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积极心理场域建设: 全员导师润心育人的必然选择
2022-05-30高飞
高飞
[摘要] 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多种成长需求,当他们的需求被忽视或无法满足时,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自身和集体的健康发展。面对这类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成因,结合全员导师制的工作要求,站在三全育人的高度来推动班级积极心理场域的建设,使班主任和导师提升专业技能,倾听学生心声,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 全员导师制;润心育人;积极心理场域
一、问题缘起
当问起初中学生的生活状态时,有的学生会低头不语,或者在追问下简单地回答:“一般。”甚或有的學生直接呛声:“没劲。”简单的话语直接反映出不少初中生面临的心理落差问题,即内部高期望值和外部低满足度之间的落差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它们有着较为满足的物质生活,有着较强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有着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为什么还会感到不满足呢?做过班主任的都知道,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有一项工作难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参与班级事务及班级工作,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显得比较“冷漠”,这种问题也时常成为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代入式情境模拟环节的常见问题。可见,物质上的满足不能代替学生情感上的需求,成年人自以为的“爱”并不一定是学生真正需要的爱,学生的心田需要润物无声的滋润。如何建设积极的班级心理场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激发起他们的成长动力,成为班集体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成因分析
造成初中生冷漠、放弃的原因,有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时代社会大环境客观现实的影响
网络时代,各种文化和思潮的传播速度、传播影响得到了极大提升,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同样会很快被青少年所熟知。近些年来,“躺平”“佛系”等词语广为人知。这些词语反映了青年群体当中颓废、悲观等情绪,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感情色彩趋向贬义。这些词语在网络和生活中使用频度颇高,反映出少部分青少年困于各种的负面情绪中,缺少责任意识,产生退缩心态或不切实际的幻想,沉迷于电子产品。这种类型的亚文化不可避免地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
(二)初中学生自身成长特点带来的影响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其身体外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高体重明显增长,出现了第二性征。身体上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心理上的变化,学生感到自己长大了,开始独立自主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愿意独立思考、喜欢质疑争辩,思维日渐趋向成熟。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心理逐步形成。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萌芽到逐步形成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力图摆脱成人的束缚,喜欢独立支配自我,有强烈的自尊感。这种自尊感一旦被打破,很容易进入另一个极端,产生对抗或自暴自弃。初中生的情感需求强烈,既需要同龄人的友谊,也希望得到师长的认可,但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情绪很不稳定。初中生树自我、求独立、强自尊、易冲动的特点,导致他们一旦自身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
(三)班级建设未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影响
班集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入校时的行政班级,到具有强大集体凝聚力、有共同发展愿景、实现个性发展的班集体,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其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不同,教育效果截然不同。当前社会升学、就业的压力过早地传递到学校,给教师、学生带来了较大压力。教师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也主要聚焦在学业方面。这导致师生缺乏全面沟通与了解,容易在学习、行规方面产生分歧。因此,时有发生因手机管理、考试分数、班级制度等导致的师生冲突。学业成绩无疑是重要的,但学生的身心需要全面健康的发展。班级工作如果只是班主任个人意志的贯彻,缺少学生主体的参与和实践,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就是一句空话,这样的班级生活不是学生喜爱的。
(四)家庭教育偏差的影响
作为班主任,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听到家长诉苦:“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进入青春期后根本就没法交流,要么门一关不理你,要么就跳起来吵架。”的确,青春期的学生有其特点,但家庭教育上的偏差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强烈,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在时间、财务方面给予了大量投入,督促孩子比学赶超。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考出理想成绩,学业上的失利会引发家长的不理智言语,导致亲子冲突和部分孩子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一些家长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和家庭的生存压力,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和家庭生存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不知道孩子状态如何、真正需要什么。另外,少数家长由于自身的失败,对人生、对社会产生了许多怨言,在孩子面前展示出了负面的形象。这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偏差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初中生的情绪和判断。
三、解决策略
(一)落实三全育人,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三全育人,其实质就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构建高校政治工作体系的关键。随着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进一步拓展到中小学德育建设,成为改进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保证。基于初中学生的成长规律,要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全员导师制就是三全育人的具体体现。
上海市教委于2020年开展了中小学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并于2021年9月在全市实施全员导师制。中小学全员导师制是中小学校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导师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指导,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现代学校治理制度。全员导师制的实施目标是重新建构新时代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员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真正体现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职责,班主任、任课教师从不同角度关爱学生,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形成了有效的教育合力,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初中生在面临选择、受到挫折、遇到危机时,能有合适的倾吐对象,得到及时的帮助,从而化解危机。在发生亲子矛盾时,也可通过导师这座桥梁,帮助沟通与理解。因此,可以通过深化落实全员导师制,提高师生心理相容度,改善亲子关系,为建设和谐温暖的班集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创建班级积极心理场域
