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提问策略中“问题串”设计探究

2022-05-30林秋香

教育界·A 2022年22期
关键词:问题串提问策略小学数学

【摘要】提问是数学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深度思考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需通过提问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问题串”能让学生在思考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数学思维,实现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文章阐述了小学数学提问策略中“问题串”设计的要求、策略和注意事项,以期助推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串;提问策略

作者简介:林秋香(1972—),女,福建省闽清县白中镇中心小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此阶段中培养学生深度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提问,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提问策略中“问题串”的设计要求

(一)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具体,层层递进

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串”的时候,要结合授课班级的学情去设计,利用多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本质。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还比较低,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且具体。另外,各个问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联系且层层递进,难度逐渐增加,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强化所学知识[1]。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运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随堂练习题,并设计“问题串”。

明明与芳芳去文具店买书包,已知单肩包的价钱是108元,双肩包的价钱是128元。明明与芳芳想要各买一个,销售人员说一共是236元。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明明和芳芳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錢?是销售人员说的236元吗?

问题2:明明和芳芳首先付了200元,接下来还需要付多少钱?

问题3:明明与芳芳向销售人员支付了300元整,销售人员需要给他们找回多少元?

以上3个问题非常具体且联系密切,难度逐渐增加,能让学生明确任务,依次求解,层层深入,提高运算能力。

(二)提出的问题要生活化

数学是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巧妙地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抽象,使得学生充分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火车为例,设计相关的计算题,并提出“问题串”。

妈妈带着峰峰和羽羽坐火车去姥姥家,该列火车的车厢一共有两种,一种是卧铺车厢,共6节;一种是硬座车厢,共8节。已知每节卧铺车厢能够坐满70人,每节硬座车厢能够坐满120人。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5节卧铺车厢一共能够坐满多少人?

问题2:8节硬座车厢一共能够坐满多少人?

问题3:该列火车一共能够坐满多少人?

教师基于生活实际设计此“问题串”,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问题的距离,让学生在回想乘坐火车经历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

发展。

(三)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为学生提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问题的分析与探索。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或者将“问题串”和游戏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问题的解答[2]。

例如,在教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数豆子”的游戏。

A学生和B学生手上分别拿着一定数量的豆子,A对B说:“我手中的豆子一定比你多。”B说:“那可不一定。”两人争执不下。

问题1:A和B分别有多少豆子?我们一起来一颗一颗地数。

问题2:大家可以两颗两颗地数吗?

问题3: 大家能不能用别的方式数?如四颗四颗地数或者五颗五颗地数。

学生在此游戏活动中通过实践完成了数豆子的任务,并且根据教师的“问题串”学会了多种数数的方式,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字的认知。

(四)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时候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还是以教学加法与减法的运算为例,教师可以创设种花的情境,并提出“问题串”。

甜甜和妈妈一起到花园里种花,甜甜种了5株菊花、5株玫瑰花,妈妈种了10株郁金香、8株月季花。

问题1:根据该情境你能够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2:你的数学问题可以用到加法吗?

问题3:你的数学问题可以用到减法吗?

教师创设了种花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其中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先提出笼统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再以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小学数学提问策略中“问题串”的设计策略

数学教师可对传统的提问教学进行有效的改进和优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重视学生的提问,发现问题教学的契机,还要结合情境创设设计有效的“问题串”,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结合教材设计“问题串”

教师的主要教学工具就是教材,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时候需要以教材为标准,对教材做深入的研究,解读教材例题,利用教材例题设计“问题串”。这样能够确保追问问题的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100以内的加法”的内容中,关于不进位加法的第一道例题是“求解二(1)班学生与该班带队老师的总人数”,并列出了算式“35+2=”。根据此例题,教师可以在后面讲解进位加法的时候做适当的改编。比如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二(2)班全体学生的合影,并附上文字说明“二(2)班18名女生和15名男生与2位带队教师的合影留念”。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二(2)班学生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2:二(2)班合影中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3:二(1)班和二(2)班学生的总人数是多少?

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出解答问题1的算式是18+15=33(人),解答问题2的算式是33+2=35(人),解答问题3的算式是35+37=72(人)。以上3个问题比教材例题更有层次感。学生通过问题1的回答产生了运算的信心,接着在教师的鼓励下解读问题2,最后挑战问题3中数值更大的运算,成功完成了所有问题的解答,从而收获了成就感,增加了对数学运算的

兴趣。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提问设计“问题串”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出各种问题,教师不要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而阻止学生提问,而应该利用学生的提问设计“问题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提问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提问,然后再邀请其他学生来回答。这样能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

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认识时间”一课中,因为此部分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对于时间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提问环节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让学生来设计问题。

(教师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将学生带入提问模式)

问题1:大家知道我们一天中有多少个小时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继续提出问题)

问题2:那么对于一天中的时、分、秒,大家还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对此继续提出了许多问题)

问题3:一个小时有多少分钟?

问题4:一分钟有多少秒?

问题5:一个小时有多少秒?

……

在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提的问题不够有条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如果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大家都不能理解和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该学生调整和重述问题内容,再让大家思考问题答案。

(三)将故事改编成教学情境,设计“问题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串”通常会以某个情境为背景。教师除了自己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还可以将一些有趣的故事改编成教学情境,从而提出“问题串”。

例如,教师可以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改编成教学情境。三兄弟遇到一片桃林,拿着篮子摘桃子,被桃林的农夫看到,农夫要求三人退还桃子。农夫把3人的篮子扣下后,说:“如果你们能够分别答对指定的问题,我就将你们摘的桃子退给你们。”农夫首先对张飞说:“你篮子中的桃子不足100个,如果我每三个三个地数,那么最后就会剩下一个。你摘了多少个桃子?”又对刘备说:“你篮子中的桃子如果四个四个地数,那么最后就会剩下1个。你摘了多少个桃子?”最后对关羽说:“你篮子中的桃子如果五个五个地数,最后就会剩下1个。你摘了多少个桃子?”三人想不出来,只好求助诸葛亮,奈何诸葛亮正在和姜子牙钓鱼,没空理会他们。那么各位小诸葛亮们,你们可以帮他们算一算吗?

在这个故事中,一共有3个探究问题,每个问题都涉及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学生需要分别计算出3、4、5的最小公倍数后,再分别再加1,就可以得出最终答案。教师利用趣味故事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3个问题中逐渐领悟最小公倍数的数学本质。

三、小学数学追问策略中“问题串”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结合教参

教师在研读、利用教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要注意借助教参对教材做深入的研究,从教参中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在阅读教參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自己设计的问题和教参上的问题进行比较,适当借鉴教参上的问题,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问题,从而提高“问题串”的质量。

(二)注意与其他教师相互沟通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听取同组教师的意见,了解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将问题的内容设计得更贴合学生的水平。教师也可以主动组织讨论交流会,将自己应用效果较好的提问方法整理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三)注意了解学生的反馈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不能一味地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串”,而应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提出“问题串”。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后,要注意观察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反应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据此提出下一个问题,最后再利用学生释放的信息反思课堂中还需补充哪些问题,这样有助于提高“问题串”的完整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四)注意进行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要对“问题串”的效果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提高问题教学的能力。如果教师觉得课堂上的“问题串”效果不佳,那么就要反思“问题串”的内容是否偏离了教学目标,提问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该如何调整和改进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才能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3]。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串”,利用“问题串”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文娟.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师追问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1.

[2]鲍丽娟.让“追问”促成小学数学精彩课堂[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08):59-60.

[3]程映红.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概念课为例[J].考试周刊,2021(68):55-57.

猜你喜欢

问题串提问策略小学数学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