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学习任务单:“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2022-05-30王凤芳邱彩萍
王凤芳 邱彩萍
摘要:课时学习任务单作为“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具有即时性、关联性、效能性和育人性的特点。在设计任务时,目标要充分观照本课时学习目标和学生认知层级;任务要充分实现与学习过程的融合,创设与人文主题相吻合的情境,指导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通过鲜活的内容和形式发挥育人功能;任务完成情况能够即时地、真实地、有针对性地反馈教学情况,及时调适学习过程。在实际运用中,课时学习任务单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课时学习任务单;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A-0075-05
“双减”政策重申了教学工作要“减负增效”的要求,作业设计是“减负增效”的关键一环。然而当前中小学作业设计还存在以下问题:(1)书面作业明显偏重,忽视形式的多样性;(2)复习巩固取向独尊,轻视作业的生成性;(3)作业布置以本为本,淡化作业的设计性;(4)作业要求整齐划一,无视学生的差异性;(4)作业批改处理粗简,弱化反馈的指导性;等等[1]。这些问题是教学工作“增负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课时学习任务单让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成为备课、教学的一部分,以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撬动课堂改革,实现高效课堂。
一、课时学习任务单的内涵及特点
(一)课时学习任务单的内涵
课时学习任务单是基于学习任务单视角的作业设计。“课时”明确了范围是单课时作业;“学习”强调了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为“学”而“教”;“任务”指的是以主题任务情境呈现,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支架”或“桥梁”;“单”指以表单形式呈现,一张课时学习任务单可以有课前、课堂和课后三张表单,也可以只有课前、课堂或课后一张表单,视实际教学需要而定。
(二)课时学习任务单的特点
课时学习任务单作为作业设计,除了具有学习任务单的科学性、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等特点外[2],还有其独特性。一是即时性。课时学习任务单不是长效作业,而是针对一个课时设计的,可当堂反馈。二是关联性。课时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设计总是与单元主题、语文要素和学习目标关联,尤其与本课时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高度关联。表单之间、任务之间梯度衔接,或层层递进,或因果相关。三是效能性。课时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是与课堂学习活动融合在一起的,强调理解和探究,鼓励学生思考、分析、展示自己的发现。“学”促进“教”,“教”助力“学”,实现“教”与“学”的双向思维,发挥作业的最大效能。四是育人性。课时学习任务单不是复习巩固的各种练习,也不是对知识技能的反复操练,而是通过作业促进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品质、实践创新、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发生实质性的成长,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3]。
二、课时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点
设计课时学习任务单,主要是对任务的设计。要基于任务目标,设计具有情境性、指导性、鲜活性的任务,实现即时性、真实性、针对性的评价(如图1)。
(一)任务目标:充分观照学习目标与认知层级
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样可以避免随意性,提高有效性。
1.任务目标要符合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体现一致性
教师先要在理解课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按照“单元—课文—课时”层层细化、准确定位本课时目标;再在本课时目标导向下设计课前、课堂、课后学习任务单,做到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的学习目标是:“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展开想象,讲述故事,体会神话神奇的特点;3.感受人物形象,感受民族精神传承。”课前学习任务单可以设计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的任务实现目标1,课堂学习任务单可以设计梳理课文的思维导图、围绕“常衔”一词展开想象等任务实现目标2,课后学习任务单可以设计拓展阅读任务实现目标3,目标引领任务,任务落实目标。
2.任务目标要符合学生认知层级的发展,体现梯度性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分为六个层级“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 [4],认知水平由低层次思考走向高层次思考。任务目标也应该体现学生认知水平的梯度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精卫填海》一课的任务设计,目标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認知层级梯度(见表1)。
(二)设计任务:充分实现与学习过程的融合
课时学习任务单中的每一个任务都要融入本课时的学习过程,即任务要符合本课时的学习情境,任务能够推进学习过程,发挥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通过鲜活的任务实现育人功能。
1.围绕人文主题设计任务,体现情境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人文主题,教师在设计学习过程时,根据人文主题创设学习情境。课时学习任务单的任务要与学习情境相吻合。如《精卫填海》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教师创设本课的学习情境为“感受神话人物独特的精神魅力。”要求学生课前回忆读过的神话故事中印象深刻的人物,课堂上抓关键词“常衔”体会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课后补充阅读有关精卫的其他故事深化理解。
2.紧扣语文要素设计任务,体现指导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语文要素,课时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要落实对语文要素的训练和运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知识,促进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思维方法的获得和价值情感的认同。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在设计《父亲、树林和鸟》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单时,教师紧扣这一语文要素,由浅入深、逐步落实。课前任务自主感受生动的词语并积累运用;课堂任务感受生动的句子,提炼关键信息,体会内在情感;课后任务补充阅读和观看影片,进一步感受生动的语言,并摘抄。由词语到句子,由语言到情感,由课内到课外,任务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支架,发挥指导作用。
3.把握育人功能设计任务,体现鲜活性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强调必须“把握作业的育人功能”。设计课时学习任务单时,要以“育人”为总目标,任务要“鲜活”。
第一,任务内容要“鲜活”。任务的内容选择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围绕课时目标,可以补充材料,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阅读材料、影像资料等;可以链接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拓宽时空,利用互联网资源、学生当堂生成的资源作为内容,等等。每个任务的内容设计要有生发性,给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等生长的空间。如《父亲、树林和鸟》课前任务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词语:“幽深、雾蒙蒙”在课文中和生活中分别形容什么?通过什么方法理解“凝神静气、兀立”的意思?像“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课后任务阅读牛汉的《花苞和萤火虫》《野花和琴弦》,观看动画短片《美丽的森林》。
第二,任务形式要“鲜活”。课时学习任务单虽然是“表单”,但任务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如朗诵、背诵等;可以是表演的,如角色扮演、课本剧等;可以是体现思辨性的,如辩论、头脑风暴等;可以是体现审美性的,如配乐、配图等。鼓励学生走向讲台、走出教室,提倡合作学习、亲子互动。如《父亲、树林和鸟》设计课堂辩论的任务,观点一“父亲曾经是个猎人”,观点二“父亲不是猎人”,你认可哪个观点,在文中找出相关依据说一说。
(三)任务评价:充分反馈并及时调适学习过程