场域理论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及与此相关的许多因素。“积极心理场”是在以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库特·勒温的“心理场”理论,通过创设有利于发展人的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外部心理环境,促进人的需要、意志、情绪等内在品质的全面积极的发展。班级作为一个小社会,学生在班级中的成长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響。班级制度与文化、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会对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又会反馈到个体自身。
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有多方面的需求。在不同年龄、年级,他们的需求会有所不同,但得到尊重和理解、成就感、交往的需求等是共通的。只有当学生的这些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他才会收获个人成长的喜悦,才会对集体产生认同感。作为班主任,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引领班级创建积极的心理场域,形成团结合作、快乐成长的集体氛围。
四、实践探索
(一)掌握沟通技巧,锤炼润心育人技能
1.正确把握沟通的原则
(1)师生平等尊重原则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关系。班主任和其他导师作为学生的知心人,应秉持相互尊重的原则,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抚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抵制一切不公平教育现象的发生。
(2)师生换位思考原则
初中时期学生的兴趣爱好会逐渐增多。同时,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烦恼。基于这种情况,班主任和导师要进行换位思考,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对于学生所热衷的正当兴趣爱好、自身成长需求应当予以支持。
(3)引导自我建构原则
学生的成长需要自我建构,每个人的内驱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在与学生沟通互动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迫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2.灵活选择沟通场合
(1)课堂上。学生选择的导师,一般是自己比较信赖的任课教师。这样,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交往,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肯定、期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自己有潜力、自己一定行,找到个人努力的方向。
(2)课后。导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休息时间,以非正式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给予学生更多关心,培育良好的师生情感。由于课后师生双方都比较放松,学生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容易卸下自己的伪装,班主任和导师能了解到学生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取得更好的效果。
(3)活动场地。在集体活动场地,班主任和导师到现场为学生加油鼓劲,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起到一般沟通难以取得的效果。在活动中,大家的目标一致,师生形成合力,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切关爱,在以后班集体发展过程中能更好地接受对方的建议和帮助。
(4)家访。家访是班主任的必修课,在家访过程中,老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家庭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深化双方情感,争取家长的支持。
3.善于运用沟通媒介
(1)多种语言表达
班主任、导师与学生沟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语言沟通。语言是一门艺术,导师要懂得怎样利用好语言,让它成为自己的艺术。它需要你用心去倾听。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那么他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口头语言。通过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交流,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导师的关心,快速传递信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某些学生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老师的指责时,易产生焦虑情绪。一旦形成“习得性无助”,学生原本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丧失。导师对于学生的称赞虽然是无形的,但这股无形的力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真诚的称赞,才能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让他们获得认错的勇气、改进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
文字语言。导师可以通过周记本、联络簿等,和学生进行书面沟通。文字沟通的好处是,经过学生和导师的深思熟虑,思考比较成熟,内涵更为深刻。日记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日记与导师进行交流,导师也会回复批语,通过导师的话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热心的关怀,帮助学生舒缓情绪、调整策略。通过文字表达彼此的真实思想。文字交流虽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但对班主任及导师来说,这样的交流能带给学生思想上、情感上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对自己而言,也是提升自身润心育人水平的过程。
(2)网络通信工具和交流平台
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强,能够在第一时间沟通,传递丰富的信息,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同时,网络信息留存时间长,具有保留价值。班主任与导师及时记录下学生的闪亮瞬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双方互动的情境也利用网络记录和交流,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短视频和推文是很好的选择。
(3)活动媒介
根据互动对象的多与少,导师可以充分以各种活动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活动过程中,同伴的一言一行会带给他亲身感受,大家的互动促进了彼此关系的融洽。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也可能出现反复、出现波折。但是,只要不断抓住教育契机,充分利用活动媒介传递同伴的榜样作用、互助作用,相信导师会得到学生更多的认可,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创设活动情境,提升润心育人品质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开展建班育人工作、进行集体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活动,学生能发掘自身潜力、培养自信心并体验成就感。因此,导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活动,有效开展面向多个学生或单个学生的交流互动。在举行班级、学校集体活动之前,导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给予学生事前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要领,克服胆怯的情绪,在活动中展现出更好的自己。这样的话,学生能够感受到导师对自己的关爱和切实的帮助,从而更愿意聆听导师的教导。在活动结束后,及时与结对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收获,及时小结,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及需要提升的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组织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社会实践等活动是非常好的成长平台。学生有渴望得到支持、渴望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班主任、导师的陪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他们都有一种被人赏识的渴望,这种渴望得到满足的途径就是表现自我。初中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这种心理需求比成人要强烈得多。这种心理需求对成绩好的学生而言容易得到满足,而对成绩平平的学生来说,这种心理需求难以实现,因此,当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这个表现自己另一面的机会时,就会十分珍惜,希望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示出来,希望得到老师和伙伴们的赞赏,这有助于师生的情感融合。
