多少行树呢?会剩下多少棵树苗?”这样,教师能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数学问题的空间,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设计差异化的作业,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求,使其高效率地完成数学作业。

结语

为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应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合理设计小学数学作业,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8(44):95.

[2]徐玉祥.新课改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2):46-47.

[3]叶桂丽.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12):33-34.

[4]吴昌红.浅谈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19(8):166-168.

[5]陆惠香.小学数学教学要想事半功倍则须减负增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6):51-52.

[6]朱仕鹏.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0(6):61.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教学策略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助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