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纹样构成特征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30李蓉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图腾

摘要:近些年,随着中国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中的造型设计一直遭人诟病,中国动画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设计风格,探索中国风格的造型是中国动画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动画有待挖掘的文化宝库,其中彝族文化历史悠久,图腾纹样极具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彝族纹样为何如此独特?它独具特色的辨识度因何而来?如何才能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动画艺术?文章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动画的发展现状,探讨彝族纹样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通过分析彝族纹样的构成特征,总结彝族纹样的外在形象、内在寓意以及内外特征的关联性,由此得出彝族纹样的构成特征,最后具体阐释彝族纹样如何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中展示其独特的风采。

关键词:彝族纹样;动画造型;构成特征;少数民族动画;图腾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03

0 绪论

动画属于视觉艺术,追求画面美感和探索造型趣味一直都是动画创作的重要命题。随着中国动画的崛起,银幕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动画,但受到欧美动画和日本动画的深刻影响,中国动画的造型风格一直饱受观众诟病,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显得尤为重要。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纹样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风格特征。中国民族动画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动画创作,不仅为中国本土动画探索了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将民族艺术元素融入现代数字美学的有益尝试,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

1 中国动画中少数民族艺术语言缺失

无论在哪个时期,“民族动画”都是中国动画研究者高度关注的议题。20世纪,我国涌现了大量的优秀动画作品,比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且都在国际上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甚至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都曾从中国动画汲取创作灵感。这些动画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民族性特征的追寻,它们的故事情节源于中国民间,造型设计大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如皮影、剪纸、泥人。不难发现,这些动画中汉文化元素居多,而在20世纪中国动画创作的热潮中,一共产出了300多部动画片,但只有20余部与少数民族有关[1],绝大多数动画都是以表现汉文化为主,内容形式源于汉族民间文艺,虽然也有如《阿凡提的故事》《蝴蝶泉》等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动画,但并没有掀起少数民族动画创作潮流,如今的少数民族动画更是屈指可数。

少数民族语言缺失的问题,不仅在中国动画创作历史大背景下有所凸显,还体现在少数民族动画本身的创作中。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涌现了《两只小孔雀》《阿凡提的故事》《蝴蝶泉》等优秀的少数民族动画作品,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取材,风格各异。然而,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制作环境,动画内容虽取材于少数民族,却高度汉化,大多还是借汉文化的造型和叙事风格来展现少数民族的故事,换言之,就是以汉文化讲述少数民族的故事。因此,很多少数民族动画在表现形式上并未凸显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与风情。虽然这些动画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對中国少数民族动画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彝族纹样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俄罗斯电影大师普多夫金说:“小说家用文字描写来表达他的作品的基点,戏剧家所用的是一些尚未加工的对话,而电影编剧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则要运用造型的形象思维。”相比电影,动画对造型艺术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动画创作本身便是造型的创作,迪士尼的米奇、唐老鸭等经典角色之所以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就在于其充满想象力的造型设计。而提到中国动画造型,许多人会想到20世纪的中国动画,但近些年来中国动画造型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同时,由于受到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动画大国的影响,中国动画造型趋于“日化”或“美化”,未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造型。因此,探索民族动画首先要从造型风格下手,从本土文化中挖掘动画造型,这对民族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彝族纹样的“拙”可以激发中国动画造型创作的想象力。“中国学派”的本质是动画的民族化,主要突出和展现汉文化。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一大主题,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儒家讲求的是克制,由此可见,中国动画更多的是起到教化作用,造型也讲究有板有眼、合乎规矩,所以,相较于追求自由的欧美动画与追求童心的日本动画,中国动画片有一些“少年老成”的意味。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文化热情奔放,充满生命力和想象力,彝族纹样在历经沧桑后依然保留着远古时期的古朴之气,纯粹中带着一丝野蛮,这便是彝族纹样的“拙”气,和讲究道德礼教的汉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此同时,彝族纹样凝聚了彝族人民的想象力,如太阳纹承载着人类原始的生命意识,代表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虎纹威武狰狞,老虎被彝族人民奉为先祖,虎神是他们心目中最崇高的神……彝族纹样资源可以丰富动画造型的设计语言,是打造中国本土特色造型的优质素材。

