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2-05-30陈影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不断革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不足,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易受到社会、网络的不良风气影响,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初中教师在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文章基于语文教学实际问题,分析当前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从不同教学方面切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以满足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作者简介:陈影(1981—),女,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中心学校。
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素质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的原则,由此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重视挖掘教材中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有益的元素,在平时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能力。这样的片面思想仍植根于一些教师的内心深处,使其一时之间难以提升自我。可以明确的是,教师如果一味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思想动态,不注重疏通他们的负面情绪,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影响,还会使学生其他的方面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班级整体学习效率低下。
第二,即使在新形势的教育理念影响下,部分教师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们依然会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的个性及潜力无法真正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学生信心受挫,出现心理问题。
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学生接触网络较早,且初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1]。教师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学生需要从语文课堂中汲取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但这并不是全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传授应试知识,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能夠把健康、积极的心理教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传递一种积极的人生导向。
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心理健康渗透促使学生内心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成为更好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苦难挫折时不至于因为压力太大而出现负面情绪,并教会学生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核心素养导向的充分彰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得到启发,以此延伸他们的“内在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关注文本教材,深挖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年级的教材的不同单元都安排了含有丰富的人文意蕴的文章,如爱父母、爱生活、爱生命、爱自然、爱科学、爱国家等,含有诸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找出适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对语文知识中的心理教育点及时做出全面、恰当的解析,将相应的教材文本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范本材料进行研读,让学生在解析文本的过程中感受作者传递的人文精神,在无形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因子,同时结合主旨思想的剖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细节的赏析,让学生提炼文本的主旨内容,由此引出感恩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动作及神态等的描写中把握父亲的形象,从中体悟亲情的美好,明白责任担当,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又如,在教学《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度解析,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学习文本体现的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积极奋斗的精神,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整篇课文的主旨精神,从中感受文本中人物的人格魅力,由此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
(二)关注阅读与写作,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比较重要的两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每一篇文章进行分析,挖掘蕴含在文本中的正能量,使学生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对英雄人物有所了解,对亲情有所体悟,由此帮助学生学会感恩,使其敢于面对挫折,正视困难,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给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同时,教师还要抓住写作这一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中阶段以记叙文写作为主,学生的写作反映的正是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记录下来,或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烦恼,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研读教材,使学生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如,教师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可以给学生传递“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还可以跳出教材文本给学生推荐其他的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养分,获得思想启迪。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习作练习中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介入,必要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共同帮助学生解决近期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倾诉了自己的烦恼,认为自己不会学习,每次的努力都没有换来好的回报,让父母失望了,出现了消极情绪,对此,教师先通过文字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再单独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试着打开学生的心扉,而后与学生共同制订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教师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针对家长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教师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同时表示若家长将过多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会使他产生无法承受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教师、学生自己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该学生的成绩有了起色。
(三)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时,不能只是靠简单机械的口头说教,空洞的理论说教难以让学生对德育有切身的体会[4]。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高度综合多学科的教学课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不同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将学生从有限的语文课堂中解放出来,到广阔的天地中体验生活乐趣,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
比如,在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学雷锋”活动,将班级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集思广益,通过黑板报宣传雷锋的事迹,在宣传栏中将班级学生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呈现出来,让其他学生学习。又如,教师可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爱国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通过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生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听他们讲不同时期的经历;或者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的学校给低年级的学生讲课,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在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
(四)利用墙面环境展示学习榜样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师生长时间的共同努力。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墙面环境是教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比较大。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过程中,教师以人物为中心,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语文学科则为墙面环境的创设提供了优质的素材。利用这些素材,教師不仅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5]。
在墙面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可以设定“经典历史人物故事”模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写下新的故事并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对故事保持新鲜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尽量以最近感兴趣的阅读素材为主。如学生最近阅读了《史记》中“秦始皇本纪”的部分,就可以写出秦始皇的功绩和过失,学习其“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对其“好大喜功”和“做事急躁”的心态引以为戒。墙面人物事迹的展示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五)落实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亲子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构建中,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非常重要。很多因为压力而造成的心理问题都与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密切相关。家校共育提倡教师与家长积极联系,统一观念,形成合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活动与家庭教育相关,相关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生与家长相互理解,对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布置合适的家庭作业,有效促进家长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例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这篇以母亲为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与父母一同观看演讲视频,并根据演讲视频的要求进行相关活动的作业。演讲视频既讲述了父母的辛苦,也讲述了学生的压力,其中的互动也主要是拥抱、表达爱意等。以这一活动为契机,教师能有效帮助学生与家长拉近关系,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孝顺的品质,减轻学生的来自父母的压力。通过合适的活动,教师有效落实了家校共育的理念,以和谐的亲子关系辅助学生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当前的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促使一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低,容易做出过激行为的现象,从多个方面入手,因势利导,创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正确的引领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秦大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新丝路(下旬),2015(12):71,76.
陈晓娟.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1(4):100.
胡怡.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学科中的渗透[J].赤子(中旬),2014(12):118.
顾耀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J].才智,2013(7):22,24.
王爽.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行动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