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广播:引领乡村社会风尚的一种可行路径
2022-05-30李冰,柴艳萍
李冰,柴艳萍
摘要:乡村广播的从“离场”到“返乡”,是多媒体时代乡村广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重要体现。乡村广播具有广播内容的可控性、广播时间的自主性、广播形式的本土化以及广播空间的公共性等突出优势,新时期发挥好乡村广播引领乡村社会风尚的作用,就要强化对乡村广播的管理,加快乡村广播的软硬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民参与乡村广播的主体作用,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引领乡村社会风尚的各类节目。
关键词:乡村广播;社会风尚;可行路径;移风易俗;公共平台
中图分类号:G22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2)03-0032-05
鄉村广播主要是指由县、乡、村组织管理、面向村民的广播,俗称乡村“大喇叭”。它具有内容统一性、受众全体性、灌输强制性等特点,是利用公共空间进行的公共广播,具有通知、宣传、教育、培训、娱乐和广告等功能。虽然电视、互联网,特别是手机已经在公共信息传递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乡村广播。近些年,乡村公共广播从“离场”到“返乡”,就证明公共广播在乡村生产生活中还能发挥独特作用,能够成为引领乡村社会风尚的一种可行路径。
一、乡村公共广播的“离场”与“返乡”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期,公共广播在乡村的政治宣传、公共事务传达以及丰富乡村文艺生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农民的识字率普遍比较低,相对于其他公共媒体宣传手段,例如报纸、杂志以及自办黑板报等,广播具有不受农民文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享有极大受众面的天然优势。同时公共广播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农民在干农活和农闲时都可以收听广播,一边干活一边听广播逐渐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一种状态。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最高领导人到基层政府,党和国家都极为重视广播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功能,始终将广播视为团结和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媒介手段。”[1]由于国家的大力推广,从政策、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喇叭已经成为每个乡村的标配,甚至很多地方做到了广播喇叭入户。这一时期,广播已经成为联结国家与乡村的红线,党的“声音”通过广播传到千家万户,“正是通过一个个广播喇叭,将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传递到农民中;也正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传播,将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渗透到农民的心灵中”,[2]实现了国家上层意志与乡土社会的精神沟通。并且政治思想的宣传教育是重要内容,毛泽东早就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3]的思想。这种政治宣传强化了农民的国家意识,特别是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使农民思想觉悟得到极大提高,分散的农民组织化,广播真正成为了团结教育各族人民的手段。同时,农民的身边事通过广播做到了家喻户晓,在推动生产、组织动员、技术培训、防洪救灾以及事务通告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乡村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增长了农民见识,改变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广播成为了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乡村广播的“离场”发生于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集体生产被个体生产所替代,集体事务减少;村民更多的时间是在忙自己的承包地,生产、生活的个体化趋向使得乡村广播作为集体生活的重要存在形式逐渐不被人们所关注。同时,由于现代传媒的出现,特别是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广播被认为是一种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媒体,也没有人愿意再收听广播。可以说,全国电视台数量不断增长的过程,就是乡村公共广播不断萎缩的过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电视保有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拥有一台电视机也曾是农民值得炫耀的事,电视机成为青年结婚一定要配置的家庭财产,业余时间看电视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的常态,电视逐渐取代了广播。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乡镇一级广播站被撤并,已有的广播设备得不到维护,乡村广播室也相继停止播音,大喇叭成为了村里的摆设。