课时学习任务单以“理解为先”(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理论为依据。UbD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主动建构意义(即理解的过程)来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学习结果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根据设计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5] 任务反馈是“学生的学业表现”的一种形式。课时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锚定目标,与学习过程融合在一起,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反馈教学情况,教师可据此及时调适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1.任务反馈的即时性
课时学习任务单的任务无论何种表单、何种形式,都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任务的完成情况均可当堂反馈。如设计课前任务“你认真读了 遍课文,如果你把每个字都读准确了,请在课题旁边打上一颗星。”“在读课文时,我觉得‘ 这个字容易读错,在课文中它读 。”可以反馈学生读准字音情况,教师据此调适初读课文的指导时间。《父亲、树林和鸟》课前任务中对“幽深、雾蒙蒙”“凝神静气、兀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三组词语的理解,可以当堂反馈对父亲形象的理解。
2.任务反馈的真实性
课时学习任务单的任务作为学习支架,能激发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是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能够真实反馈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效果。如《父亲、树林和鸟》设计“找一找文中描写鸟儿特点的关键词句,写在卡片上。一张卡片写一个特点,尽量不超过5个字。”这一课堂任务,不仅真实反馈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真实反馈了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炼和概括能力。
3.任务反馈的针对性
课时学习任务单的任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针对性地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方法、提升思维等情况。首先一人一表单,能针对性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是能针对性反馈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如在课前学习任务单中学生反馈“不理解”的高频词就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学生理解字词时普遍掌握的方法课堂上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传授新的理解字词的方法。
此外,在设计任务时,一要注意要求明确,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步骤、方式和符号。二要注意适量,任务不宜过多。三要注意富有趣味,如设计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等,增加学习的乐趣。
三、课时学习任务单的运用效果
课时学习任务单作为作业运用在教学中,让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是师生愉悦共享的高效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以《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为例具体阐述。
1.在语言的积累运用中掌握知识技能
语言建構与运用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包含两方面的要素,一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越丰富,语言建构能力越强;二是语言经验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决定语言建构是否规范[6]。《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生动的语言”是值得积累和运用的语言材料。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不仅通过查词典理解了“幽深”“雾蒙蒙”“凝神静气”“兀立”的意思,还理解课文中分别描写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能结合生活理解词语。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非常丰满,当“幽深”和“雾蒙蒙”放在一起连用时,理解不断叠加和丰富;“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无论外表,还是内心,都与树林融为一体,这样的父亲能在这样的树林中发现有鸟,“仔细观察”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更是和鸟儿、和树林的心有灵犀,学生对父亲形象的理解更加丰富、饱满。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对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2.在知识的自主建构中提升思维能力
学生是知识建构课堂的主人,是知识生成的主体。学生为了建构知识,可以得到支持,但不能被赋予现成的知识[7]。探究父亲说林中有鸟的依据时,先让学生找到林中有鸟的关键句,依据“没有风,叶子在动”和“还有鸟味”,教师提炼成板书“无风叶动”“有鸟味”;再结合课堂学习任务单“找一找鸟儿的特点”这一任务,让学生经历“找关键词句—提炼关键词(不超过5个字)—写在卡片上”的活动性学习,并让学生将词卡分类贴在黑板上,对应“无风叶动”和“有鸟味”;最后指导朗读。这里课堂学习任务单提供了探究的思路,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帮助学生建立起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建构对鸟儿、父亲的认知,同时为后面的辩论做思维上的铺垫。
3.在思维的互动激发中培养审美情趣
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概括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之中[8]。在这个过程中,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不断清晰和完善自己的认知。教师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单“辩一辩”,让学生先判断“父亲曾经是个猎人”还是“父亲不是猎人”,确定观点;再到文中找支撑观点的依据,内化语言;然后模仿给出的规范句式,表达运用。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父亲的认知越来越深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自然出示,课文美好的人文主题自然流淌。同时,学生在辩论中学会了倾听、谦让、赞美、建议等,整个课堂和谐愉悦,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得到大大的提升。
综上,课时学习任务单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落实“减负增效”的要求。但课时学习任务单作为一种作业设计,还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课时与单元的关系。既要发挥“课时”的优势,实现一课一得;又要有大单元意识,呼应单元整体,让作业设计更具系统性。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保留传统作业的有效设计,能够面向全体、夯实基础;又要对任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三是过程与评价的关系。既要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亲历自主学习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地图;又要通过自评、互评,线上、线下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反思学习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庆芳.“雙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及标准建构[J].基础教育研究,2021(12下):5-6.
[2]刘慧慧.“学习任务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16-17.
[3]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7.
[4]洛林·W·安德森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1-52.
[5]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6-7.
[6]吴忠豪.积累语言经验是语文学习的基础[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4):4.
[7]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16.
[8]张建伟.知识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52.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