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在《冰火之舞》中的运用分析

2022-05-30王丽

艺术评鉴 2022年21期
关键词:运用分析古筝

王丽

摘要:《冰火之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方岽清的古筝代表作品,近几年被无数古筝演奏家进行演奏。本文通过对方岽清所创作的古筝协奏曲《冰火之舞》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古筝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冰火之舞》  方岽清  古筝  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21-0045-04

一、作曲家及创作背景介绍

方岽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亚洲爱乐乐团特聘驻团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师从于我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其24岁时获得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并在“上海之春”国际作曲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他的作品被收录在《中国百年经典音乐典藏系列》中,成为入选此国家重点项目最年轻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经常上演于国外著名音乐节,以及北京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等众多国内顶级音乐殿堂。方岽清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其创作过大量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作品,且获得音乐界空前好评,出版了数张经典发烧唱片,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大型三重协奏曲《侠》更是入选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大型客机国际航线空中影音系统,该曲已经面向全世界开始传播。

古筝协奏曲《冰火之舞》中,创作者以“冰与火”为灵感,创作了充满深刻内涵而富有激情的主题,如同血液一般鲜红的熊熊烈焰之间的刻画、对比、碰撞、融合,从而达到冰与火两者在艺术上矛盾之对立又统一的至高聆听境界,收录于《风雾潺冰火炫》发烧唱片中,是方岽清的古筝代表作品之一。《冰火之舞》作为方岽清一部广受赞誉的古筝代表作品,2010年由青年古筝演奏家王琦以室内乐形式进行首演,其后,2015年交响乐版本由著名古筝演奏家王温豪演出。2017年,经方岽清重新修订和配器,《冰火之舞》入选首届澳门“盛世华筝”,成为大型古筝与交响情景音乐会《大国丝路》第三乐章“百年沧桑”与第四乐章“民族魂魄”。《冰火之舞》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表现张力,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戏曲音乐元素,力图展现丝绸之路的气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曲家在本曲的创作中对于民族文化的表达未刻意地引用中国戏曲的唱腔,以及节奏等具体素材,而是把中国戏曲中“大散板”“紧打慢唱”等一些概念和元素巧妙地“溶解”在音乐的细节中,使得作品既具有文化沉淀带来的质感,又富有极强的美感,与当代听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交相呼应。《冰火之舞》近几年被数百位优秀的古筝演奏家搬上舞台,是中国当代上演率最高的古筝作品。

对于演奏者来说,了解整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故事非常重要,帮助演奏者对整部作品的内容进行更为完整的理解,这对于进一步分析古筝在作品中的运用具有现实意义。在演奏过程中,要使享受曲目的聆听者和演奏者与创作者的初心保持同步,感同身受地欣赏作者所要讲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情感,同时这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二、古筝在《冰火之舞》中的运用

本曲分为《冰之歌》和《火之舞》两个乐章,下面对古筝在两个乐章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冰之歌》

第一乐章《冰之歌》,本乐章的风格既细腻又抒情,以不疾不徐的速度娓娓道来,既有历史的厚重与苍凉之感,又有绮丽动人的美感。古筝演奏的旋律给人一种缠绵感,但又略带一丝哀愁,令人闻之动容。古筝与乐队水乳交融,古筝与弦乐的音色形成一种独特的融合,像是两种不同质地的交织,有碰撞,也有特别的美感,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本乐章为92小节,两段体的结构,中速,D商调式。

1~31小节是引子部分。乐队以70的速度开始,运用色彩性打击乐器,这奠定了本乐章瑰丽动人的色彩基调,尤其是中国鼓的使用,为全曲的民族风格奠定基础。乐队要体现出中国音乐的一些细节,比如,鼓可以做出“慢起渐快”,中提琴和小提琴的拨奏可以有一些弹性速度,风格于细节之中得以体现出来。

在打击乐和弦乐队为全曲铺陈出了悠远宽广的基调之后,古筝在第13小节进入弦乐队以长音铺就的柔美背景之上,凸显出了古筝略带清冷肃杀的气质,摇指和刮奏的运用,如同在乐队布景上闪烁的微光,从音色来看,古筝相较于弦乐队显得硬气一些,与打击乐和小提琴声部奏出的旋律形成带有对比色彩的互动,凸显出了古筝音色本身的美感,最后乐队收尾后,古筝单独划奏,既引出了后文,又凸显了古筝音色色彩华丽的一面。

