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迷短视频,家长怎么办?

2022-05-30刘佳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前额大脑青少年

刘佳璇

暑假到来,青少年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再次成为困扰诸多家庭的问题之一。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海洋,但对于自制力尚未足够强健、大脑仍在发育中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沉迷的危害性值得警惕。

有中小学教师发现,结束了居家远程教学返校上课后,班里出现了注意力明显下降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居家学习期间都未能控制好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

对待网络游戏成瘾,家长们一直如临大敌,而近两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用户覆盖率的提高,一些家长发现,长期刷视频后,孩子已无法集中注意力看书、写作业,甚至无法静下来看完一集30分钟的动画片。

长期刷视频和智育水平之间是否有确切联系?这一问题已经为心理学、脑科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所关注。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长时间刷短视频很可能影响大脑健康,短视频成瘾对于青少年危害不可小觑。

成瘾魔咒

再刷十分钟就放下手机睡觉,结果却一直沉浸在短视频中无法自拔,直到凌晨也难以入眠——这是很多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常见行为。短视频使人容易上瘾、消耗时间,也一直为人所诟病。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刘勤学认为,短视频之所以如此使人上瘾,源于其无限滚屏的属性:“无穷无尽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这其实是基于心理学的‘无底碗实验。”

所谓“无底碗”实验,即人们在吃饭时,在其无察觉的情况下源源不断地为之加饭加菜,人便会无节制地吃下去。

“受此启发,硅谷软件产品设计师阿扎·拉斯金(Aza Raskin)为手机产品设计发明了无限滚屏功能,从而不断获取用户注意力。同时视频很短,要求制作者短时间内把所能激发的快乐情绪最大化。长时间去看短视频的无限滚屏功能,会使人获得快乐感的阈限越来越高。”刘勤学说。

根据目前学界的研究,短视频的成瘾性机制是多重的。

例如:短视频带来即时反馈,使人即看即爽;平台采取精准推送,则使人越看越爽;刷视频具有“开盲盒”的内容特性,给人更强的刺激性;全屏、自动播放增强了沉浸体验,用户在观看时会丧失时间感。

另外,从工程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短视频15秒的时间,刚好是人专注力最易集中的时长,同时能够让人形成片刻印记与意犹未尽的感觉。

过度沉迷短视频,其“魔鬼的一面”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其属性特征上,对青少年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三观形成、人身安全,乃至大脑发育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刷短视频成为了不少用户的一个条件反射、肌肉记忆的本能行为,而算法经过机器学习的调校后更能无限逼近大脑的欲望曲线,容易使人深度成瘾。”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兼职研究助理张骏认为,短视频相关算法针对人类行为习惯,设计出了近乎完美的成瘾性机制。

张骏认为,相对于对网络游戏成瘾的警惕性,家长对于短视频成瘾的危害普遍后知后觉。他表示,由于短视频已渗透全年龄段人群,所以家长也将刷短视频视为稀松平常,认为短视频内容和形式本身并不对孩子构成太大影响,只需在时长和场合上予以适当限制即可。

不过,根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资助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开展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专项课题研究,过度沉迷短视频,其不利一面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属性特征上,对青少年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三观形成、人身安全,乃至大脑发育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过度沉迷影响智力发展

短视频成瘾对于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观看快节奏的短视频会让孩子们在面对那些无法即时、持续地带来满足感的活动时,难以坚持下来。

相比于那些不断给予大脑奖励性刺激的短视频,看书、写作业等学习类事务,以及纪录片、电影等长视频,都具有节奏较慢、奖励性不强的特点。

处理这些需长时间保持专注的事务,人们必须调动定向注意力,即抑制分心、保持专注以及适当转移注意力的能力,这一功能由大脑中负责决策和控制冲动的区域前额叶皮质来负责。

前额叶皮质发育得越成熟,做出的选择就会越明智。由于前额叶皮质到25岁才能发育完全,对于青少年来说,保持专注和自控实属不易。而心理学研究认为,沉迷和上瘾行为,可能会导致前额叶功能退化。