2020年,自乡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消失的乡村广播又开始响起,并且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公共事件,需要全体村民有共同的思想认识,达成防控共识,需要统一指挥,有一致的防控行为。村组织利用广播接地气地传达上级精神,及时通报疫情信息,过去由村干部挨家挨户传达的信息,现在通过大喇叭播报村民都知道了,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虽然,现在很多村里也通过微信、QQ群传达信息,但是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村民都会使用微信、QQ群,即使用也不一定第一时间看到,况且乡村很多老人没有智能手机,也不会使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农村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比较多,电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虽然具有很强的传播功能,但它们都是人们自己的私人财物,并且电视节目、互联网信息以及手机各种APP接受的信息是公共信息,人们有选择是否观看与观看什么内容的权力,别人不能干涉村民看不看电视,使不使用互联网,看不看手机,更重要的是对于农民喜欢看什么内容,欣赏什么节目也无权干涉。由于个体选择的自由,使这些公共传播工具并不能起到普遍、统一的宣传教育作用。特别是随着自媒体不断发达,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选择成为个人的事情,主流媒体的控制力下降了。我们在农村调研中发现,现在村民电视节目也很少看了,大部分人抱着手机看各种自媒体推送的内容,快手、抖音和头条中的直播、各种视频成为农民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因此,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由于本身不是 “公共用品”,其信息传播的公共性就很难实现。反观村里的公共广播,由于能够选择播放内容,并且能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在播放时间上也能做到灵活调整,具有亲民、近民的特点,真正起到了“公共传播”的职能。“农村广播网的建立与发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宣传鼓动工作,分散的村落被无形的电波整合为一个‘共时性的空间,是农村治理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4]以一种主动灌输的方法,在村里、在田间地头传播主旋律、正能量,把村里的大事小情及时通报给村民,把乡村的好人好事让村民知晓并学习。在对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访谈时,他们就说,相对于广播兴盛时期,我们现在能够听到县里、乡镇和村里的声音减少了,甚至村里很多事情也不能及时了解。因此,公共广播的“返乡”是乡村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党的方针政策在乡村真正落实的需要,是引领乡村思想价值观念,培育乡村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
二、乡村公共广播具有引领乡村社会风尚的优势
乡村社会风尚的形成是社会长期建设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获得村民认可,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逐渐成为村民无意识的社会行动。新时代传播媒体多样化,传播内容多元化,电视、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都已进入村民生活,这些媒体每天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甚至有一些是低级趣味的内容,极大地影响和混淆了村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良习气就会在乡村滋长。乡村广播是一种公共信息传播方式,播放者以及播放者选择的播放内容都接受公众监督,这就有效避免了不正确政治倾向的、价值观有问题的、内容低俗节目的播放;同時,乡村公共广播又可以控制播放时间、播放空间和播放形式,通过一种主动灌输的方式,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因此,乡村公共广播在引领乡村社会风尚方面有以下四方面优势。
第一,广播内容的可控性。引领乡村社会风尚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播正能量,宣传文明新风尚。多媒体时代做到传播内容的统一是很难的,价值多元成为思想引领的难点。公共广播是一种主动宣传的媒体形式,不以村民的自我意愿为转移,可以通过选择适合农民群众思想教育的内容,让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在农村传播。公共广播从内容的类别上来看,主要有国家新闻、政策宣传、农业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村情民意、天气预报等,一定要在广播节目上精心挑选,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把党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政策告诉村民,要把农民喜闻乐见的、具有移风易俗作用的文艺节目播放给农民,使农民身边的好人好事得到大力宣传。这种广播对于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改变不良习俗,形成乡村正能量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建构作用。
第二,广播时间的自主性。广播实现了国家声音在农村传播的内容明确化、时间固定化、灌输标准化,通过广播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价值认同。农村广播在广播时间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操作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播报,遇到突发事件可以第一时间通知村民,并且可以通过反复播报、定时播报让村民熟悉、记住。引领一个地方形成新的道德风尚,必须下功夫改变旧的不良习气,这就需要对良好道德风尚的普遍知晓、认同,最后转化为行动,逐步养成习惯。乡村广播时间的自主性,可以根据村民不同季节生产、生活特点,不同乡村的风俗习惯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广播宣传教育。
第三,广播形式的本土化。广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贴近群众生活,用符合农民文化水平、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广播,用接地气的语言传播信息,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用民族语言进行广播,实现乡村广播的本土化。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听到了很多乡村广播变成了乡村书记“喊话”的渠道,富有口语化的语言,具有乡村特点的表达方式,既让人感到亲切,也富有感染力。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文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已经成为村民熟悉又喜爱的文化活动,通过这种地方文艺传播新时代乡村社会风尚具有很好的效果。在张家口康保县调研时我们发现,活跃在乡村地头的二人台演出特别受当地村民的喜爱,专业的二人台演出团队创作了很多反映时代风貌的演出节目,例如,孝敬老人、婚事新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既活跃、丰富了乡村生活,也起到了新的道德风尚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广播可以让村民听到本乡、本村的事情,例如先进典型、孝老模范、见义勇为的人物故事,老百姓对身边人的事迹更感兴趣,也更能起到示范作用,而电视、网络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乡村广播真正做到“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5]
