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阅读经验的现代诗歌教学难点突破
2022-05-30孙亚丽
孙亚丽
摘要:现代诗歌于初中生学习而言具有较大难度,基于学生阅读经验教学能有效突破瓶颈。但学生的阅读经验,对于现代诗歌学习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积极部分带领学生步入诗歌学习意域,同时发现、避免学生“旧经验”造成的现代诗歌学习障碍,分析成因,遵循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文本阅读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获取“新经验”,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难点突破。
关键词:阅读经验;现代诗歌教学;新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A-0088-04
现代诗歌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大,无疑给学带来障碍,也给教带来困惑。但大部分学生对于现代诗歌还是有一定阅读经验的,那就是对曾经学习、阅读过的现代诗句的识记、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立足文本阅读,有效设计引导,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下面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为例,谈如何基于学生阅读经验突破现代诗歌教学难点。
一、利用原有阅读经验步入诗歌学习意域
现代诗歌表达多元,内容、情感隐晦,作者所处年代、写作背景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存在距离、错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都不太足。但只要我们备好学情,充分利用学生原有阅读经验,便能顺利架起他们和现代诗歌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回忆识记过的名句
在自由回忆情境中,学习者必须在没有线索或提示帮助他们记忆的情况下提取存储的信息。在有线索的回忆任务中,提示或线索可帮助学习者回忆预期的信息[1]84。现代诗歌生命力顽强,那些深入人心的诗句流传甚广,所以经典名句的再現是唤醒学生“现代诗歌意识”的有效手段。执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前,笔者先带领学生回忆现代诗歌的名句: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等等。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有的我说上半句,他们也能够答下半句。这样学生结合原有的阅读积累,通过师生互动,知识储备被激活,诗歌学习的感觉被唤醒,渐渐被领入吟诗诵词的意境。
(二)重温经典中的情感
根据奥苏伯尔等人的观点,儿童的认知组织与成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包含较少的抽象概念、更少的高级抽象,对于多命题的理解更多的是“直觉-非言语式”的,而非“抽象-言语式”的[1]105,这意味着儿童在学习期间更依赖具体的体验式经验。如何生发“具体的体验式经验”?经典的现代诗歌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绪。“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些情感浓郁的句子学生不但耳熟能详,而且对之体验深刻。“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在于记诵回味之间”[2],笔者带领学生再次回到这些句子的情感世界,重温自己熟悉的诗歌体验,学习的情、意在这样的“热身”中获得回归,对后面的新课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感情铺垫。
(三)激发学生精神内需
立德树人同样是现代诗歌教学的目标,优秀现代诗中的精神力量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元素。笔者利用学生曾经学过、读过的具有激励效应的诗句,激发他们的精神内需。“没有比人高的山,没有比脚长的路”,学生会脱口而出“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说明阅读经验有效影响过他们的精神成长。学生需要这些精神元素的引领,教师应以学生人格健康成长为标的,激活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正如凯勒所说:“要被激励起来,学习者必须首先认识到给定的教学对个人有用,即能帮助他们达成个人目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这一认识,可以结合教学目标阐明教学的有用性,或者帮助学生界定自己的目的及对有用性的陈述。”[1]283
二、原有阅读“经验”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及成因
学生的阅读经验无疑有助于现代诗歌学习,但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能带来积极作用。学习中的“惯性思维”和一些应试技巧形成的所谓阅读“经验”,对于更具个性化的现代诗歌解读,往往不再适用,造成对学习的严重干扰,体现如下:
(一)意象认知统一
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对儿童的诗性特征有所洞察和把握,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适切的教学活动。儿童纯洁敏感的心灵不仅需要教学活动去濡染,更需要教学活动中的细心呵护[3]。在教学的关键环节中,笔者就发现学生对同一意象的理解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如在对文中“大海”这个意象的理解,好几个学生认为“大海”是作者面对困难和生活挫折的象征,“面朝大海”就是要直面困难和人生。我起初对这个回答很惊讶,但马上意识到是原有“阅读经验”使他们达成了“共识”,在此自然产生认知迁移也不奇怪。
(二)情感体验趋同
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融入学生的一分子,同时又必须是超然于群体的“局外人”。这个“局外人”具有“旁观者清”的高度和底蕴。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他必须始终保持价值、方向上的清醒,对学习者看似纷杂的言语、思想、行为明察秋毫,并能迅速做出判断,选择教学行为。教学海子这首诗时,很多学生把海子视为弱者,认为他是“生活悲惨的人”“抑郁不得志”等等,并从“人道主义角度”进行同情式解读。这其实是原有“阅读经验”的负面效应。长期的语文“传统教学”,已让学生形成“强-弱”“善-恶”简单化的二元情感,而没有更为丰富的文本阅读情感。学生需要丰富文本阅读的多维情感体验,这对于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师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三)主旨把握从众
