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当以过去思今朝”导写
2022-05-30梁磊
梁磊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的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李大钊
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斯宾诺莎
要求: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名言类多则材料的审题需聚焦于话语深层内涵,再对其进行深度融合。
第一步,聚焦话语深层内涵。
第一句中,“背后”和“面前”、“過去”和“将来”两两相对,“不在……乃在……”选择句式明确表意重心,所以考生会明确其意在强调“将来”的重要意义。生存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之时,肯定“黄金时代”在将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不要沉湎于对过去的怀念之中,无论如何也无法回到过去;其二,“前面”是我们的方向,“将来”是需要以愿景为蓝图,以青春热血去奋斗创造的。
明确解读:“现在”困顿,所以与其回望过去,不若相信将来,创造美好。
第二句是假设关系复句,表意重心在“研究过去”,目的是“现在与过去不同”。显然,“不同”应是今胜于昔,“现在”不再重蹈过去的覆辙。“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就明确了,优良的得以传承,缺陷的得以完善,病态的得以矫治,邪恶的得以消灭。
明确解读:现在优于过往,所以要以过去为借鉴,激浊扬清,去粕取华。
第二步,深度融合表意关系。
寻找交叉点至关重要,由此观之,两句从不同侧面谈解决“现在”的策略,“现在”是“过去”的延续,是“将来”的序幕。如何审视过去?如何过好眼下?如何面对未来?三者的逻辑关系是思辨的重点。
例文
当以古今创来时
浙江省长兴中学 叶钊崟
莎士比亚曾言,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诚然,自生命伊始即颠倒的沙漏之下,唯有当下可把握。以愚之见,当以过去为鉴,立足今朝,方能不悔未来。
生命注定流逝且不可挽回。“过去”是上一步的脚印,上一次的呼吸,不可更改。它是司马迁留在泛黄史册上的锥心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它是宗悫的当众允诺“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过去,注定会成为追思,往者不可谏。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恰如司马迁所言,过去亦可稍作擦洗而成澄亮之镜,以鉴现实之惶惶,而成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无论是鲁迅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灵魂叩问,还是蒙田深吟的至理“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皆是对过去的汲取与反思,以自己的独立思考,走出未来的全新之路。
固然,史册与档案,镌刻着无数属于过去的点滴,而若沉湎于其中,不肯睁眼看未来,不思进取,过去便如囹圄封锁了自我。未来之于当下,便如当今之于过去。加缪曾言:“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过去,是渺远的根;未来,是未知的果。可知,可改,可行的,唯有当下。
未来终究会来,它绝不会因我们的无视而驻足不前。未来不同于预言家口中玄妙又渺远的将来,亦不同于自我否定者心中的灰暗时光。未来,是作为人生下一阶段的开篇,是以当下的汗泪浇灌而成的果,是我们驱行的远方。由此可知,当以过去鉴今朝,更以当下植未来,方能不悔将来时。
以古鉴今,把握现在,当以实干为先。做好三四月的事,修田整地,方可于汗水中憧憬六七月的果。人的一生,长路漫漫,当细思来路,更需奋斗当下,方可奔向未来的幸福。
评点: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思辨性强,文脉清晰。而论据及论证方法的使用上则稍显不足。
文脉清晰。开篇即彰显其审题的精准性,“当下”是核心。紧接着谈过去的特点、过去的意义,再转承以不可沉湎囿于过去,谈过去、未来对当下的意义。再延续谈当下、未来如何把握,最后总结。
语言精当。叙议结合,论据简洁。句式多为整句,读来自然流畅,增强其说理之势。
论据的选取稍显单一,论证方法也较单薄,多为演绎论证。文章可更进一步之处即在于此。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