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高校档案编研合作模式与途径探索
2022-05-30彭荟吉
彭荟吉
摘 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使得高校馆藏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也逐年增加,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应对这种挑战,高校档案工作者借鉴了“互联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区域性高校档案编研合作,以此建立一种高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档案利用服务的模式,推动区域性高校档案编研合作的发展,构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编研成果的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档案编研;合作模式;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中,人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每个行业之间相互融合,以此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互联网+”的到来为每个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改变了高校档案编研模式。高校档案编研是指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结合本校馆藏特色和社会需求,对馆藏档案进行有目的、有规划地整理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馆藏资料按照一定的要求和体例进行编辑和研究,最终形成编研成果提供给社会各界查阅和使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档案工作者需要科学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高校档案编研中融合“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编研选题、编研方法和手段等,融合“互联网+”和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根据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征,探索更加全面的编研合作模式,并在“互联网+”背景下寻找合理的途径,以此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档案编研
由于各个高校的规模、历史以及需要保存的资料大不相同,其个性差异较大。档案含有文化、历史和科技等各类信息,因此,档案馆是档案内在信息的存储地,也是物质载体的保存地,有保存高校特色知识信息的功能。深入研究档案资料和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料参考,这也是档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传统管理和现代信息化管理相互融合的渠道。
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正是基于对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进行挖掘与利用而产生的。它主要管理对象是高校档案馆所馆藏的档案,存在的目的是为学校和社会提供相应的档案利用途径。此工作需要根据档案的基本内容,根据不同侧重的选题,通过不同方式加工、搜集和筛选相关档案资料信息,编辑原始素材和评价材料,利用各种形式和载体发布编研作品。编研工作是广泛、系统、主动地为学校和社会提供档案利用的一种有效形式。
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性较强,同时也是一门发展中的应用学科。目前,高校档案编研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编纂档案史料和汇编现行机关档案文集;二是结合档案内容编辑的参考资料;三是在馆藏的基础上,增加编史修志和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章和著作。现阶段新型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高校档案编研作品创新,一方面体现在载体上,不但有纸质版的编研作品,还增加了大量的新媒体编研作品;另一方面体现在选题内容上,档案编研选题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位内部。在高校教育事业以及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中,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机制逐渐优化,档案分类更加全面,档案利用率也逐步增加。
二、“互联网+”为高校档案编研合作模式带来的挑战
1.档案编研工作模式发生变化
首先,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应重视全部的工作程序,不但要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收集选题信息,还需要考量编研成果的发布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档案编研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工作挑战。其次,档案编研工作需要深入分析和整理大量的档案资料,前期处理时间较长,在“互联网+”更新速度快的特征之下,档案编研工作会出现编研成果发布内容后续更新乏力的情况,因此档案编研人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在深入探究档案价值的同时对编研成果的发布内容和频率进行管理。最后,基于“互联网+”环境,高校档案编研要结合本校工作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社会人员的查閱需求,这不仅增加了档案编研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扩大了档案编研的范围和对象,为编研人员带来大量的工作。
2.分布形式多元化
首先,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全新的技术让互联网的传播更加便利,其中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多元化,且在升级过程中接收者成了信息加工和传播的主体。在互联网平台上,其主要传播内容比较碎片化,却有着海量的传播信息,人们查阅信息和阅读习惯逐渐发生了变化,因此从前严肃、单一的档案编研及其呈现形式无法达到如今的阅读习惯。其次,互联网可以发布更加多样的内容,如视频、动画、音频、文本等,如今最为流行的H5 页面也可以为人们呈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在这样的视听环境中,视频内容更受人们喜欢,对此高校编研人员还需要根据高校档案内容特色和价值,不断更新档案编研的呈现模式,以此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发布特征和社会环境。
3.档案编研工作环境复杂化
档案编研成果逐渐走向信息时代,不再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加快了编研成果的发布和传播,但其中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档案从前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现阶段多对多的互联网传播改变了编研工作的环境。一旦发布相应的编研成果,高校便没有控制信息的权利,舆情控制和防御工作变得更加繁杂。过去高校档案编研成果面对的范围和对象比较封闭,大部分都局限在高校内,高校可以强化管控能力,但在互联网平台上,编研成果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从而舆情的聚集更加迅速,一旦发生舆论危机,如果高校不能合理解决,会严重影响学校、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因而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高校档案编研人员要重视编研内容的编辑,制定合理的舆论事件预防对策。同时,一旦采取区域性高校档案编研合作模式,档案编研的主体也由过去的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多、多对一,甚至多对多的工作模式,这不但对档案信息安全提出了要求,也需要开展编研合作的高校之间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通过制定合作编研相关规定、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平台等方式协调各个高校档案编研主体的工作内容及进度。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档案编研合作模式的特征
1.编研资源和选题更多样化
互联网信息技术最大的特征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高校档案编研合作模式中合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并通过校园网络和网站,结合各种搜索引擎,快速获取、搜集和处理部门内部相关的网络资源,其可以快速且异地调取查询相应的档案信息资源,扩大了编研材料的面向范围。同时,根据编研选题的实际情况,档案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在网络上进行相应的征集活动,及时收集各部门和个人手中的档案,以此丰富编研资源的内涵,优化编研成果系统。建立区域性高校档案编研合作,也使得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进行编研选题,使其更能体现地区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
2.编研方式更加丰富
