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惠州市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022-05-30陈星月
陈星月
摘要: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出台,惠州市政府对惠州产业进行了查漏并进行了新的定位。在持续不懈的发展下,出现了如“‘3+7重点工业园区”“‘2+1现代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现象。文章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惠州现代产业集群进行态势分析,为惠州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提供战略决策参考。
关键词:惠州;SWOT分析;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现状
(一)产业集群作用
产业集群是指企业、专业人士、服务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制造商等在特定领域具有竞争合作关系,且地理位置集中、联系密切的相关组织及团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典型的产业规模,将多个产业整合到特定区域,链接多种机构,形成共生关系,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的概览或者特定地区的关键指标之一。
(二)产业经济总量
2020年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42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包括主要产业增加值219.9亿元,比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13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服务业增加值186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2:50.5:44.3。全年共有特大型工业厂房2773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分行业看,电子行业增长5%,石化能源新材料行业下降0.8%,生命健康产业中的工业行业增长1.8%。
(三)制造产业现状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5.9%,占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8%,超过计划规模,比上年提高 2.1%。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 5.8%,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5.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64.2%,比上年下降 2.7 %。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 4.8%,先新材料制造业下降 4.4%,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增长 11%。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 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13.4%,比上年提高 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 294.67 亿元,同比增长0.9%。
(四)服务产业现状
2020年4月27日,国务院同意在惠州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 6.9%,金融业增加值增长 8.6%,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 4.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 76.91亿元,比上年下降 4.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1174.95 亿元,增长 5.0%。全年规模以上服務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397.63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5.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 1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 19.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下降 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 5.3%。
(五)产业发展方向
如今,惠州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深莞惠商务区(3+2)、中韩(惠州)产业园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合作融合平台、地方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惠州也不断地丰富策略,参与由广佛惠联合培育的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实现从单个地区产业的“单打独斗”到跨地区的“产业集群”。其次,从健康经济发展的角度,加强“2+1”产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健康经济业态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优质生产体系,不断创新,有目标地将健康经济慢慢培育成城市新主导产业。接着,从农业方面,建设优质安全蔬菜生产基地可谓一大利刃,不仅为本地特色农产品的“转输”提供一条绿色通道,而且也为发展农产品核心物流园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以此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生产流通体系,打造智能与便捷一体流通平台。最后,注重与深圳协同发展,深圳外溢的创新技术、对惠州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有重大影响。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集中精力调整产业集聚,发挥大湾区城市产业互补的优势,加强紧密协作与协同发展,以此达到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目的。
二、产业集群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 环境优势
从外部环境来看,惠州市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员,能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进程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与中心城市加强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快打造产业合作平台、融入当地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从内部环境来看,惠州市陆域土地总面积 11346.14 平方千米,而深圳市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东莞市陆地面积2460.1平方千米。国际土地开发强度警戒线一般为 30%,其中,在广东省内,深圳市超过警戒线25%、东莞市超20%、佛山市、珠海市大致超过警戒线5%,而惠州市没有超过,其未来土地利用空间仍相对较大,适合产业集群发展。
2. 地理优势
惠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紧邻大湾区的黄金主轴线——三大中心城市(深圳、广州、香港),是大湾区经济最活跃的轴带。惠州城市轨道交通投入巨大:厦深高铁正在全速运营,加强惠州与深圳、广州、香港的互联互通;深圳成立了深圳地铁投资公司,首次把深圳到大亚湾的城际轨道列入规划;深惠城际轨道也列入大湾区城际轨道规划,2022年动工;交通体系的提升,让惠州无缝连接大湾区,完成了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这极大地加速了惠州的城市发展,使惠州企业更贴近资本和人力资源市场。惠州可以成功应对三大中心城市的需求和经济扩张,并与之形成附加效益和土地互动。在大湾区往粤东北辐射时,惠州将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中南部地区的门户和节点。而核心项目促进产业集聚、高端人才带来创新技术有利于惠州产业的未来发展。
3. 战略优势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圳东进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进一步落实。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惠州抓住机遇,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稳步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其产业形成“2+4”产业模式,数字化、石化两大支柱产业加服装、鞋业、水泥、汽车零部件四大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经济发展有力地刺激和促进了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
(二)劣势(weaknesses)
1. 经济总量较弱
