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口蹄疫病诊断与防治方法

2022-05-30韩必忠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发病因素综合防治诊断

韩必忠

摘要:猪口蹄疫病是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毒引发的突发性传染病,因这种疫病的传播速度快,死亡率极高,所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定为A类动物疫病。可见猪口蹄疫病的危害很大,要求相关部门及养殖户给予高度重视。该文对猪口蹄疫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口蹄疫病;诊断;综合防治;发病因素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03.037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in Swine

HAN Bizho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Bureau of Huade County in Ulanqab City,Ulanqab Inner Mongolia 013350,China)

Abstract:Foot-and-mouth disease of swine (FMD)is a sudden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a common virus in the process of pig breeding. Because of the rapid spread of this disease and the high mortality,the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classifies it as a class a animal disease. It can be seen that foot-and-mouth disease of pigs is very harmful,and it requires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farmers to pay high attention to it. The epidemiology,cause,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diagnosis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of swine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foot and mouth disease of swine,diagnosis,integrated control,pathogenic factor

0引言

在我國,猪口蹄疫传染病时有发生,因其危害较大,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而且,猪口蹄疫病的传染性比较强,因此,在猪养殖中,应加强诊断和防治,从种源防控开始,科学喂养,做好日常消毒、清洁和免疫接种工作,杜绝任何途径的传播,促进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

1流行病学

猪口蹄疫病的传播、流行同其他传染性疾病一样,也需要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群体,这3个条件缺一不可。处于潜伏期的病猪和发病阶段的病猪的组织器官、分泌物、排泄物中都携带病毒,而且该病毒的流行强度、毒株毒性、传播速度和范围与宿主抵抗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很大关系。病毒可随着猪的乳汁、唾液、粪便和呼吸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传染源,严重污染环境。通常情况下,猪感染口蹄疫病的方式主要有接触性传播和空气性传播2种,其中,接触性传播又可以细致划分成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的是指病毒存活于同种动物群体之间,在群体内快速传播和大规模扩散;间接接触是通过某一媒介传播造成病毒感染,包括各种无生命的媒介,也包括有生命的媒介,如鸟类、吸血蝙蝠、昆虫及其他动物。无论是有生命的媒介,还是无生命的媒介,通过与猪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都会感染口蹄疫病毒。

2发病特点

2.1口蹄疫病毒潜伏期较长

该病毒的潜伏期比一般病毒长,这给诊断和辨识带来较大的难度,而且这种病毒会通过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向外排出,严重威胁猪的健康。

2.2口蹄疫病原血清型较多

猪口蹄疫病的发病原因一部分是由其病原血清型多引起的,猪口蹄疫病毒属于单股RNA型病毒,可细致划分为A、O、C等多种类型的血清,也正是由于血清类型不同,又与多项病原形成对应关系,增大了病毒防治的难度。

2.3口蹄疫病毒适应能力强

此种传染性病毒属于无囊膜病毒的范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研究发现,口蹄疫病毒即使在50 ℃的高温环境中依然可以存活,可见灭杀难度之大。而且,对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弱的病毒类型来说,采取强化干燥的方式即可降低活跃度,然而,这种防治手段对口蹄疫病毒并不适用,无法彻底消灭病毒[1]。

3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8 d,病猪传染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上升到41 ℃,临床症状以蹄踵、蹄冠、乳房小水泡等居多,部分病猪的跗关节、腕关节会出现高热、皮下红肿等现象,伴随疾病的持续发生,水泡由透明状向黄白色色变化,肉眼可见内部的淡黄色或灰白色液体,部分水泡含有大量血丝,颜色呈现红色,并且水泡由之前的小粒逐渐扩大至绿豆大小,继续增大至蚕豆、核桃般大小,最后水泡破裂,该部位出现小溃疡、糜烂,颜色为暗红色。继发感染会引起蹄壳脱离,甚至无法站立,使患病猪卧地不起,如果没发生继发传染,水泡破损处7 d左右结痂而痊愈。

4诊断方法

猪口蹄疫病可通过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和流行特征进行初步诊断,要想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可采取病毒诊断和血清检测方式。在诊断中,首先要采集病料,通常为猪体的水疱皮,对采集部位消毒处理后,用剪刀剪下水疱皮,使用青霉素空瓶进行低温保存。为提升诊断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可每次采集3~5头病猪病料,采集完成后,立即进行检验。传统诊断方法包括琼脂免疫扩散试验、乳鼠血清保护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这种诊断检测方法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而且成本较低,得出的数据结果更为精确,可在短时间内实现更多样品的检测,所以,该检测方法应用较为普遍。