32~56小节是第一乐段,90的速度较引子部分快一些,情绪略紧张一些。古筝在乐队长音上奏出如泣如诉的旋律,为方便表述下文,记作旋律A。旋律A极具感染力,尤其从35小节处开始,古筝与一把独奏的小提琴开始互动,因采用的是小提琴的偏低音区,仿佛略带鼻音的听觉效果,与古筝的音色产生了微妙对比,但两者的音质又有类似之处,此处的设计听觉上非常具有美感。40小节,旋律A交由中提琴声部演奏,古筝声部演奏一个与之素材上有相关性的副旋律作为对比和声部填充。中提琴的音色较前文主要应用的小提琴来说,其更浓重一些,仿佛饱含深情的倾诉,古筝轻灵的琶音和摇指在其间与之形成补充,丰富了旋律A的内容。44~47小节小提琴接过旋律演奏任务后,古筝的旋律与小提琴的旋律是旋律骨干音一致的支声复调关系,两者和而不同,互相支持,使得此处的色彩十分饱满。48~51小节,小提琴与古筝旋律的复调化处理更为明显,51小节的刮奏推动着乐曲情绪更加高涨,52~56小节,古筝与弦乐队全奏旋律A,感情强烈,56小节处弦乐队音型化地由乐句句尾向后延展形成过渡到下文形成连接部分。

57~66小節是连接部分,古筝与一提琴是支声复调化的既有齐奏又略带变化的关系,中提琴声部和二提琴声部先后以一个向上的音型和长音稳稳地拖住旋律,此处的旋律骨干音与旋律A基本相同,但对旋律A进行拆分和展开,64处开始的刮奏充分展现了古筝华丽的个性色彩,并推动了全曲情绪发展。

66~88小节是第二乐段,第二乐段的旋律为表述方便,记为B,旋律B与旋律A带有对比性,但不是截然不同的对比,是一种互补性的对比,两者之间的气质关联非常明显,但旋律B比A的气息更为宽广,更具有抒情性,并且这个素材在乐曲进行中被展开,形成了全曲最为揪心的高潮部分,古筝这一乐器歌唱抒情的一面,在这一段落得以充分体现。66~74小节古筝是留白状态,旋律B在小提琴声部被演奏出来,二提琴声部用长音之上的绵密音型烘托一提琴。在带给听众听觉设计上,古筝适度留白,它的再次出现给人带来一种期待感。在74小节的中段,古筝以刮奏和摇指和打击乐声部一起进入乐队演奏,古筝和一提琴共同演奏旋律,古筝此处的摇指,增强了旋律的抒情性,给了古筝充分展示音色美和抒情性的空间,并且,同一高度音色的结合,给予一种在碰撞中融合的特别音响效果,打击乐器的运用,也在此处烘托出了古筝的气势,78小节处,古筝的演奏停在旋律高点,是以摇指和琶音相结合,颇有一些“俱往矣,俱往矣”一般戛然而止的意境,仿佛语中之意未竟,而再多说无益,唯有掩面叹息。此后古筝留白。一提琴以闰音bB音开场,奏出如泣如诉的旋律,这里闰音的运用,旋律向下五度跳进,并下行模进,极大地增添了旋律的美感,乐曲此处的情绪哀婉动人,令人动容,83小节独奏的小提琴用独奏产生的音色上的对比,凸显出一种凄婉的苍凉,似历史的慨叹,似深情地追忆,又隐含期待。此后,留白了五个小节的古筝再次出场,重复了独奏小提琴所演奏的旋律,琶音、刮奏、摇指的运用,渲染了这一旋律,让这一旋律比在小提琴独奏时略显宽广,仿佛叹息后的释然,这里对古筝演奏技术的运用,发挥了古筝的音色特点,展示了古筝多样的演奏技巧,又运用恢复合奏的一提琴声部低八度奏出该旋律的骨干音,烘托出古筝的音色美。

88~92小节是尾声部分,速度是60,比之前放慢了速度,打击乐的加入听觉上拉宽了乐曲的维度,古筝奏出与A旋律有音调素材联系的三小节旋律,并在长音上以pp的力度,乐队是古筝的背景,一起逐渐淡出,这里,古筝可以充分展示力度上的细微控制,像是电影中的空镜,逐渐淡出。92小节是一个带延长的休止,仿佛电影中的转场镜头,引起听众对下一乐章的期待,暗示着情绪变化。

(二)《火之舞》

第二乐章《火之舞》,这一乐章相较于上一乐章速度更快,情绪更饱激昂。这一章节铜管乐器的加入,使得乐曲的气势更为宏大。这一章主要演奏动力性的、音型化的、素材动机展开式的旋律,有民族音乐的“散板”意韵。古筝在这一章基本起到相当于一件个性鲜明的,性格多元化的,音乐语言形态丰富的色彩性打击乐器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演奏难度,给予演奏者充分的炫技空间,亦展示了古筝这一历史悠久民族乐器的可塑性,充分发掘了古筝的历史意义。这一乐章分为引子、炽焰、烈焰、火苗、燃烧这五个部分。