3 彝族纹样的构成特征

3.1 彝族纹样的形态构成特征

彝族纹样古拙、奔放,与其独具风韵的形态构成特征具有密切联系。

3.1.1 题材丰富,形式多变

彝族纹样来源于彝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因此大多数纹样具有客观原型,动物、植物还有生活中的物件都为彝族纹样提供了创作灵感,如羊角纹、葫芦纹、窗格纹、火纹等。同时,彝族纹样的形式也千变万化,从时间纵向来看,形态在写实和非写实间演变。一种纹样存在多种形态,如彝族虎纹包括具象的面部虎纹、简约勾勒形态的虎身虎纹,以及抽象的几何虎纹,不同的形态可以被灵活地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

3.1.2 造型高度凝练

彝族纹样的造型具有写实具象和意象抽象的特点,具象的纹样提炼出表现对象的关键特征,如羊角纹,绵羊的角弯曲度较高,于是呈现出的是对称勾勒的螺旋状,而山羊角更直一些,于是呈现出的是“V”形;虎纹中的虎身纹注重体现虎的整体轮廓,省略大量的内部细节,重在展现虎的矫健身姿。彝族纹样在形状上高度凝练,往往是平面构图,很少出现立体图案,即使是写实的图案也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3.1.3 复合构成,讲究节奏和规律

在彝族纹样中,单一的图案常常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或是重复排列,如常常出现在彝族服饰中的羊角纹,其作为花边时通常会以重复排列组合的方式出现。再如太阳纹由多种几何图案组合而成,圆形为太阳的中心,三角形向外辐射,再嵌套上圆形,并用其他花纹或几何图案装饰;又如“四方八虎图”,内容丰富,由不同的纹样组合而成,包含虎纹、马缨花纹、几何图形等元素。彝族纹样在复合构成的过程中,讲求图案结构的和谐美感,主要通过对称、四方连续、螺旋式等形式增强结构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3.1.4 造型夸张、自由不羁

彝族纹样的“拙”气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夸张的造型,这种夸张主要体现在具象的纹样中,如虎纹中的虎面纹,其将虎眼、虎耳、虎眉、虎鼻、虎嘴以及眉心的“王”作为主要元素,每个部分都使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通过变形夸大虎的特征,使得彝族虎纹更有个性。这种夸张手法有时会使原本所指对象的样貌发生很大的变化,或用曲线、螺旋纹、其他几何图案装饰代替某一关键特征,使其更加凝练,因此这种修饰通常比较自然粗犷,带有野性美。

3.2 彝族纹样的色彩构成特征

3.2.1 注重色彩对比

彝族纹样的配色有强烈的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花纹的底色往往选用比较深的颜色,如黑色、蓝色,图案本身则选用明度较高的颜色,如黄色、红色,背景与图案形成鲜明对比。图案选用红、黄、蓝色等跨度较大的对比色,会使色彩配置尤为夺目,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配色手法夸张、大胆,显得彝族纹样更加独树一帜。

3.2.2 彝族的“五色观”

《西南彝志》这样描述明清彝族,“青绫盖蓝天,红绫铺赤地,黄绫现彩龙,精心地刺绣,绣出红日影”[2]。彝族最传统的颜色观念就是自古流传的“五色观”,即黑、红、黄、青、白。其中,黑、红、黄是最重要的三个颜色,因此又被称为“三色文化”。黑色是彝族最常用的颜色,常常作为底色或主色调使用在服饰、漆器等生活用品上,彝族人民崇尚黑色,认为黑色代表万物初始的一切,有刚强、大、庄严的意味。彝族还有火文化,红色是火的象征,给人热情、勇敢的感觉。太阳崇拜也是彝族文化之一,黄色代表太阳,象征光辉;白色代表天,青色代表植物。不难看出,彝族对色彩的情感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色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彝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体现了彝族的审美观。

3.3 彝族纹样的意象特征

彝族将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融入彝族纹样图腾中。彝族大多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山区较多,高山入云、險象环生,不难想象,远古时期的彝族人民生活艰难,而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彝族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崇拜。彝族先民认为高山是神灵的住所,认为“水生人类”,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也有灵魂和意识,甚至可以左右人类的命运,因此便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自然神灵,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水有水神,日有日神,月有月神……彝族将这些崇拜元素化作独特的图腾纹样,于是便有了经典的太阳纹、火纹等图腾纹样。彝族先民将图腾供奉起来,提醒族人遵循丛林生存法则。

