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做“救火队员”,让信任和尊重催化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2022-05-30周晓琳

中学生博览 2022年18期
关键词: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

周晓琳

庞红卫,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教育学博士、副研究员。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辅导分会理事。著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研究——基于多元视角的分析》,主持研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主编《十年磨一剑——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回首》系列丛书、《区域心育的浙江模式——“全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工作手册》。

“因为我一直感觉,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当庞红卫老师谈到自己多年的求学经历时,他爽朗地笑了。从读书学习到学术研究,他总是乐在其中。打开学术网站,输入庞红卫老师的名字,检索,学术成果铺满了屏幕。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和教法,从学科教学到教育技术,从教学改革到教育心理……20年间,庞红卫老师的研究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在海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不断对比借鉴,汲取灵感。一次次的出访不仅仅是经验的学习交流,更启发了庞老师的研究兴趣。从教育学到心理学,对庞老师而言,不是“变换赛道”,而是“遵从我心”。

始于热爱:成就感与探索欲

心:庞老师,了解到您1999年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本科毕业,后来一直在教育学领域持续深造,您是如何选定了这一专业,又是怎么对教育学这一学科倾心的呢?

庞:其实就是我感兴趣。90年代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不像现在,有很多的渠道可以了解各个专业的信息。我当时上大学填专业,就是按照自己一个懵懂模糊的认知,选自己有兴趣的专业。我当时对于两个专业比较感兴趣,一个是法律,另一个就是教育学。我也是凭借着直觉选择了教育学专业。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学作为一门主要研究人的发展和培育人的学科,十分有趣。因此在本科毕业后,我就继续留在了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选择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继续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

心:您为什么选择课程与教学论这个方向深造,最后进入教育科研领域工作呢?

庞:还是因为对教育学的兴趣。在教育学的几个细分方向里,和基础理论研究相比,我觉得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应用性和实操性更强,更切合教学实际,与个人的研究兴趣比较匹配。我在本科阶段掌握了基本的教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再加上一段教育实习的经历,内心就越来越清楚:我喜欢,也想要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心:您在读书期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或者时刻,让您坚定地选择了现在的路?

庞: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导师。硕士期间我的导师没有给我框定很细的研究方向,这种“不设限”的研究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另一方面,是我自己在科研学习中的获得感。我自身读书期间,一件令我很有成就感的事,就是我的学术写作和论文发表。我对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特别感兴趣,在研究生3年时间里——从1999年到2002年,我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的文章有六七篇。把文章写出来,再发表,这个过程让我获得了很大的快乐。记得当时我研究生一年级写的一篇论文就已经发表在了《中国教育学刊》上。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不认为完成一篇硕士论文就是“完成任务”,相反我很愿意去探索不同的领域,在各个方向的研究中也收获了很多,也因为这个原因我最后也选择了进入科研机构工作。

放眼长远:包容和理解武装心灵

心:在教育学领域深耕多年,您是怎么转向心理学研究,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的?

庞: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整个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我则是当时因为工作上的安排,机缘巧合接触到了心理学方面的工作。从2004年開始,因为工作的安排,我慢慢转向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一直负责这一部分的工作。那个时候,我省的专职心理教师并不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也不足,大家普遍觉得,“我们重点还是要抓成绩,要上清北,要一本率”。这种氛围让学校里的专职心理教师很苦恼,他们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救火队员”,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想到我们,平时想要开展很多工作也得不到重视,学生出了成绩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

这种现象在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现在也依旧存在,说来当时的一次会议对我影响很大。2005年左右,我参加了一个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一些国际上知名的积极心理学专家和研究团队,包括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都发表了演讲,介绍积极心理学。一听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我当时感觉眼前一亮,我就觉得它很特别,和我的教育理念很一致。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不是问题,而是优势;重点是培育力量,而不是修补损伤。后来,2008年,我带团队到北美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回国后我就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回顾。这次出国考察的经历也让我改变很大。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只服务于那些出现心理危机,存在心理问题的少部分学生,而可以为学生的成功奠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只是“问题导向”。如果只在问题出现后才想着去解决,问题不会从根本上减少。打个比方,“医院越来越多,但并不会让病人减少”。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有力量、处于保护之中,才能去从根本上减少他的问题。

心:长远来看,学校也只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环,家庭在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这一方面,怎样能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互补、良性结合呢?