93~102小节是引子部分,以100的速度开始,d小调。这个段落中,古筝是没有参与的。弦乐组和木管组合力以音型化的攀升和迂回下降的进行,营造出激烈、火爆之感,铜管乐组予以有力的支持,打击乐的运用在这里营造了紧张气氛,十分出彩,尤其中国鼓,运用敲鼓边的音色,为乐曲给予动力。

103~135小节是“炽焰”部分,速度不变,d小调。一个两小节的动力性的音型化乐句在一提琴和二提琴声部、中提琴出现,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以强调句头和句尾的方式,增添动力性,这个两小节的旋律不断出现,每一次的出现都做出了一些变化,乐曲情绪也随之不断加强。古筝在107小节出场,在这个乐句第三次出现的时候加入演奏,同样以强调句头和句尾的方式,用ff的力度演奏和弦,发挥出了古筝音质上铿锵有力的一面,随后,110小节开始,在乐句第四次演奏的时候,乐句节奏进行改变,木管和弦乐形成了绵密的音流,古筝的两小节刮奏与这片音流形成对比,古筝特别的音色美充分凸显出来。112小节开始,古筝演奏的是音流加节奏型化的和弦,乐队演奏的是之前的乐句,两者互为补充,听觉效果非常丰富,古筝演奏者可以充分发挥演奏技巧,展示古筝的音色美,包括123小节开始的刮奏、摇指,铿锵有力的和弦,和乐队既有拮抗又有互补,古筝的声音和乐队的声音交相呼应。

135~164小节是“烈焰”部分,速度不变,d小调。本段的情绪更加激昂。从135小节开始,一提琴和长笛是长颤音加长音的和声支持,中提琴和低音提琴是长音支持,二提琴双簧管单簧管是上行的琶音,大管和大提琴是在每拍重音上的强调,点出音头,给予乐曲动力感,低音大管和倍低音大提琴是点出音头的单音和长音,乐队不同组合的齐奏,交织出丰满立体的背景,古筝的琶音和乐队的方向不同,古筝的声音可以凸显,古筝连续演奏很快很密的音型,并能给予强烈的听觉冲击力。141小节开始,乐队的琶音音型进行了三度加厚,乐队的长音以急促的震音来表现,加入了打击乐的持续震音,乐队的情绪增强,古筝的刮奏可以让演奏者充分表现出乐器的音色美,能够充分调动听众情绪,将乐曲的情绪推到一个阶段性顶点。随后,在这个饱满的情绪上,143小节处,第一乐章的A旋律出现了由长笛、双簧管和一提琴声部,以f的力度奏出,温润复合音色的运用,使得这段旋律再次出现,比在第一乐章中显得更加宽广而抒情,单簧管和二提琴演奏琶音,大管和大提琴在每拍重音上点出音头,增强乐曲动力,中提琴和低音提琴和低音大管依旧是长音为乐队做出低音支持,古筝在这里的琶音音型虽不是歌唱性的旋律,但在此处连续进行,也与A旋律形成了对比,打击乐,尤其是大鼓的运用,增添了乐曲色彩,敲击鼓边的声音尤为突出。152小节开始,抒情性旋律向后延展,两小节动力型乐句的素材緊缩,成为一个一小节为单位的乐句,乐队全奏,铜管加入,古筝演奏和铜管组的节奏型,古筝的音色并未被掩盖,和铜管组的声音既有融合,又凸显出一些偏硬的音色质地,古筝短促的重音,演奏者在这里可以展示力度,将声音收得干净而有弹性,是很有演奏技巧发挥空间的一段。

164~208小节是“火苗”部分,130的速度,d小调。164小节165小节处,仅有打击乐进行过渡。166小节开始,两小节的动力性音型乐句和第一次出现时相比,有一些节奏的变化,以拨奏的方式在二提琴上奏出,木管组和铜管组组成短促的和弦,成为和声支持,低音提琴以音型,倍低音提琴以长音,都成为乐队的低音支持,打击乐有力地穿插其中,古筝被留白,乐曲在此处比上一段相比更轻盈,且更有弹性。古筝从182小节开始加入,木管组和铜管组留白,弦乐的节奏变得密集,在弦乐的背景之上,古筝演奏的虽然不是抒情性的旋律,但这个旋律用刮奏和摇指共同完成,古筝音色本身的美感得以充分凸显。190小节处,木管加入演奏,丰富了乐队的音色,古筝的摇指和刮奏在此处烘托了乐队情绪。194小节,乐队全奏,旋律比前两次出现八度加宽,木管组铜管组二提琴组和中提琴组是丰富的音型化的内声部支持,大鼓的声音在此处显得非常有意趣,古筝的摇指、琶音、和弦,在这里是声部之间的点缀和黏合,成为一种有音色色彩对比的补充。202小节开始,古筝和乐队交替出现,其后节奏一致地演奏,形成一种有节奏的对话之感,非常有意趣,古筝一件乐器可以和整个乐队形成对比,凸显了古筝的表现力。在一个小节的全体休止后,乐曲进入下一个部分。