第四,广播空间的公共性。广播让乡村具有了“公共话题”,让寂静的乡村又有了生气。乡村的公共文化相对比较缺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个体化趋向的发展,联系村民的公共文化资源和媒介就更少了。村民之间没有了文化共享,也就缺乏了共同议论的话题,从而加剧了村民之间的分化。农村广播增加了一种让村民统一行动和思考的公共信息渠道,具有“个人主义”逆转为“集体主义”的作用。
我们在一些乡村调研时发现,有些乡村又可以在早上听到村里大喇叭播放的广播体操以及新闻联播节目,听到了村里的大事小情。这既是一种乡情的回忆,又是村民集体活动的一项内容。乡村广播对公共事务的播报,大事小情的传达,村里好人好事、先进典型的报道,使村民更为全面地了解村里的情况,也更关心本乡村的发展,同时也激发了村民建设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热情,推动了扶贫与扶志的结合,提升了农民的内生动力。
三、乡村公共广播引领乡村社会风尚的路径
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就要拓展乡村发展的领域,由物质扶贫扩展到精神扶贫,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通过乡村公共广播引领乡村社会风尚,就要加强对乡村广播的管理,加快乡村广播的软硬件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村民参与乡村广播的积极性,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宣传节目。
第一,强化对乡村公共广播的管理。农村广播的“国家在场”功能从其产生就没有改变,这种广播的单向性和强制性,决定了其显著的政治功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者。必须把乡村广播变为宣传党和国家声音的重要窗口,这是拓展宣传路径、占领乡村宣传阵地的重要举措。因此,乡村广播不只是一种传统媒体的“回归”,更是在乡村争夺话语权的战略选择。这就需要强化对乡村广播的管理,从管理主体上来说,要把乡村广播纳入县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既要统一管理又要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特别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乡村广播是公共宣传工作,政府要承担起主体责任,没有广告等收入,应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在人员培训、设备配备等方面给予人力物力支持。从广播内容上来说,上级机关要严格把关,特别是在意识形态、价值导向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管理层级上,要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广播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特别是在节目安排上,实现县级、乡级统一录播和乡村自己直播的运行模式,通过定时直播新闻节目、定期转播科技致富信息,按季播放健康知识,定点传达通知通告等,把握乡村广播的话语权,让乡村广播成为农民离不开的精神食粮。
第二,加快鄉村公共广播的软硬件和人才队伍建设。要适应现代广播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对乡村广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现在很多乡村还使用旧的广播设备,喊喊话、播个通知还可以,但是要实现和县级、乡级广播的互联互通,制作一些富有乡村特色的节目,还需要利用现代广播技术和设备,例如,互联网、电脑软件以及U盘储存等,建立起智能化广播系统。这需要进行乡村广播的现代化改造,与现代传媒技术紧密结合,让新技术、新设备带来新功能,以便更好地发挥乡村大喇叭的作用。
人才匮乏也是制约乡村广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乡村都存在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老人对于电脑、各种软件和存储设备大都不懂,就是能够读报识字的人也不多,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更为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对乡村干部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广播技术,每个村必须有这样的一个或几个人,这是乡村广播的基础,否则乡村最基本的播放都无法实现。另一个方面就是人才下乡,要定期让县、乡广播技术专业人员到乡村进行指导,帮助乡村创作、录制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广播节目,让记者深入乡村进行采访,发现典型、发现问题;同时积极利用社会力量,让学校、医院和企业的人才加入乡村广播,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普及农业生产技术、宣传健康卫生知识和各种科普节目,既让村民学习到各种知识,也拉近了这些部门与村民的距离。在河北省沧州市调研时发现,通过播放企业用工信息、产品供求需要,让村民有了打工的机会,拓展了产品销售渠道。
