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共治助力绿色生活 垃圾分类引领文明风尚
2022-05-30秦贵车路平
秦贵 车路平
近年来,首都文明办与市城市管理委等部门密切配合、同频共振,通过开展系列宣传引导实践活动,引领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断提升,促使垃圾分类成为绿色生活方式重要内容,成为一种新的文明时尚。
一、注重宣传引导,浓厚社会氛围
(一)深耕“V蓝北京”品牌项目,引导市民群众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公益等生活方式。每逢农历小年,首都文明办依托中央、市属媒体发布《文明过大年倡议书》,传播勤俭节约、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各媒体平台对倡議书转发报道。面向全市开展绿色生活先进典型事迹评选,得到市民群众积极响应,两年来共评出400名“绿色生活好市民”和200个“优秀环保公益组织”。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各类媒体广泛传播,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倡导垃圾源头减量。首都文明办联合市商务局等制订“光盘行动”专项督查及创建考评细则,发布包含社会餐饮门店、机关食堂、乡村民宿等9个不同场景工作指引,发布“光盘行动”倡议和“公筷行动”公约,引导餐饮单位积极落实“光盘、公筷”工作要求。中央单位和市级党政机关率先垂范,纳入节约型机关创建内容;各区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各餐饮机构认真履行主体责任,采取推出“半份菜”“小份菜”、主动打包和剩余菜品合理利用等方式,实现源头节约、厨余减量。公共文明引导员深入2000余个社区和餐饮企业进行宣传,发放张贴宣传海报40万张、提示牌(桌贴)13万个、“光盘指引”7万份,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三)创新丰富活动载体,启发市民垃圾分类行动自觉。一是用好媒体宣传。制播主题公益广告,在车站广场、公交地铁站台等公共场所全面宣传,联合“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集中推介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依托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面对面”入户宣传,让垃圾分类从口号变为市民习惯。各类媒体累计推送新闻报道1万余篇,总点击量1.5亿次。二是强化意识培养。采取宣传讲解、达人课堂等形式,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每年举办“垃圾分类文明一日游”30余场,组织近3000人次前往参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鲁家山垃圾焚烧厂、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体验垃圾从产生到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三是典型示范引领。组织道德模范、“北京榜样”等先进典型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宣传示范,两年来各区组织公共文明引导员32万人次深入1700多个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桶前值守,发放各类宣传材料60万余份,推荐市民群众使用垃圾分类小程序100万人次,带动更多身边人积极投身垃圾分类社会实践。
二、鼓励变废为宝,激发环保热情
近两年来,全市上下以图片、短视频的形式广泛开展“变废炫宝”创意作品征集活动,并减少作品运输、储存成本,把环保理念贯穿活动始终。在评选标准设置上,主要以生活中的废弃物品为原材料,作品需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或足够的生活趣味性,深受市民群众喜爱。对符合标准的几百件作品进行网络投票评选,对最终获评的优秀作品进行宣传展示。用废旧易拉罐制作的台灯和画、用旧布改造成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等一件件创意作品,不仅充分展现了市民群众参与绿色环保的生活态度,也为今后如何增强活动黏性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坚持德法共治,落实制度要求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十六条第四款规定,参与垃圾减量,减少垃圾生成;第二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在文明观赏方面)离开时随身带走垃圾;第二十七条第五款将“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纳入重点治理不文明行为有关规定之中。这些规定与《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相辅相成,为北京市依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两年来,首都文明办大力宣传贯彻条例精神,将其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共同推进垃圾分类文明引导和不文明行为治理。其中,采取“四不两直”的形式,分为三个阶段深入通州、密云、顺义、平谷、朝阳等地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督查检查,组织人员对60余个重点小区进行实地走访查看,形成督导检查情况报告,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督促各区整改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各区竞相发力,特色亮点频现
在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有新意、易开展、可复制、能推广的鲜活案例。
(一)通州区启动废品“一袋式”上门回收试点。通州区永顺镇为居民提供“一袋式”免费上门收集可回收物的便民服务,使居民能以最简单、最方便、最轻松的方式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回收员会根据可回收物、大件家具、大件家电的不同价格,付给居民环保金。2022年春节后,永顺镇环卫所与“爱分类”组织以范庄村小区和富河园小区为试点,并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党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动员居民参与。“一袋式”上门回收模式,得到居民广泛认可。仅一周时间,两个试点小区互联网预约上门回收69次,为居民发放环保金1624元,平均每天新增可回收物253.7公斤,合计垃圾减量2.03吨。
(二)大兴区通过建设垃圾分类示范村,为魅力乡村赋能。大兴区魏善庄镇因村施策建立垃圾管理机制。后苑上村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示范作用,严格执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措施,村“两委”成员轮番“桶前值守”,并开展在职党员、片区党员值班上岗,引导群众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后苑上村结合村庄实际划分2个生活垃圾管理片区,由2名分类指导员进行日常管理,同时增设175组垃圾分类户桶、配置2辆电动清运车。每天村民主动将生活垃圾投入“户桶”后,分类指导员逐户检查、收集,如发现不合格或不规范情况,指导员将当面指导村民正确分类。如果村民三次分类不合格,村“两委”成员将入户亲自指导。分类合格家庭达到标准后将发放卫生纸、洗发液、洗洁精等物质奖励。
陶然亭街道生活垃圾分类驿站 摄影:市城市管理委宣教中心康彩恩
(三)石景山区探索优化居民参与渠道,助推源头垃圾减量。石景山区率先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整合“石分达人”微信小程序与京东平台,畅通居民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渠道。整合后,“石分达人”小程序活跃人数较整合前增长近30%。八角街道试点推广废旧自行车回收,通过“石分达人”小程序回收废旧自行车近300辆,深受社区居民好评。古城街道老古城东社区开展智能垃圾分类箱试点工作,在实现资源再利用基础上有效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老山街道部分小区通过固定交投点、流动式收集车、电话预约上门及智能回收等多种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覆盖及垃圾一体化管理,有效推动垃圾源头减量。
培养市民群众垃圾分类习惯,推广搭建完善的可回收体系,促使更多的人成为垃圾分类新时尚的践行者、传播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绵绵发力、久久为功。首都文明办将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结合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区创建,通过组织开展知识普及、公益传播、特色活动、参观体验、志愿服务等,大力推广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理念,引导市民群众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和正确投放率,努力让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的行动自觉,成为社会新时尚。
作者简介:
秦贵(1969—),山西应县人,北京市委宣传部公共文明建设指导处处长,研究方向:城市公共文明建设;
车路平(1981—),女,河北固安人,首都精神文明促进中心干部,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