过去的高校档案编研形式比较简单,大多是文字、图片或两者结合的编研模式。但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优化了高校档案编研的发展和编研方式,让其不再是单一的呈现形式。目前,高校档案编研的发布和载体逐渐转向互联网,档案编研合作模式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在发布过程中不断改善了传播的互动性和编辑的多样性。高校档案编研可以形成音乐档案、视频档案、图片档案等为一体的编研合作模式。在高校档案编研合作中增加“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增强高校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强化了接收者的参与度。
3.编研成果影响更深远
档案编研是根据选题内容进行整理加工,不仅保护了档案原件,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同时也加强了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利用过程中的地位。探索高效的档案编研合作模式,提高高校档案编研选题的深度与广度,群策群力,共同制作出更具特色和含金量的编研成果,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档案编研成果,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建设中的意义。
四、“互联网+”背景下探究区域性高校档案编研合作模式途径
1.强化编研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为高校档案编研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创造性以及知识性的工作特征,档案编研成果融合了每个编研人员的智慧,因此,高校要想探究出一条适合本校發展的档案编研合作模式与途径,就必须要强化编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编研能力。要想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增强档案编研工作,研究出精品成果,需要提升编研人员的文化和技术能力。在实际的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中,编研人员的综合能力对最后的编研成果质量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提升编研人员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确保编研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构建科学的编研合作模式,同时为档案文化的建设提供素材保障。对此,在互联网时代发展中,要重视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人员的业务提升和培养,重视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能力、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获取能力的培训,逐渐增强编研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编研人员的知识发展提供充足的平台和机会,深化编研人员的知识面,为学校和社会发展编研出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
2.扩展编研主题
编研主题在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档案编研的主要前提就是主题的选择,也是档案编研工作最主要的环节,是探究合理的档案编研合作模式的主导方向。主题选择的对与错会直接决定着编研成果的效率和质量,编研成果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主题的选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档案编研打造了一个面向社会、贴近现实的调查研究环境,参与区域性高校档案编研合作的各高校编研工作人员既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网络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各自单位的授权使用开放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极大地扩展编研过程中使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在选择主题时可以结合互联网搜索引擎,掌握目前最受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社会和高校的实际需要,紧跟时事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此确定最后的编研主题。选择的主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自身高校和区域性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情况,预判档案编研未来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梳理编研思路,超前计划未来,及时有效采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开展高效率的档案编研工作,快速正确的编研出有价值且具有创新意义的编研成果。
3.创新编研模式
基于“互联网+”之下,探究区域性高校档案编研合作模式还需要不断更新档案编研形式,增强编研整体水平。从前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编研和文字记录,存储载体是纸张。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前的编研方式已被新时代的发展替代,并渐渐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高校档案编研要想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突破从前的编研形式,不断创新和完善档案编研的手段和方法,优化编研形式,增强编研技术水平。此外,高校档案编研人员还需要合理使用多元化的编研方法,融合文字版和信息化编研模式,可以继续使用从前的存储方式,也可以使用当前的媒介载体,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处理图片、声音、文字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同时融合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形式,构建成立体的档案信息,让同一事物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以此优化档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档案资料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4.制定有效的舆论预防制度
当信息发布成功后,高校便很难掌控舆论情况,以此需要实时监控舆情的发展,强化信息安全保护能力。面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档案编研极可能出现信息安全问题以及舆论危机,高校需要整合互联网渠道,以此统一舆情监控和渠道信息。高校要设立专业人员贯彻各个平台的舆论和评论,发布编研成果后要积极引导负面舆论和评价,实时关注相应舆论方向。面对热点社会问题和重大活动节点时,应该及时做好相关舆论预防工作。关于编研的具体信息和内容的发布,档案编研人员应熟记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内容出现违背法律、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的信息,保证所有编研内容达到法律要求,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于信息安全的管控,高校应增强信息审查制度,结合人工以及智能机器的检索,及时删减和处理涉密的编研内容,同时强化网络密钥管理,预防涉密数据和隐私数据的泄露。
5.建设信息化档案资源
首先,根据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和内容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档案编研人员要重视区域性高校档案编研合作模式的优化和研究,建设互联网信息化的档案资源,通过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多样的内容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其次,创新编研成果发布形式,深入掌控互联网平台,根据微信、抖音等表现形式的特点,实现有针对性的编研内容发布和传递。例如,重视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研究,可以在功能上设置档案编研成果的内容展示,方便用户及时利用和查阅档案资料。可以通过微博的优势收集大量的社会意见,进行档案小知识的宣传,以及展示优质的编研成果。利用抖音短视频宣传档案编研内容,结合直播实时分享档案编研的小趣事,以此提高内容的娱乐性,从而吸引大量的用户。最后,可以运营新技术,在多种技术的推动下挖掘更具价值的档案资源,并深入分析档案内容,突破传统档案编研的发展。
五、总结
在“互联网+”基础上,探究更加合适社会和高校档案编研发展的合作模式,同时优化高校档案编研的研究方法以及编辑手段,让编研成果的展示具有多样性,从而提升编研内容的影响力,增加档案利用方式的多元化。通过“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但更新了高校档案编研的形式,促进了档案文化产品的传递,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发展的合作道路。
参考文献:
[2]王 颖.“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探究[J].档案管理,2018
[3]张中秋,韦金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速课”模式与应用探索——以项目教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9
[4]戴品怡,王宇松.“互联网+”环境下科研档案管理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
[6]李丽环.“互联网+”时代高校档案服务方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档案天地,2021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