课堂提问时,第一位学生的回答常能起到“牵头”作用,后面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沿着他的思路进行,这时如果教师缺乏引导力就会出现一边倒的“结论传递”。笔者讲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主旨的时候,有学生说“淡泊名利”,马上有学生接着说“安贫乐道”云云。这些观点看似没有错误,也很正面,但是并未针对“这一篇”来说,缺乏个性或者说没有经过自我体验。究其原因,除了从众心理,还有批判意识的缺乏和思维的被动慵懒。学过了太多例文,“阅读经验”告诉学生海子这首诗歌也无外乎这样的“主题思想”,导致学生把握现代诗歌主旨时简单化、幼稚化。
三、生成新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经验能起到少走弯路提升效率的作用,但其运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切不可生搬硬套、教条主义。教师要能机智地鉴别,当“旧经验”不足以解决问题,甚至还起到负面作用的时候,我们只能让学生获取阅读“新经验”,以攻克学习难点。这个“新经验”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依据当下课堂文本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在捕捉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了对解决现有问题的应用型思维的形成,对新认知的获得以及新规律的发现和把握。
(一)“同心圆拓展”激活思维加深体验
在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旧经验”告诉学生诗歌学习也就是读、背、记记答案而已,他们的探寻兴趣、学习积极性似处于低谷。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是无计划的,它朝一个总是存在的模型系统地靠近。通过不断地提供模型,不断地对个体的连续反应做出回应和互动,构成由可理解的模型所导向的“创造性”学习。[1]198对此,笔者适时引入了海子的其他三首诗:《七月的大海》《五月的麦地》《春天,十个海子》。这三首诗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意象、构思、表达、结构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点,是紧密围绕所学篇目的,故称之为“同心圆拓展”。学生朗读、品味这些诗的时候,从他们的语气、神情、状态明显看出他们对这三首诗感到了新奇,“同心圆拓展”学习,激起了学生心中探求的浪花。
(二)“类比式发现”生成认知解读意象
对意象的解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其他现代诗歌学习的难点。比如“大海”“房子”等主要意象,教师单凭学生以往的积累和认知片面引导,学生是很难自行领悟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就是在学生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背诵,而是借助词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创造,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极其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4]143。拓展的《七月的大海》里有意象“白浪”“粮仓”,《春天,十个海子》里有“曙光”“谷物”,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把“白浪”“粮仓”“曙光”“谷物”,加所学篇目中的“大海”“房子”总共6个意象分成两类。景物类一组:“大海”“白浪”“曙光”;物质类一组:“房子”“粮仓”“谷物”。接着,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归纳、类比、推理,得出前一组象征精神,后一组代表物质。学生进而对海子灵魂深处“理想-物质”的矛盾就不再难理解。鲍斯菲尔德发现:人们会将相关的信息分成若干类别以便更好地学习和记住它们。即使信息看起来是无关的,学习者也会给材料添加自己的主观组织以学习它。[1]75单就一首诗,学生的阅读经验是单薄的,如果利用“组诗”资源并从中进行“类比式发现”之类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就会产生新的阅读经验并用来解决问题。
(三)“对比式分析”捕捉规律解码主旨
规律的发现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海子诗歌意旨含蓄,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注重逻辑思维的高阶阅读训练,通过提取诗歌关键文字、进行对比演绎,捕捉规律,解码其隐晦的主旨。根据认知信息加工观,人类学习者被视为一个信息处理器,以与计算机类似的方式运作。当学习发生时,信息由环境中输入,而后进行加工并储存在记忆中,最后以某种习得的性能的形式输出。[1]64如对作者祝福完所有的人,可为什么“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难以理解。“人物的情感与读者的生活经验一直紧密相连,一经比较、辨析、厘清,我们发现,作者选择和运用的每一个字、词都会彰显其个性化的特征。” [5]鉴于此,笔者引导学生就之前拓展的三首诗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提取式阅读”,首先在这四首诗中提取出含“他人”信息的词汇,接着再提取含“我”信息的词汇。结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陌生人、我只愿”;《七月的大海》是“老乡们、我”;《五月的麦地》是“全世界的兄弟们、我孤独一人”;《春天,十个海子》是“十个海子、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最后师生把四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式分析”,学生惊奇地发现:这四首诗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律,即都存在“他人-我”的形式。师生据此归纳结果、共同探究,学生领悟了“他人-我”其实就是 “外-内”的关系,在这个规律发现的基础上,再解读海子诗歌深处“入世-出世”的矛盾就不难了。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能够使得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的学习技巧之所在[4]144。学生的阅读经验就是“已經积累的东西”,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合理利用,但更要区分良莠、扬长避短,引导学生生成新发现、形成新经验,以突破现代诗歌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M P 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39.
[5]李如密,等.课堂教学艺术新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5.
[7][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0]周伟,曹希燕.唤醒生活体验: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8(7):21.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