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典范与例外”导写
2022-05-30程必荣
程必荣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典范”是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典范的价值是无量的,可有时,人们乐见的,除了典范,还有例外。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作指导
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既要关注既有途径、既有传统、既有经验而成就精英的“典范”,也要关注敢于走其它路径,对既有“经验”提出质疑的“例外”。也就是说,“典范”和“例外”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甚至是可以转换的。因此,对“典范”和“例外”这两个关键词,都应当从正面来评价和解读,对任何一方都绝不能全然否定或者省略不写。因为“典范”值得效仿,“例外”也有值得学习之处。为此,可以进行如下思辨立意:
1.比照“例外”,成就“典范”之路;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典范”梦,但有时或许也有成为“例外”的机缘和诉求;3.心中有大志,就不必求“典范”,亦不必成“例外”;4.“典范”“例外”相连,方成一独到乾坤。
例文
典范”诚可贵,“例外”亦非凡
福建省福州市辅仁学校 李昊禹
从小,我们大都会被师长们灌输这样一套让我们“速成”的理论:只要追慕典范,步其轨迹,成功自然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何谓“典范”?那些留传在典籍里、活跃于舆论中的可以作为参考、学习、仿效的“标准”的人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们都是成功的化身,是我们成长的教科书。
随着这种教育的不断强化,我们的脑海中印下了一个个高大的形象——他们的事迹令人感佩,他们的精神让人崇敬,他们是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自然,在这股力量的鼓舞下,他们中不少人会成长为上述“典范”式的人物,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
可有时,人们乐见的,除了典范,还有例外。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典范”,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成为“典范”。就像有人崇尚“乘长风,破万里浪”,有人却愿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如何评价这一现象?我认为,“典范”固然价值无量,“例外”亦是意義非凡。
为什么说“典范”价值无量?因为在人生的雄关漫道上跋涉,需要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地和归宿。这个目的地和归宿,就是人生的理想。正如林清玄所言:“有航道的人,再渺小也不会迷途。”而典范就是众人的人生坐标,是人们事业成功的向导,是激人奋进的号角。因为典范身上拥有的优秀特质,最能吸引众人的目光。我们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身上,看到了什么是鞠躬尽瘁;从张桂梅、彭士禄、吴孟超等专家学者身上,看到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从焦裕禄、孔繁森、黄文秀等人民公仆身上,看到了什么是一心为民……作为青年一代,接受正规的教育、践行典范的足迹,时时比照“典范”,处处仿效“典范”,有利于促使我们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找到人生海洋里的正确航道,在征服风浪的过程中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但是,这个世界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的异彩纷呈而非千篇一律——有人漂洋过海,出入名校,追求渊博学识,努力跻身高精尖领域;有人却名校毕业转考技校,有心成为一名靠“手艺”吃饭的工匠。有人希望登高望远,以天下为己任;有人却乐于偏居乡野,看云卷云舒,听鸟语蝉鸣。有人希望在台前秀出舞姿,亮出歌喉;有人却愿意退居幕后,甘为人梯……
进入新时代,价值观的多元促成了人们追求的多元,追慕“典范”之外,会有不少“例外”的发生。其实,这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它会让我们看到社会的缤纷多姿,看到各个层面的欣欣向荣,而不至于出现任何一个不该出现的社会断层。
典范诚可贵,例外价亦高。二者相和谐,社会更美好!
所以,有请我们的师长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女、门生时也能拓宽一点思路,让下一代追慕典范,也允许他们有一点例外——只要有益于我们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成为“主流”之外的“例外”者,又何尝不可!
评点:文章最大的长处就是它的思辨性。文章在充分肯定“典范”在推进社会发展和年轻人成长中的重要意义的同时,阐述了“例外”存在的价值:尊重个人选择,体现价值多元,不让社会各个层面出现断层。这体现出文章论证的工稳和作者思维的深度。在论证过程中,文章能贴近社会现实,讲究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使文章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