在珠三角9市中,惠州市的GDP、财政支出居第5位,其人均占有量居第6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7位。2019年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4177亿元,居广东省第5位,但增长率只有4.2%,增速居广东省第15位。此增长速度低于深圳、珠海,距离前一位的东莞差距越来越大,后一位的珠海差距越来越小。其中,惠州工业发展出现停滞现象,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其中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 6.3%,企业亏损面 20.7%。进出口贸易额出现下降,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 8.1%。其中,出口下降 7.3%;进口下降 9.8%。经济的弱势导致人才留不住,更多产业进不来。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提不上来,产业也难以长久发展。
2. 产业关联不足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产城相融、互促共进”,同样从底特律的转型失败案例不难得出“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决定了什么样的产业”的结论。城市、人才、产业三者紧密相连,城市的产、城、人融合发展还有赖于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从城市服务角度看,相对于深圳市、惠州市的城市服务不占优势,当城市服务跟不上,城市资源就会被服务好的城市吸走。从产业角度看,惠州市在大力发展产业集聚的同时却忽略多元发展、与城市融合。因此,从空间划分角度看,惠州在产业布局上可以提倡混合的布局和组合,而不是简单地将住宅区和工业区块状划分,可以将交通业、服务业、创新业、科技业、商业混合集聚,实现产业和城市日常的融合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 政策机遇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的发布,给惠州带来了突破性的机遇,此政策将着重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该意见中惠州被直接“点名”发展六个产业集群,涉及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等五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以及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给惠州引进龙头带动型和创新型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及打造大集群链提供了助力。
2. 时代机遇
在新能源持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惠州大亚湾石化基于完善的产业链和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逆增长,惠州两大支柱产业——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不断增加。同时,惠州拥有积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丰富的资源,罗浮山、南昆山、莲花山等是当地中药材生产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在疫情防控期间,惠州中医药龙头企业新峰药业、罗浮山国药双双入围工信部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第一批名单,这使得惠州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被全国关注,发展前景巨大。
(四)挑战(threats)
1. 区位挑战
从广东省来说,尽管惠州市这几年在规划化发展,但是其他省内城市也在渐渐崛起,无论是中山弯道超车还是珠海紧追不舍无不证明惠州自身的规划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城市整体的发展问题占比較重,发展不及时,资源就会转移到发展更好的城市。惠州建设中心一直摇摆不定,哪里都想发展,结果哪里都不发展,各区、各县资源发展严重失衡。同时教育资源与基础建设进步缓慢,医疗、商业的发展也跟不上惠州市的目标。当城市资源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2. 观念挑战
相较于深圳市,广州市这两个一线城市,惠州市整体竞争意识薄弱。在一线城市影响下,市民竞争意识强烈,忧患意识时刻存在。而惠州市市民在外界不少人看来,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少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上位者竞争、忧患意识再强烈,外来项目再庞大,整体进取心和闯劲不足,产业也无法做大做强。
三、发展对策与研究
(一)加快城市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城市基础建设至关重要。惠州市基础建设尽管近几年有进步,但还是不够完善,比起周边城市还有一定差距。近几年,惠州大力发展房地产企业,大亚湾区高楼耸立,惠阳区也高楼渐起,但是也出现不少驱赶工厂的情况,这是忽略了长期经济效益的典型例子。在不忽视工厂重要性的情况下,行业发展才能持续。对于制造业,可以从强链补链、技术创新、数智化转型、绿色发展、拓展内外市场、人才保障、优化服务等方面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惠州的一大优势,旅游业必须加大线上线下的宣传力度。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引进更多的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行规模化的综合开发,避免使用小规模、低效率、落后发展模式,从而有效集聚滨海人文资源,实现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业的提升也至关重要。提升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城市的基础建设也会往前一大步。当一个城市的整体建设提高,多元化的产业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产业集群现象才会花团锦簇。
(二)培育支柱产业,增强产业后劲
惠州的两大基础支柱产业——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是惠州经济发展的基盘和稳定器。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发布后,这两大产业优势不断提升,惠州也抓住机遇,以优质项目支撑大发展,加快将这两大支柱产业打造成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列出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四大战略将惠州列为核心城市。其中,除了电子信息、绿色石化这两个耳熟能详的产业,还有超高清视频显示和现代农业与食品这两个战略性支柱产业,此为培优培强主要目标。此外,在疫情下,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潜力无穷,将产业与本市现有资源相结合,同时依托其他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使健康产业园与医药产业园联动融合,以产业园区承载大发展。同时,被重点培育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将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整合是促进惠州市高科技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一剂猛药,也是促进广东省高端制造产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助力。
(三)加快核心融入,强化共享互通
加快融入核心圈无疑是提升自身城市竞争力的一大助力。“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和深圳都市圈重要成员的惠州,产业集群方面能得到很大的红利。众所周知,在深圳做生意的成本比较高,比如说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的加工制造环节需要更多的空间容纳,而惠州在这一产业有优势且有能力承担这方面的工作。当深圳的科技创新企业局部转移到惠州,土地、劳动力和金融成本较低可以有效帮助深圳研发企业降低成本,形成深惠良性循环,共同获利。同样,深圳在重点发展科创产业的同时也会带领惠州渐渐走向科创产业升级和转型,科创产业带来的不仅是土地价值的提升,更多的是资源增多和人口引进,从而也提升了惠州产业的竞争力。所以在加快融入核心圈的同时,如何发展取决于惠州自身,惠州应将自己广大的空间资源有效地转化成经济发展要素。
参考文献:
[1]周家立.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惠州市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8):153-154.
[2]李岩,陈雪梅.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研究——以广东惠州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01):91-95.
[3]李胜会,冯邦彦.地区差距,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理论及来自广东省的证据[J].南方经济,2008(02):3-18.
[4]惠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2020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3-25].http://www.huizhou.gov.cn/attachment/0/120/120736/ 4380074.pdf.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