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脱“对华依赖”?德国这股暗流从何而来

2022-05-30青木

读报参考 2022年22期
关键词:对华德国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关注最近两三个月的德国舆论,记者发现在涉华报道中的一大主题透着德国人的一种纠结和不自信,那就是“德国过度依赖中国和必须减少对华依赖”。除了媒体上充斥着“摆脱对华依赖”的说法外,德国政界、商界也有类似表态。

为渲染“中国威胁”,声称“默克尔过时”

记者查阅德国涉华报道时发现,所谓的“过度依赖中国”,主要聚焦于三大内容:首先,一些舆论认为中国与德国的贸易往来过于紧密;其次,认为德国企业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其三,德国在原材料上特别依赖中国供应。

为何会如此?还得回顾一下“减少依赖论”的来源。2019年初,自称“代表德国40个工业行业协会、10万多家公司约800万名员工利益”的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就在一份重要文件中敦促本国企业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这份从2018年下半年就开始草拟的文件,一方面强调“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仍是一个强势增长的市场、世界经济的引擎、德国工业的重要销售采购市场”;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需重新评估其在中国的存在和活动,必要时通过供应链、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多元化,将对华依赖降到最低”。这一德国工业界最为重要的工业游说组织发出呼吁之时,正值特朗普政府为美中贸易不断制造摩擦之际。BDI文件将中国称为“制度性竞争对手”,这也是欧盟内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在柏林中国问题学者奥勒·维海尔姆看来,除了美国因素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又为这股暗流推波助澜。他告诉记者,2020年初,欧洲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急缺,抗生素等重要物品也无法生产,德国各界当时就有“反思”——这是否暴露了德国前所未有的对中国的依赖性?同年9月,德国政府推出“印太政策指南”,确定要与“亚洲其他民主国家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关系的目标”,同时就德国对华政策进行“调整”,减少对华依赖,并通过打造多极化向中国施压。

2021年3月,中方决定对欧方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信息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其中包括德国籍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和盖勒、德国反华学者郑国恩(阿德里安·曾兹)、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这些被制裁的对象经常通过各种渠道破坏中欧关系,如彼蒂科菲尔多次以所谓的民主人权问题,要求德国和欧洲与中国“脱钩”。他最近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有“默克尔的对华政策过时了”“中国正在利用个别大公司的依赖影响欧洲对华政策”“中国正成为德国制造商的主要威胁”等。被中国制裁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经常渲染“中国威胁”,受其影响,德国一些经济类和国际政治类研究机构最近也发出所谓“德国过度依赖中国”的警告。

退出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会伤害自己

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一些德国政府官员也开始公开表示要减少对华依赖。据德国《商报》报道,一份德国对华战略文件预计将于2023年春季正式出台。为此,联邦政府各部门以及驻外机构最近几个月提交了各自对中国的评估报告。有德国财政部官员表示,德国经济对中国的“巨大依赖”令人“沮丧”。德国经济部官员5月下旬还说,德国将改变与中国打交道的模式,并致力于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还将会密切审视有意在华投资的德国企业的申请。德国外交部亚太司的一位负责人声称,德中巨大贸易额背后隐藏着政治影响力,“对一个市场产生高度依赖绝不是好的选择,而中国在利用这种依赖性,推动其政治议程”。

“德國政府要减少对华依赖的背后,美国和欧盟因素很关键。”一位熟悉德国外交圈的人士告诉记者,与以前相比,这些年美对德施压加大,要求德国重新定位对华关系,与美保持一致。一些德国官员此前也发表过“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的言论,但在今年5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来访后,观点出现改变。另据分析,这与德国活跃着不少有美国背景的游说组织也有关系。

德国有5000多家公司在中国有业务,绝大多数看好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反对政治干预经济。德国Ifo经济研究所今年4月中旬对40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哪个行业比德国汽车业更看重中国市场。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公关部门经理苏逸俐前不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提升在中国的销售份额,尤其是豪华车型,没有其他市场可以替代中国市场。

不仅汽车行业,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的德企也宣布将扩大对华投资。德国机床生产商通快集团称,“公司目前没有减少中国业务或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战略考量”,2025年预计“产品在全球市场销售量的一半”将在中国实现。全球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集团董事会成员马库斯·卡米思日前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放弃中国市场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6月初,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在发布与柏林Merics中国研究中心联合调查制作的最新报告《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时强调,“退出中国市场的企业会伤害自己”,“脱钩”不利于德国企业产品的研发,本土运营也会赔钱。报告还称,参与中国的创新体系对许多德国企业来说是正确的战略。

欧洲和中国“脱钩”,这无异于玩火

记者在德国采访期间发现,不管是德国企业人员,还是中国机构的代表,都对未来相互合作充满乐观情绪。6月23日,有“德国企业之乡”之称的江苏太仓高新区在杜塞尔多夫举办创新论坛。德国胜思科科技(太仓)有限公司的德方负责人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市场仍然是我们的利益所在,也将为德企创造更多机遇。”一些德企的朋友在交流时表示,他们并不认同“依赖中国”这种观点:首先,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家都是相辅相成携手共进的状态,不存在谁对谁依赖;其次,在商言商,大家各取所需,所有生意和交易都是事先经过多方讨论和确认且受法律保护的,没有必要将一些非商业化的标签强加在企业和市场身上。

“说到底,推动德国这股‘减少对华依赖暗流的力量主要来自美国。‘减少依赖尽管不同于‘脱钩,但也是非常危险的。”德国学者奥勒·维海尔姆这样对记者说。他认为,德中两国都支持贸易全球化,并很好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与全球产业链之中,因此,双方应该都会反对“脱钩”或“减少依赖”之类的观点。而且,除经贸领域合作外,在应对气候危机、反对恐怖主义等领域更需要德中、欧中加强合作。

最近,德国国内的理性声音也开始多起来了。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的霍斯特·洛歇尔对媒体表示,德国并没有过于依赖中国。“我想说的是双方相互依赖,我们都相互依赖——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的。”政治学者约瑟夫·布拉姆也在《商报》上撰文称,自从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尤其是俄乌冲突升级以来,西方国家都在高调宣称“要把产业链转移到价值观相近的国家”。布拉姆警告说,这种强调意识形态、轻视经济效益的逆全球化倾向,将给欧洲经济带来严重损失。在不少德国人看来,要是西方各国现在按照美国的心愿进一步和中国“脱钩”,通胀率还会进一步走高,而这无异于玩火,且不符合欧洲自身的利益。

(摘自《环球时报》青木)

猜你喜欢

对华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美行业协会众声反对白宫新的对华关税威胁
德国调解制度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德国弃煤的烦恼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外商对华项目工程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