5治疗措施

5.1西药治疗

猪患有口蹄疫病后,可以在其隔离期间使用百毒抗给养殖区消毒,以免病毒在养殖场区内大面积扩散,或使用浓度为0.1%的高镒酸钾溶液清洗病猪患病部位。也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消炎药,一般用10%的阿莫西林50 g,搭配使用10%葡萄糖酸粉5 kg和激生肽100 g,将上述几种药物进行混合,连续饲喂7 d,可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可根据病猪的发病症状和患病情况,选择注射药物,通常使用抗病毒I号进行肌肉注射,1次/d,连续注射3 d,治疗效果明显。如果猪蹄部病情加重或是病状较为明显,应用欧诺康和痘毒5号药剂充分混合,按照0.5 mg/kg的药量,用药1次/d,持续4 d左右;若猪的口腔部位感染口蹄疫病,已经出现水泡症状,应使用痘毒脑心康,按照0.5 mg/kg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1次/d,连续用药4 d;若猪患有恶性口蹄疫,而且心脏功能受损,应使用整套痘毒脑心康,按照0.5 mL/kg药剂,1次/d,连续用药3 d,同时视猪患病程度而定,搭配使用安钠咖和葡萄糖盐水作为补液,加快恢复病猪的心脏功能。

饲养人员要根据病猪的不同症状进行治疗,可注射头孢噻吠钠、黄芪多糖,1次/d,连续用药3~5 d,或在饮用水、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C,增强病猪的抗病力。对口腔、蹄部症状比较明显的病猪,使用黄芪多糖、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和恩诺沙星等药物混合进行肌肉注射,1次/d,连续注射3 d,即可看到明显效果[2]。同时,也可辅以碘甘油涂抹创口,针对口腔内溃疡可使用生肌散或高镒酸钾。在病猪治疗期间要配合消毒处理,可连续使用水溶性阿莫西林7~10 d,按照300:1比例调配碘制剂,搭配使用0.2%~0.5%的过氧乙酸,对猪消毒1次/d,对猪栏进行冲刷,也可在过道上撒生石灰。

5.2中药治疗

对病猪进行中药治疗,先清洗病猪的患病部位,同时使用药物消毒,再将明矶、硼砂、黄连等药材各5 g 研磨成粉,涂抹在患病部位。也可使用甘草、木通、花粉、生地、荆芥各9 g,搭配使用连翘、大黄、桔梗各12名,加入30 g的綠豆,研成粉末,向其中添加适量的蜂蜜,约为100 g,用开水冲服,连用3 d,治疗效果明显。

6防控对策

6.1种源防控

(1)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少于外界接触,可降低外来病毒感染率。

(2)猪场引种前,要对种猪购置来源例行检查,严禁从疫区引入,对新引入的种猪要进行30 d隔离,确认检疫合格后,才能混群饲养。

(3)定期检测猪健康状况,特别是容易感染病毒的口、蹄等部位,在日常饲养中,要关注猪的运动状态,有效预防口蹄疫病。

(4)一旦发现病例,立即隔离治疗,情况严重时,应及时扑杀,以免疫病扩散,感染其他健康猪。同时,对病猪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将疫情上报至相关部门。

(5)对流入市场的生猪及猪肉产品的流动严加管控。

(6)相关部门应重视口蹄疫疾病,结合病状划分疫点、疫区,在此期间,要减少人员、车辆流动,并制定24 h值班制。

6.2均衡营养

(1)根据猪的不同日龄进行科学喂养,按时、按量饲喂并注重营养搭配,保证为其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且不能饲喂过期或霉变饲料,提升猪抗病能力。

(2)保证用水清洁、充足,促进猪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3]。

6.3消毒处理

(1)加强养殖场清洁管理,定时清扫猪舍,确保地面干燥,对日常粪便污渍可进行收集、转化、利用,对感染口蹄疫病猪的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2)做好猪舍消毒工作,制定严格且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消毒程序,约束进出人员和车辆,保证饲养人员穿戴防护服外,也要进行紫外消毒和雾化消毒。

(3)养殖场需要定期更换消毒剂,防止出现耐药性现象。要杜绝不发病就不消毒的错误意识,通常消毒剂的配置方法可按照使用说明操作,必要时可通过火碱消毒或使用含碘消毒剂。

