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虎武师,电影江湖的另一面

2022-05-30苏涛

环球人物 2022年18期
关键词:电影界北派武侠片

苏涛

《龙争虎斗》(1973)中,成龙(右)和李小龙有过一次短暂同框。

1975年,《忠烈图》拍摄现场,一名羞涩的年轻人央求胡金铨导演,希望在片中多演几个小角色,赚多一点报酬。此前,他曾在《龙争虎斗》(1972)中和李小龙有过一次短暂同框——被后者一拳打出画外。数年后,这个年轻人以成龙的名字震动香江,成为继李小龙之后华语影坛最著名的动作巨星兼武术指导。

在香港动作片赏心悦目、酣畅淋漓的武打场面背后,有一群默默奉献的电影工作者:他们是大明星的替身,是银幕上一闪而过、连名字都没有的“龙套”;他们在银幕上演绎出种种高危险、高难度的动作,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造就了香港动作片璀璨的视觉奇观;他们是香港动作片的幕后英雄,在香港电影界,被称为“红裤仔”。他们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称谓——龙虎武师。

北派戏曲传统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上海影坛神怪武侠片热潮的影响,香港电影界大拍武侠片。制片公司开始招揽各方人才,一批具有武术根基的“动作人”由此进入片场。当时雇用他们的并非制片商,而是那些需要替身的大明星。这些“动作人”的构成比较复杂,主要来自武术界、戏曲界、杂技团、马戏班等。

拼命、进取、乐观、揾食的“狮子山精神”,借着武师们的酷烈人生,最高浓度地被还原出来。

战后,随着香港电影的恢复,一批出身戏曲界的“动作人”逐渐成为武侠片的主导。50年代,移居香港的于占元、粉菊花、袁小田、韩英杰等人,在开馆授徒的同时,积极参与武侠片的拍摄,为香港电影界培养了大批人才。这批戏人对北派戏曲的动作招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并结合电影的特点,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宜大银幕的动作程式。

随着武侠片成本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起用大批武师的同时,拍片现场需要有人对武打场面进行总体设计、统筹、协调。于是,武术指导便应运而生。这一职位在50年代已经固定下来,并成为武侠片制作中的核心之一。在此过程中,一批出身戏曲界的“动作人”成为香港最早的武术指导,其中的佼佼者首推韩英杰、袁小田。

韩英杰少年时代在著名的“富连成”戏班学艺9年,练就一身过硬的北派武术功架。1949年到香港后,他一方面参加戏曲演出,另一方面出演了多部武侠片,并在1963年晋升为武术指导。70年代,与胡金铨及李小龙的合作奠定了韩英杰作为武术指导的卓越地位。他深谙北派戏曲的精髓,将京剧舞台上那些程式化的动作,转化成优雅凌厉的银幕身姿,特别是与胡金铨复杂的场面调度和实验性的剪辑手法相结合,让动作设计如虎添翼。

《侠女》(1970)中的竹林大战、《忠烈图》中忠义之士与倭寇的决斗,集中展现了韩英杰动作设计的特点: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能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又指向精神性的超越。在担任《唐山大兄》(1971)、《精武门》(1972)武术指导的过程中,韩英杰根据李小龙的特点,尽力强化武打场面的真实感和刺激感。可以说,在李小龙被塑造成“超级英雄”的过程中,韩英杰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韩英杰同辈的袁小田也是一名北派武术大师。他早在30年代末期便南下香港,以替身演员和武师的身份加入电影界。从粤语《黄飞鸿》系列影片到《大醉侠》(1966)等新派武侠片,乃至70年代末期的喜剧功夫片,都能看到袁小田的身影。60年代初,袁小田等人赴西班牙参与好莱坞影片《北京55日》(1963)的拍摄,香港的武侠片几乎全部停摆——武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70年代,袁小田创造出了他最为观众所熟知的银幕形象:《蛇形刁手》(1976)、《醉拳》(1978)中那个不修边幅又略带疯癫的师父。

南派功夫神话

不同于北派武术浓厚的戏曲色彩和对电影技巧的借重,香港电影界还有一派出自南派少林功夫的武术指导和武师,其中最出色的代表,便是刘家良及其“刘家班”。

刘家良生于武术世家,50年代初进入电影界,在多部粤语武侠片中担任武师,1963年首次但任武术指导。60年代中期后,刘家良受聘于“邵氏”,长期担任张彻的武术指导,对电影的卖座居功至伟。1975年,刘家良晋升为导演,兼任自己影片的武术指导。他的动作场面将精心铺排的动作、戏剧张力和电影技巧融合在一起,称得上出类拔萃。