庞:我们常说,“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家庭给孩子的支持不足,孩子就会很容易面临心理健康风险。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的教养理念和方式都会影響孩子的成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家长的认同、支持和配合。在氛围和睦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不那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心: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呢?

庞:良好健康的家庭里,父母长辈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包容、尊重,这种力量十分强大。不过分干预的宽松家庭环境可以“催化”一个人。我们常常讲,在人的发展中,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家长的陪伴和支持,给了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家庭对我就十分信任。我在农村长大,父母都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受的教育十分有限,但他们给了我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从我记事开始,他们就对我十分放心,敢于放手,尊重我的选择和判断。在当时,初中毕业后很多人会选择去读中专,3年之后毕业直接工作,还能办城镇户口。但当时我不愿意去读中专,我想,我要是读中专,这辈子就没有机会再读书了。于是我就提出想要继续读高中、考大学,其实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不主流”的选择,但我的父母没有反对或是阻挠。直到高考结束,我一回到家,我母亲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到底能不能考上大学”。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3年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母亲对我的担忧。这说明她一直是很担心的。但我的父母在我面前从没流露过对我成绩的担忧,我还记得我的父亲在我决定读高中时,说了这样一句话:“那你自己别后悔。”在我所有的选择里,读高中也好,考大学也好,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干预过,他们会信任我、尊重我。我非常庆幸父母给我的这个宽松的环境。这种信任和宽容太重要了。

现在我对我的孩子也是一样。我的孩子现在读高中,竞争肯定是无法避免的,我就会跟她说:“你面临的竞争确实很大,但是必须要努力。你已经很棒了,但是不能停止努力。保持一个努力的状态很重要,‘躺平不可取。”相比于考入重点大学的结果,过程和态度更为重要,不管她自己最终能做到什么程度,我都会去充分地信任她、尊重她。

拥抱现实:让孩子从网络空间回归

心: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例越来越高了。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忙无暇照料,每天就泡在网上。这也导致了很多的家庭矛盾和冲突,这个问题怎么办呢?

庞:现在因为很多线上的学习、线上的生活,很多的孩子已经有些排斥真实的交往了。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我的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两个老人的生活相对比较安静,小孩儿也就不太出门,经常在家里看电视。我逐渐发现这种生活不太健康,所以后来我们就会经常带孩子去到户外活动,到公园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周末也尽可能地把她带出去。等到后来大一些,孩子上学了,我家里甚至没有安装电视。我是主张孩子不要在家里花费“孤独”的时间,需要有其他的活动,要喜欢看书。即便现在大家每天都上网,但孩子需要一个真实的生活空间。现在学校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给教育和学生心理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孩子们适应了、习惯了在网上生活,但也终归需要回到现实世界。

心:现在,学生们好像更习惯于独自对着电脑学习、生活,对学校生活和集体活动的热情都不如从前了。

庞:这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我们也发现,线上教学之后,很多中、小学校未及时到校的学生数目明显增加。有一部分学生宁可一个人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学校了。因为线上教学,学生开始大量使用手机、电脑接入网络,加上活动空间受限,真实交往不足,他们对网络空间很容易产生更多的依赖,甚至开始排斥真实空间。在真实的交往中,孩子需要担心很多社交问题,比如,我的伙伴喜不喜欢我,他会不会排挤我,这一类的问题在网络上不需要过多考虑。线上的学习生活对真实交往带来的排斥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甚至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家长要尽量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把孩子拉回现实。对真实生活的兴趣和热爱,是实现人生无数可能的大前提。

猜你喜欢

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