6.4应急管理

猪口蹄疫病毒属于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一旦出现疫情,就必须实行严密的隔离、封闭、扑杀、无毒化处理,才可把病毒抑制在有限范围中,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与扩散。发现疑似传染性口蹄疫后,官方兽医部门必须及时对疾病进行合理地治疗,在确诊口蹄疫病毒感染后,把病情逐级报告给国家动物疫情监督管理中心,并层层下发封闭指令,由当地相关部门对饲养场实行严密的封闭隔离管理工作,确定疫点、疫区。在实行封闭隔离的同时,将饲养户整个批次的生猪全部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清理污染垫料、排泄物等,与病死猪一起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此控制各种污染物的外流。另外,做好对受威胁区域以内养猪场的流行病学研究,了解猪的抗体状况,尤其对抗体不合格的应该紧急免疫注射。最关键的是进行持续性的卫生消毒,坚持每日上午、下午对受威胁范围之内的动物养殖区进行全方位的消毒,交替使用消毒类药物,防止病原产生耐药性。帮助养殖户合理调整饲养条件,合理搭配饲料,增强猪的自身抵抗能力。

7免疫接种

7.1疫苗种类

试验研发的猪口蹄疫疫苗,主要有5代:第1代是宿主哺乳动物病损组织苗。来自于德国,使用人工注射患口蹄疫病牛的舌水泡皮甲醛,来制备抗血清。第2代是实验动物含毒组织苗。应用乳鼠含毒组织AEI(N-乙酰乙基亚胺)灭活或弱毒苗。第3代是体外组织培养物细胞苗。采取人工感染细胞培养物的方式,制作弱毒苗或灭活苗。第4代是分子水平新型疫苗。主要包含亚单位病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抗体苗、生物合成肽病毒疫苗等。而第5代则为核酸疫苗。是利用模仿口蹄疫病毒VP1蛋白中的抗体选择部位和T细菌免疫激活部位,并利用多台合成仪制备免疫抗体,该类病毒疫苗在当前的猪口蹄疫病疫苗注射中疗效较为理想,制造也比较方便,应用上相对更安全,比传统的灭活苗和浓制苗疗效更佳。

7.2接种流程

猪口蹄疫病的免疫接种包括常规免疫和紧急免疫2种。

(1)常规免疫。对母猪接种疫苗,一般需要接种3 次/年,要保证免疫接种效果,可进行2次加强。对其他生猪而言,每3~4个月接种1次,其中,年轻公猪通常在配种前进行1~2次接种;成年公猪每3~4个月接种1 次;对保育猪大概在8个周龄左右时进行接种;而对猪仔在2~4周龄进行1次加强免疫即可。

(2)紧急免疫。主要是指对养殖场内的猪实行紧急接种。接种后间隔30 d左右,各生长阶段的猪都要再次进行免疫接种。对仔猪而言,可在哺乳期刚发病时,通过皮下肌肉注射接种康复疫苗,规格为4~5 mL/头,或接种康复血清2~2.5 mL/头,防止仔猪感染死亡。

7.3注意事项

防治猪口蹄疫病,可进行免疫接种,但并非终身性的免疫,所以,需要持续进行接种工作,开展相关接种工作时,要严格遵循群体免疫和连续免疫的原则。倘若养殖场内存在较大的感染风险,比如,个体养殖户管理规范性不足,或养殖场周边已经出现猪感染口蹄疫病的病例,要及时与附近兽医站取得联系,制定基础免疫对策,避免受到传染。如果幼崽母源抗体流失较多,应尽早进行免疫接种,如若病毒流行比较严重,必须在仔猪2周龄时采取紧急免疫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猪口蹄疫病疫苗初次免疫4周后,才能继续接種,而且,首次接种的刺激效果会增大第2次免疫接种时的反应,在完成第3次免疫接种后,才算完成免疫接种的整个流程程序。在免疫接种过程中,要关注猪的生长情况,通常接种12~16周,进行第3次接种,最大程度上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也可延长免疫保护时间。

8结束语

随着养猪业朝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猪在养殖过程中也容易受各种疫病的影响出现大规模感染的现象,这给养猪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加强猪口蹄疫病的诊断和有效防范,根据猪患病原因和临床表现,采取科学的诊断方法,结合不同程度的患病情况,对症下药。同时切断一切传染源,做好日常消毒处理和预防管理,坚持定期检疫,接种免疫疫苗,全方位落实防控细节,提升猪口蹄疫病防控效率,将猪患病率降到最低,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米玛.猪口蹄疫的发病症状与防控措施[J].畜禽业,2021,32(10):119-120.

[2]王蕾.有关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发病症状及防控举措分析[J].魅力中国,2021(49):530-531.

[3]康爱明.猪口蹄疫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21(6):127-128.

猜你喜欢

发病因素综合防治诊断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疗法研究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与心理护理效果分析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