上图:《侠女》剧照。下图:《唐山大兄》剧照。

《烂头何》(1979)是刘家良的名作。刘家良在片中不重实战,而是进行各种表演性的实验,密集的场面调度堪称一场视觉盛宴。在勤亲王遭遇两名刺客袭击的场景中,两名刺客分别扮作品酒师和古董商人,以看似恭敬而又隐蔽的方式向勤亲王发起攻击,而勤亲王在还击时也一丝不苟、彬彬有礼。在充斥着鲜血和暴力的功夫片中,类似这样的巧思,令观众耳目一新。

《十八般武藝》(1982)的片名暗含了导演试图展示中国传统武术的意图。精彩的打斗场面高潮迭起,时而闪电刺插,时而戛然而止,出色的交叉剪辑和戏剧性冲突叠加在一起,制造出张弛有度又动感十足的电影感。影片最后,雷公与胞弟雷鸣展开决斗,十八般武器悉数上阵,令观众大开眼界。

左图:《五郎八卦棍》剧照。右图:《黄飞鸿之壮志凌云》剧照。

《五郎八卦棍》(1984)是刘家良在“邵氏”的最后一部杰作。影片结尾的决斗中,杨五郎和杨八妹被困于小客栈,一群僧人出手相助,这大概是刘家良设计的最为华丽又激动人心的武打段落之一。《五郎八卦棍》致力于展示最正宗的功夫,强调最纯粹的肢体动作,而不依赖于弹窗、吊钢丝等技巧,遑论特效。

80年代中期后,刘家良的职业生涯开始走下坡路。面对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观众口味的变化,刘家良不为所动。他批评演员吊着钢丝满天飞的场景,并且反对电脑特效的滥用。刘家良曾断言,正宗的功夫片在香港已经绝迹,而功夫片的精髓也已经失落。90年代之后,在悲观和哀叹声中,一代功夫片大师逐渐淡出香港电影界。

扬名国际

60年代,于占元主持的中国戏剧学校招收了一批少年,以传統的方式对其进行戏曲训练。这个被称为“七小福”的群体,包括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奎、元华等人。于师傅或许料想不到,这群顽皮的孩子,日后竟然占据了香港武术指导的半壁江山。

洪金宝和成龙无疑是“七小福”中最知名的两位。这对师兄弟开创风气之先,将北派戏曲、功夫,乃至杂耍融为一体,尤其以花样翻新的动作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80年代中期之后,成龙主演的影片由民国初年背景的功夫片转向时装动作片,凭借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高难度动作,成龙及其“成家班”不断刷新着观众对动作片的认知,甚至成为好莱坞模仿和致敬的对象。在数码特技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成龙的影片仍将纯粹的动作编排作为核心,那种将优雅与搏命相融合的表演风格,出色地诠释了香港电影独一无二的魅力。

《龙虎武师》海报。

能够与“成家班”“洪家班”比肩的,大概要数袁和平领衔的“袁家班”。70年代中后期,袁和平执导的《蛇形刁手》《醉拳》成功开创功夫喜剧潮流。在圈内被尊称为“八爷”的袁和平,在北派武术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其他武术流派的特色,创造出凌厉、潇洒又写意的动作场面。在与徐克、李安、周星驰、王家卫等导演的合作中,袁和平总能根据影片的整体风格,设计出惊艳的动作。无论是《黄飞鸿之壮志凌云》(1991)中令人屏气凝神的竹梯大战,还是《卧虎藏龙》(2000)中飘逸的竹林论剑,又或者《一代宗师》(2013)开场华丽的雨战,都表明袁和平对动作场面的操纵,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就连好莱坞的制片人也对袁和平及其“袁家班”礼遇有加,请他担任《黑客帝国》(1999)等片的动作导演。

香港电影界著名的武术指导,还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唐佳、梁小熊、徐小明、程小东、唐季礼、冯克安、董玮……如果说动作片曾经支撑起香港电影的辉煌,那么支撑着动作片的,便是龙虎武师。

2021年,纪录片《龙虎武师》上映,海报上男人的背影如针灸穴位图,标示着一身伤病。他是香港武师的缩影。这些寒门子弟,在底层野蛮生长,以自虐的方式赢得自尊与荣誉,为留下一个空前绝后的镜头,不惜在银幕外躺上几个月,以至交付身体和生命。

这也是香港最本源的城市气质。拼命、进取、乐观、揾食的“狮子山精神”,借着武师们的酷烈人生,最高浓度地被还原出来。

猜你喜欢

电影界北派武侠片
电影界的“强迫症之王”——韦斯·安德森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道义与中和
华锺彦两派兼综的词学主张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
城郭烽烟又起武侠死灰复燃?《绣春刀2》能不能给武侠电影带来出路?
境生象外:“意境”观下的《刺客聂隐娘》
竹笛曲《五梆子》的演奏阐释
激发自拍潜能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界的坏男孩
《卧虎藏龙》的视觉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