208~233小节是“燃烧”部分,d小调,速度变为80,虽然速度标记的是变慢,但乐队演奏的音型节奏更为密集,有民族音乐“紧打慢唱”的意韵。本段由大提琴开始,中提琴、二提琴、一提琴,各晚一拍,彼此加入,互相传递,这个音型的设计非常匠心独运,音头是重音,随后是轻的力度,整体上做出了渐强效果,有一种层层加密的感觉,制造出越来越饱满的效果。低音提琴点出音头,大鼓的鼓点点缀其间,增添意趣。古筝和木管组在212小节一起出現,弦乐组更为加密,木管组和弦乐组互相八度重复,绵密而流动,古筝在其间的琶音,摇指,刮奏,短促的和弦,虽没有歌唱性的抒情旋律,但古筝本身的音色美却得以凸显。216小节开始,古筝演奏的六连音和三连音的结合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此处的演奏调动了乐曲情绪,积蓄了全曲动力,表现出了古筝具有冲击力的一面。222小节开始,古筝隔开八度的连续六连音,乐队齐奏的音型,不断推动乐曲情绪发展,225小节开始,弦乐队拍击琴板的节奏齐奏之上,大鼓敲出的是比这个节奏更密的节奏型,古筝和大鼓是同样的节奏,古筝是用演奏和弦的方式来演奏和大鼓相同的节奏,铿锵有力,此时在演奏的所有乐器都如同打击乐,只是各自的音色不同,这里的乐曲非常有气魄,很有潇洒的气度。228小节开始,节拍变为四六拍,拉得更宽,但这样的拉宽反倒更让乐曲的情绪高涨。古筝和乐队节奏不同,并用连续的长刮奏,使得乐曲情绪达到紧张顶点。在乐队长音的背景上,古筝在迂回上下、气势如虹地刮奏,展现了最后的华彩,以ff很强的力度,和乐队一起有力地结束在短促的和弦之上,如同金玉之声,精彩地结束全曲。

三、结语

《冰火之舞》的旋律动人,感染力极强,给予演奏者充分发挥的空间,也带给听众强烈的审美体验。在演奏时,与乐队共同完成主要旋律,以及和其他乐器的声部传递,音色交替的瞬间非常震撼,同时也使得古筝的音色在乐队的渲染下更加具有表现力。古筝与乐队既相互补充,又形成了对比,这种微妙的音质对比让乐曲显得异常瑰丽迷人,这类副旋律并非采用的是我国民乐古曲式传统化的写法,而是一种新的写法,古筝的音色特点在这种对比性副旋律的演奏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得古筝在演奏中个性化美被格外突出,从而形成专属于本曲的民族化意趣。与弦乐组不同的旋律同时演奏,古筝和木管组、铜管组乐器的音质互相融合,古筝的声音并未被淹没,其清泠铿锵的一面得以凸显,具备了优美独特的良好听觉效果。在演奏中,古筝起到类似色彩性打击乐的作用,充分发掘了古筝的演奏潜能,特色的演奏技法所带来的独特声音,给古筝演奏者足够宽广的发挥空间,使得古筝的独特音色得以凸显,也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古筝的所有表演技巧在《冰火之舞》中被自然地融入,既发挥了古筝的优势,描绘情景或倾诉心扉,又充分发掘了古筝这一乐器所具有的演奏潜能,毫无炫耀技巧之嫌,给予当代民乐创作一定的启示。作为当代古筝演奏者,既能够在演奏本作品中充分展示和提升表演技能,又能在研读本曲的文本中积累对当代古筝作品演奏的一定素养积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冰火之舞》是当代古筝演奏家诠释现代音乐能力的代表作,更是对古筝驾驭现代音乐技巧的考验,因此探讨古筝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露雨.古筝重奏曲《冬虫·夏草》演奏分析[J].当代音乐,2021(08):116-118.

[2]郑昕宇.方岽清交响曲《梦桥》初探[J].乐器,2021(01):40-42.

[3]孙倩玉.筝曲《墨客》的创作分析与文化内涵探究[J].艺术评鉴,2019(19):16-17+78.

猜你喜欢

运用分析古筝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分析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我的古筝之旅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