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的福利效应研究
2022-05-30李嘉敏
李嘉敏
摘要:文章利用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三项福利指数,以及利用省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福利效应。其中福利水平包括社会福利、经济福利和生态福利三个指标,研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的影响效果显著,对生态福利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福利效应;系统广义矩估计
一、前言
2020年11月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指出了要切实加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各产业相结合,引导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当前,正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满足“三农”能相较以前更容易接触到金融服务、为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普惠金融是重要举措之一。
与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如下优势:覆盖面广、交易方式多元化、更加数字化、也更具包容性,进而使低收入群体也能享受金融服务降低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而不是被金融服务“拒之门外”,为提升金融服务的福利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许多学者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居民消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减贫效应之间的关系,但是鲜有学者致力于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福利效应,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原则,本文福利水平的构建不仅选取了与经济、社会相关的指标,还将生态福利考虑在内,从这三个角度出发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福利效应。本文选取了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探究数字普惠金融的福利效应,从社会、经济、福利这三个角度出发提出提升居民福利水平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在经济福利效应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向经济实力弱的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降低门槛效应,从而缩小由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的差异带给贫富差距较大的人们在收入上的差距,此外,在许多落后地球金融排斥普遍存在,这将严重影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但依托普惠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则能有效缓解金融排斥带来的负面作用。在社会福利效应方面,首先,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福利效应使得社会总产出不斷增加,从而让政府有了更多的资源可以投入到教育、医疗、社保及其他民生类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福利;其次,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变和在农村地区构建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政府可以通过有关制度安排来完成,为资金贫乏的农民想要发展经济创造最基本的条件,以次来实现社会公平,居民生活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获得的幸福感也会随之上升。在生态福利效应方面,从数字普惠金融经济效应的角度出发,随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逐步上升,虽然不能直接抑制环境被污染,但可以通过一系列间接形式提升地区环境保护,例如通过拉动绿色经济增长等方式实现间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因此,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效应能正向推动对环境保护。从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效应角度出发,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在逐渐向清洁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遏制环境污染的研发投入也会相应增加。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
1. 被解释变量
本文参照以往学者的做法,综合考虑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后,本文选择收入、消费、GDP增速三个指标作为经济福利指数的构建,选取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分别占GDP的比重三项指标作为经济福利指标的构建,选取资源投入、污染排放、生态环境有关的三个指标作为生态福利水平的构建,使用熵值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2. 核心解释变量
参照以往学者的做法,本文通过选取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近八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研究(汪亚楠、郭峰等,2020)。
3. 控制变量
城镇化率URBAN。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生活水平和福利效应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成果更应考虑到给居民带来的效益。因此本文城镇化率用城镇年末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并预期这一变量将提升福利效应。产业结构IS。有学者认为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比例越高,农民群体获得的收入越多;而有学者却认为农业领域的收入水平总体低于非农业,一定程度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并且不同地区产业升级的速度和产业结构的比重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对于福利效应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产业结构IS选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表示,预期其对提升福利效应有正向作用。科技进步水平STD。科技较发达地区社会总产出比科技落后的地区社会总产出更高,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及个体福利水平。通俗来讲,社会整体商品和财富规模的增加可以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可以提升社会的整体劳动效率,因此可以产出更多的商品。科技进步让社会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和精细,专业化从事研发及创新团体的出现使得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社会商品逐渐丰富起来,人们更多个性化需求得以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老年抚养比OLD。老年人口的收入来源相比年轻人来说的收入来源少,且身体健康状况也大不如年轻时,因此更多的费用就会花费在医疗方面,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还需要家庭中的其他劳动力或聘请保姆投入时间和精力照料,因此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福利效应水平。
(二)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数字普惠金融的福利效应,本文构建了以下模型用于实证检验:
Welfareit=β0+β1welfareit-1+β2difit+β3Xit+eit
其中,welfare表示总的福利效应(本文中分别用social,economy,ecology表示社会福利、经济福利和生态福利),dif表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本文中分别用lndif,lnc,lnd,lndig表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的对数),该式中Xit表示控制变量的集合,有科技进步状况(std)、城市化率(urban)、老年抚养比(old)以及产业结构(is),eit为随机扰动项。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dif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正福利效应,若系数显著为负或者不显著,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表现出的正福利效应不明显。本文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进行实证分析,SYS-GMM通过使用变量的水平值和差分值作为工具变量,可部分缓解内生性问题。
四、实证结果
使用2011~2018年我国三十个省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福利指数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数字普惠金融对总的福利效应在1%的水平上显著,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提升1%,总的福利效应将提升0.311%。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数字技术能够有效起到对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信用数据的收集和整合,使得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低收入人群、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也能像高收入人群和大企业一样较容易地获得金融服务,有利于实现低收入人群和中小企业的增收,随着产出将会不断增加,以这样的方式将会导致政府收入的增加,从而政府将有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的公共设施供人民使用。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福利的影响效应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缓解了流动性约束,进而释放被压抑的消费需求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通过逐步缓和流动性约束,释放受约束的消费者需求,受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可以利用金融市场实现跨期消费,不仅交易成本被降低,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也被降低了。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以改变传统金融服务高度依赖实体网点的现状,从而促进居民消费。数字普惠金融对生态福利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遏制环境污染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水平逐步提高以来,能够明显发现,低收入人群以及小微企业能轻松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使其能够较易获得经济资源实现增收,但通过间接的方式使绿色经济增长提升地区环境保护力度却是难以实现的。这一现象也是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如处理污染技术的难度较大以及政府的规制力度不够。
五、结论与建议
在我国欠发达地区,资金来源有限、收入极低,大多数时候是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的,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则是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前进,进而促进更好服务于经济中的各个主体。在理论层面上,数字普惠金融分别对组成居民福利的三项福利指标均有影响。实证研究,本文运用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和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经济福利水平,但对生态福利水平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第二,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其他福利也难以实现,因此应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梁榜,张建华.中国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集聚及收敛性研究[J].财经论丛,2020(01):54-64.
[2]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47-67.
[3]宋曉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7(06):14-25.
[4]黄倩,李政,熊德平.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改革,2019(11):90-101.
[5]马绍刚.浅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J].武汉金融,2017(08):4-7.
[6]徐淑红.中国科技进步对居民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36(05):15-23.
[7]朱欢,王鑫.“绿水青山”的福利效应——基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9(04):109-123.
[8]黄旭,董志强.人工智能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提升?[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11):76-85+128.
[9]谢绚丽,沈艳,张皓星,郭峰.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8,17(04):1557-1580.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