纹样是彝族美好祝愿的精神寄托。彝族人民将崇拜、敬畏之物化作图纹,期望获得神明的庇护,保佑他们战胜自然中的不可抗力,如病痛、自然灾害等,图腾于是被赋予了祝愿,成为承载吉祥寓意的抽象符号。彝族人民将葫芦纹绣于新娘的衣襟上,是生命繁衍的象征,以此祈愿多子多孙;彝族人民认为自己是虎的子孙后代,崇拜虎的强大力量,于是制作出虎头帽、虎头鞋给孩子穿戴,希望虎能帮助子孙逢凶化吉。

4 彝族纹样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将传统民族文化应用到现代艺术中,往往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加工,并保留其独有的韵味,再将其应用到合适的场景中,这是当代艺术家不断探索的课题。彝族纹样在当代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动画角色、场景、衍生品三个方向来探索,以丰富动画设计的素材,开拓动画设计的思路,让中国动画设计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4.1 彝族纹样在角色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彝族纹样中有许多精美奇异的造型设计,可作为动画角色,或用于修饰角色,或作为角色的道具。《海洋奇缘》对新西兰毛利图腾纹样的应用值得借鉴,影片中半人半神的男主角毛伊身上的刺青格外显眼,刺青的花纹样式来源于毛利人的图腾纹样;影片中的重要道具“特菲提之心”上雕刻的螺旋形状也来源于毛利图腾,象征成长与重生;另一个重要道具毛伊的“鱼钩”法杖周身画满图腾,鱼钩与图腾共同祈愿在大海中安全航行,并满载而归[3]。而彝族纹样中不乏精怪神灵以及具有特殊意味的抽象纹样,不管是作为角色修饰,还是道具装饰,神秘古朴的彝族图案都能使相应的造型更具魅力。

4.2 彝族纹样在场景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场景是动画中故事的发生地,往往可以起到烘托气氛、推动剧情发展、为观众提供心理预设的作用。将彝族纹样应用于动画场景设计,需要对其进行创新与加工,在抓住纹样的精神、气质、神采的前提下,保留彝族纹样造型的特征,对其进行夸张、变形、精化、提炼,使得纹样的设计与场景表达的功能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装饰、烘托气氛,纹样独特的隐喻还具有象征作用,正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文丘里认为的那样,建筑的“意”高于“表”,有了“意”的加持,动画场景的内涵才能更加丰富。

4.3 彝族纹样在动画衍生品设计中的应用

除了角色和场景,彝族纹样还可以应用到动画衍生品的设计中。动画衍生品能为动画创造更多的衍生价值,日本《宝可梦》的皮卡丘衍生品在4年之内创造了超过7000亿元的利润,迪士尼打造的主题公园更是赚得盆满钵满,相比之下,中国的动画衍生品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除了商业动画的IP衍生品,也可以打造独有的动画IP,如博物展馆、文化景区的吉祥物、纪念品,甘肃省博物馆出品的“马踏飞燕”文创产品在网络上爆红,这款造型奇特的绿色毛绒玩具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IP的成功运营还可反向推动动画创作,比如“三只松鼠”品牌以品牌IP打造了商业动画电影。此外,近年来受年轻群体喜爱的“盲盒”也是中国动画衍生品的一个发展方向。对彝族纹样的IP开发有利于宣传传统文化,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彝族文化,同时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丰富现代文化产品的内涵。

5 结语

彝族纹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是彝族文化审美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探索彝族纹样的应用策略能为中国动画打开新视域,通过少数民族文化彰显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在动画创作同质化极为严重的今天,具有辨识度的造型设计尤为重要,打造中国记忆点,需要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彝族纹样有独特的异域风情,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动画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应肩负起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这不仅关乎开拓动画产业视域的问题,也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宁,贾秀清.国产少数民族动画电影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思考[J].当代电影,2017(6):147-149.

[2] 王运权.西南彝志:13-14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10-20.

[3] 林立文.从《海洋奇缘》看动画电影中海洋文化的植入与应用[J].东南传播,2017(3):18-21.

作者简介:李蓉(1997—),女,云南楚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图腾
周而复始
图腾
望梅止渴
《笑着好看》
我为春天添抹绿
《这条比较傻》等
三好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还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