在班级活动中,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设计不能仅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喜好与需求。班级里的时空是固定的,学生的活动是受限的,但是他们有强烈的交往愿望,希望在班级活动中展现自我、获得快乐。从学生需求出发,笔者与学生共同设计了“动感20分”午间活动板块,每日一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申报并担任主持人,还可与伙伴合作共同主持,形成固定主题和流动主题。在这一活动平台上,打破了学业等级带来的优秀标准,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发展机会,并且创造了更多同伴交往、相互合作的机会,受到大家的欢迎,推动了班级积极心理场域的建设。
(三)化解人际冲突,助力润心育人成效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的成长会带来情绪的不稳定。当老师或同学的某些话语或举措被他们理解为伤害其自尊心时,他们往往会与当事人发生较为激烈的师生或生生冲突。此时,其他人的话很难被接受,需要与其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得到学生内心认可的班主任或其他导师及时介入,帮助学生平复情绪,理性进行分析思考,帮助解决彼此冲突。
在与学生沟通互动中,对学生的问题要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初中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交往方面的问题,也会有纪律上、学业上的问题。假如遇到突发事件时眉毛胡子一把抓,极有可能是在尚不稳固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上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而无成效。所以,班主任和导师的及时介入,有助于情绪激动的学生冷静下来,通过第三方宣泄情绪、合理调解,一起解开学生的心结,使其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进而培养其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自控能力。
(四)直面人生挫折,把握润心育人时机
学生在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时或是个人情感未得到认可时,往往会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甚至影响到学业和正常生活,但又不想为人所知,导致负面情绪的累积。此时,需要班主任、导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重新树立信心。
有的学生性格非常倔强,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与同学、教师发生过多次激烈冲突,家庭中父母总是称赞兄弟姐妹比该生优秀、懂事。学生偏激的性格其实与他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面对这样经常遭受家庭挫折的学生,导师与其在互动时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过于强硬的语气和态度容易导致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此时,严慈相济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一定要及时阻止,在讲道理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掘、肯定学生的优点,并通过他的优点来改善其偏激的行为。此外,还要与其父母保持德育的一致性,让父母也意识到并改变教养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利用同伴影响,有意识地引入学生的好朋友进行开导。通过大家的积极沟通和多方合力,学生的情况会进一步改善。
(五)善用网络资源,丰富润心育人途径
当前,学生手机和电脑使用率高、信息接收能力强,抖音短视频、微信、QQ游戏平台等娱乐社交软件深受初中生的欢迎。面对这种现实,网络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善用网络资源就成为班级积极心理场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网络上消极的东西有很多,班主任和其他导师要做的是学会善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其积极的情绪反应。如网红或带货明星,很多人认为他们是一夜成名,随便表演一段、聊几句就能赚很多钱,却没看到他们镜头背后长期的艰辛付出和精心准备。作为班主任,我们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要有敏锐的视角,挖掘网络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初中生学会分析判断,培育个人和集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思考展望
(一)班级积极心理场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要发挥好全员导师团队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班级积极心理场域建设是一个需要多方教育力量参与、多种教育资源有机融合的系统工程,体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六大育人途径和要求。为了共同做好润心育人的工作,班主任除了做好班级教育管理职责外,还应发挥好班级导师团队核心的作用,团结队伍共促班级积极心理场域的建设。一般意义上的导师,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进行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的指导工作。班主任除了是天然的导师外,还需要面向整个班集体,引导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验感悟,建设班级积极心理场域,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承担“建班育人”的主责。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发挥好导师团队的核心作用,引导团队定期开展班级学生情况的汇总与分析,帮助每位导师更真实、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教育策略,开展后续沟通与指导。对于经验不足的导师,班主任负有指导的责任。如全员导师制背景下,家访是规定动作之一,但年轻教师或未做过班主任的老师经验不足,不知如何开展家访,班主任就需要和他们事先沟通家访的注意事项,并介绍即将访问学生的家庭情况(如父母职业、教育要求、亲子关系等),避免导师不了解情况,造成家访中的不愉快。在进入受访家庭、相互介绍环节后,班主任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帮助导师与家长尽快熟悉,添加联系方式,达成初步共识。这种双师型家访既帮助家长了解导师是孩子在学校里除班主任以外的另一个会全方位关注、帮助孩子的人,又促进了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
(二)班主任和导师要不断地提升润心育人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学生个体和班集体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成长烦恼日渐增多,班集体建设理念及方法同样需要“升级”。对于班主任和导师而言,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需要同步“升级”自身的专业能力。班主任和导师们除了自身任教学科教研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润心育人专业能力,如心理咨询、生涯指导等,能较为专业地应对初中生焦虑、抑郁、游戏成瘾、升学指导等问题,服务于新时代学生个体和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建国.唤醒种子的力量 以“全员导师制”培养有内驱力的中学生[J].上海教育,2021(36).
[2]韩文清.全员导师制背景下师生沟通的策略初探[J].现代教学,2021(22).
[3]张志勤.全员导师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J].新課程(中学),2019(11).
[4]聂学民.论情感教育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J].学周刊,2022(15).
[5]陈亚敏.班集体建设:从心理环境塑造出发[J].新课程,2021(26).
[6]徐静.学习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 努力建设情感性班集体[J].中小学班主任,2020(05).
[7]姚小林.建构班级“合作力”心理场域的实践与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