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有效方法
2022-05-30支文明
摘 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阅读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课题扩展、词句摘抄、段意连接等多种方法来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概括;有效方法;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支文明(1970—),男,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震阳实验学校。
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学生领会文章中心的前提,是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以此助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概括方法。
一、课题扩展法
题目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学生可以透过一些题目初步了解课文所要叙述的人、事、物的特性。帶着问题阅读是比较高效的阅读方式,能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并帮助学生快速地在阅读中解决问题[1]。因此,在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仔细阅读题目,使学生从题目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并基于标题提出问题,猜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问题答案的有效组合,就能基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课题扩展法。
例如,在教学《海的女儿》时,教师在学生大声朗读题目后,提出问题:读题目后,你想从文章里了解些什么呢?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海的女儿是谁?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学生围绕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小人鱼是海底的公主,她救了王子并深爱着他,但为了不伤害王子,她甘愿放弃爱情,化为泡沫。由此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概括文章大意,而且能更深刻地感悟小美人鱼执着追求幸福生活、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对于《观潮》一文,在指导学生阅读前,教师结合课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谁在观潮?在哪里观潮?观什么潮?观潮过程是怎样的?潮有什么特点?学生阅读后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奇特、雄伟与壮观的特点。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题目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十分有效的。同样,对于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学生在朗读课题后提出的问题是:鲁滨逊为什么会漂流?在漂流过程中他做了哪些事,结果怎样?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把问题答案简单连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能概括出来了:鲁滨逊因为在航海途中遇到风暴,漂流到了荒岛上,他建房居住,驯养山羊,培育麦种,救下了“星期五”,最终获救回国。这类根据题目扩展,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解决问题的阅读方法,对于概括那些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来命名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有用。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节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又能帮助学生快速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大大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词句摘抄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中都有关键词句提示全文的主要内容,这些句子往往就是课文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或是隐藏在文章中间的重点句,如一些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因此,学生在课文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句子出现在课文《白鹅》的第二段,是课文的总起句。学生阅读课文后就会发现,其实全文就是围绕叫声、步态、吃相这三个方面来写鹅的习性的,这三方面为我们塑造了一只高傲的白鹅形象,这句子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见,抓住课文中的总起句,能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紧紧把握住文章脉络,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盘古开天地》一文的最后一句是:“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细读全文,学生会明白全文内容就是介绍了盘古开天地、创造美丽世界的过程。那么,课文最后的这句总结全文的句子其实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这个总结全文的句子,不但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领悟了课文中盘古阳刚、伟岸、神圣的形象,以及他伟大的开创精神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品格。课文《太阳》中有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句子介绍了上文的内容“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引出了下文的内容“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它其实就是一句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才能找到那些能概括课文内容的过渡句呢?在很多课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一般都用“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既……又……”等关联词来连接。一般前半句表述的是上文的内容,下半句表述的内容和下文有关。也有文章没有明显的总起、总结、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但通常会出现一些表述文章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关键词的品读感悟,学生在朗读中抓住了关键词语,再把这些关键词用适当的句式串起来,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如课文《四季之美》共有四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春天黎明的美、夏天夜晚的美、秋天黄昏的美、冬天早晨的美,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黎明、夜晚、黄昏、早晨这四个关键词,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讲了一年四季黎明、夜晚、黄昏、早晨等各个时段的美这一内容。学生在概括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大自然之美、人生之美。可见,用关键词的连词法也能恰到好处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快捷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三、段意连接法
这是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对概括篇幅较长的课文的主要内容尤为适用。把课文段落的意思有机地连接起来,一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但连接段意,不是简单地把各段意思组合起来,为了使相连段意更为通畅、内容更为清晰,通常我们可适当使用一些如“不仅……还……”“既……又……”“因为……所以……”等关联词语,同时把次要和重复的段意删去。这样,文章主要内容就更明朗了。
例如,在课文《将相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后,学生明白了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教师要求学生把三件事连起来说,学生就能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所以廉颇不服,要羞辱他,后来知道原因后,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和好了。学生通过段意连接的方法,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格。同样,在《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文篇幅很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后把课文分为六个部分: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与敌作斗争、河沿的枪声、机智脱险。教师指导学生用抓住主要段意、删去次要段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游泳本领高的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与敌作斗争,最后机智脱险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也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教会他们用段意连接法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是段篇教学的衔接和延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四、要素归纳法
要素归纳法一般适用于记人记事的记叙文。记叙文一般由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让学生关注并找出以上六要素,再让学生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把六要素内容连贯地表述出来,以此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学生通过朗读弄清了课文的六要素(时间:1935年秋。地点:草地。人物:炊事班长、三个病员。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病员。经过:炊事班长钓鱼让战士们喝上了鱼汤,自己吃草根和鱼骨头。结果:炊事班长因为过度虚弱牺牲了),然后根据六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1935年秋红军长征途中,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嘱托,钓鱼给战士们喝鱼汤,自己却不吃,最后牺牲了。可见,在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找出六要素,并适当概括六要素呈现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样,在课文《普罗米修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要弄清了故事发生的六要素(时间:很久很久以前。地点:地面上。人物:普罗米修斯;起因: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经过:普罗米修斯到天上“盗”取火种后被罚,承受痛苦。结果: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射死鹫鹰,英雄获救),那么,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来了——很久以前,普罗米修斯见地面上没火,上天盗火被罚,最后大力士射死鹫鹰,英雄获救了。学生正是在阅读课文时,抓住了文中的几个要素,并把这些要素有机地归纳起来,才有效地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在记人记事的记叙文中很实用,如小学课本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西门豹治邺》《草船借箭》《“诺曼底号”遇难记》《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都可以用要素归纳法来概括主要内容。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信息的提取,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线索串联法
在一篇课文中,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通常会有一条(或几条)主线把它们串联起来,使文章各个部分内容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这条(或几条)主线就称为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情节发展的脉络[2]。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抓住了线索,就能更容易地掌握文章的段落结构。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如课文《田忌赛马》以“赛马”为线索,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展开叙述。课文首先交代了田忌经常与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的事,孙膑观察“赛马”,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接着写孙膑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向田忌献了“赛马”计策。田忌在孙膑的指点下,有意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结果三局两胜赢了齐威王。最后,田忌向齐威王告知其“赛马”获胜的原因,并向齐威王引荐了孙膑。全文紧紧围绕“赛马”这条线索展开,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如果抓住这条线索,就能明白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也能轻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孙膑通过观察“赛马”,向田忌献了“赛马”的计策,田忌由此获胜,孙膑也得到了推荐。学生围绕“赛马”这条线索,把有关内容串联起来,就归纳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孙膑善于观察、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样,课文《桂花雨》以“桂花”为线索贯穿始终。全文围绕“桂花”这一线索讲了三部分内容: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过人的香气;作者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记忆主要是“摇花乐”(桂花纷纷落下来像雨一样的情景);作者长大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桂花”这条线索进行感悟,学生就能准确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喜欢桂花的香气,最喜欢的是“摇桂花”带来的“桂花雨”,长大后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想起了家乡桂花的事。学生正是在抓住了“桂花”这条线索后准确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见,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抓住了课文线索,就能更好分清课文的段落结构,在此基础上就能又快又准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抓住了线索,就能按一定顺序把整个事件连接起来,组织起来的材料就能紧紧围绕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来展开,这样的文章定能做到脉络清晰、中心明确。
以上只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基本方法,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各种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同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可能用到几种不同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结合、灵活运用,使概括出来的文章主要内容更准确。
[参考文献]
梅晓玲. 小学高年级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黄立容. 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比较阅读探讨[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 2019:4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