第三,充分发挥村民参与乡村广播的主体作用。村民不应该在乡村广播中失声,村民是乡村的主人,让他们在自己的节目中出镜是最具有教育效果的。参与是最好的体验,把乡村广播办成村民集体的事情,让村民既当演员,也当导演,既是主人翁,又是观察者。发挥村民在乡村广播中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村民要积极收听乡村广播,对广播形成一致的认同,把广播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广播节目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用喜闻乐见的节目吸引村民,成为村民的信息源、娱乐处、贴心人。二是要发动村民主动为广播提供素材,发现身边好人好事、先进典型;提供生产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通过广播发布自己的求助信息、商业信息。三是要定期进行“五好家庭”“最美媳妇”“最美女婿”等评选活动,从组织发动、村民投票、村民评价到先进事迹的宣传,乡村广播全程参与,让村民成为评选的主人。乡村广播播报本村群众的生活状况,更能激发起村民的兴趣,加强广播与村民的互动,起到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我们在河北省青县调研时发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村里组织老党员、青年学生义务担任广播员,为村民们讲解党的知识、党的历史和党的精神,向村民宣传党的政策,讲解科普知识,提升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效果良好。
第四,开发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的各类节目。我国地域辽阔,遍布在祖国大地的大大小小的乡村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是当地劳动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长期以来生产生活实践在文化上的表现,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村民对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认同感和依赖感。这种有深厚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欢,群众广泛参与的特殊文化表达方式,如果能够结合时代特点,以反映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为主题改编成广播节目,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反映新时代乡村新风貌、新气象、新风尚,一定会受到群众的欢迎,从而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这些地方文化形式有戏曲、曲艺、表演、演奏等,有些传统节目带有低俗内容,文艺工作者必须通过积极改造,使这些曲目焕发新的风貌,做到趣味性、通俗性、教育性的统一。我们在张家口康保县调研时发现,乡村广播在播放一种传统的地方曲艺“二人台”,内容新颖,表演活泼,深受当地百姓喜爱。长期以来,由于二人台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有低俗、不健康的内容,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当地文艺工作者对传统二人台进行大胆改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新风的节目,例如,反映精准扶贫的《泥土情》《山丹花开》,反映新风尚的《农家婚事》《父子争权》等,使“二人台”这种传统曲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2006年,“二人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保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东路二人台艺术之乡”。
总之,乡村公共广播既是一个旧事物,也是一个新事物,既有传统广播的特点,又有新时代广播的特色。在新时期要充分发挥乡村广播在教育宣传、社会风尚引领方面的优势,从上到下形成共识,共同建好乡村广播站,使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社会主义社会风尚引领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祥辉.“广播下乡”:新中国农村广播70年[J].浙江学刊,2019(6):4-13.
[2]徐勇.“宣传下乡”:中国共产党对乡土社会的动员与整合[J].中共党史研究,2021(10):15-22.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7.
[4]徐志伟.“十七年”时期农村广播网的建立及其对农村文艺生态的重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6):41-45.
[5]艾红红.“下乡”“离场”与“返乡”——新中国农村有线广播发展 “三部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5-103+172.
责任编辑:艾岚
Rural Broadcasting: A Feasible Way to Lead Rural Social Fashion
Li Bing1, Chai Yanping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Moral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From "leaving" to "returning" of rural broadcasting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its irreplaceable value in the multimedia era. Rural broadcasting has outstanding advantages, such as controllability of broadcast content, autonomy of broadcast time, localization of broadcast form and publicity of broadcast space. In the new perio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rural broadcasting in leading rural social fash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broadcasting,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hardware and talents of rural broadcast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villagers in rural broadcasting, and develop various program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ading rural social trends.
Key words:rural broadcasting; social fashion; feasible path; change prevailing habits and customs; public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