在沉迷和上瘾过程里,大脑会经历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在脱敏反应阶段,多巴胺会在刺激之下急剧产生,在刺激得到满足后又急剧下降;在敏化反应阶段,人对成瘾物更敏感,而对其他事物会缺乏兴趣;“刺激—脱敏—敏化”这一过程不断重复,最终便会损害前额叶功能。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对儿童青少年前额叶进行的核磁扫描可发现,当孩子进行人际交往及其他复杂活动时,整个大脑前额叶均处于兴奋状态,而玩游戏、看短视频,只是兴奋局部的一个区域,前额叶耗氧量会更低。

儿童青少年的大腦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适应环境,长期刷短视频会使大脑发生功能变化,并深层地影响到奖赏系统。刘勤学认为,如果孩子长时间看短视频,家长不进行监控,孩子会丧失对其他方面的感受能力。

家长作为孩子网络使用的守门人,要意识到“如何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是问题的关键,需要拥抱互联网时代,而非一味地控制和防堵。

即使是成年的大学生,不少人也难以抗拒短视频的影响。根据浙江大学研究团队2021年发表在《神经影像学》杂志上的文章,通过对长期使用抖音的30名健康学生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团队发现,那些观看个性化短视频的人,涉及成瘾的区域被高度激活,很难控制何时停止观看。

防青少年网络沉迷专项课题研究组还发现了沉迷短视频对青少年智力发育带来的其他隐患。例如:算法推荐下造成的信息茧房,会导致青少年知识结构片面化、低质化;短视频短平快的属性,会影响青少年思考深度,甚至阻碍其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正确认识;良莠不齐的泛娱乐化内容,也可能影响青少年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另外,有儿童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如果儿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过长,就会减少与人互动的时间,导致情感互动的机会降低、情绪感知和调节能力减弱。而过多地玩手机,也会影响儿童睡眠,不利于大脑发育。

家长应有干预意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年3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聯网普及率达到95.0%、农村为94.7%。

预防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主要短视频平台均设置了青少年防沉迷机制,限制未成年人的观看时间。“看视频的时间太长了,注意适当休息一下”,或是在视频播放间隙插入一条“温馨提醒”的视频信息,这是多数短视频平台对于青少年防沉迷的大致做法。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布《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发展报告(2022)》,该报告认为,相较游戏平台,社交及音视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得分相对较低,防沉迷、不良信息过滤、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等维度仍未达标。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仅靠技术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短视频沉迷问题。短视频作为新技术下产生的内容,如果能适度、合理地观看,本不会带来危害,家长需要警惕的是孩子是否产生了过度沉迷和成瘾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合理化的限制对孩子没有心理伤害,从过度使用到成瘾使用是一个量变的时间过程。”陶然说。

陶然表示,如果孩子每天过度使用网络的时间达2-3小时,对学习成绩有一些影响,情绪上有变化,但社会功能还未明显受损,可做一些心理干预,无需过度治疗。但如果每天使用在4小时以上,对网络有了依赖性,离开网络会出现戒断反应且社会功能受损,就是成瘾的迹象。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秘书长边玉芳认为,家长作为孩子网络使用的守门人,要意识到“如何满足孩子内心需求”是问题的关键,需要拥抱互联网时代,而非一味地控制和防堵。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父母应发挥监管作用,让孩子认识到网络只是工具,并且提升自身对网络的态度和技巧,与孩子共同讨论和使用网络。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孩子的单向控制可能会招致反抗,所谓的控制变成了双方的抵抗行为。”刘勤学认为,家长应该在适当监控下,培养孩子的健康上网习惯,并在关键时刻及时介入。

刘勤学建议:首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激发自我管理的内驱力,注意沟通协商;其次,注意控制的方法,可在家里设置时间、空间上的规定,帮助孩子提前形成框架和规则;第三,切忌把手机使用作为奖励。

家长可注意观察孩子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模式。如果是工具性使用,比如用来打车、导航、支付、查学习资料等,即使长时间使用一般也不会成瘾,但如果是情绪性使用,如孩子不开心时便想要玩手机、刷短视频,则需要家长加强关注。

猜你喜欢

前额大脑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简单搓搓可养生
甲状腺素和多奈哌齐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前额叶synaptotagmin-1表达的影响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魔法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