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上航母时代:写在中国航母入列十周年之际

2022-05-30

读报参考 2022年30期

从辽宁舰入列到今天,整整10个春秋。这10年,是海军加快推进转型建设、加快提升作战能力的10年,也是人民军队改革重塑奋斗强军的10年,更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10年。

金秋的一个清晨,海风轻拂。上海江南造船厂舾装码头,32岁的一级上士闵江涛和战友攀上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舷梯。此刻,这艘巨舰正横波静卧,傲视着大海。

站在宽大的飞行甲板上,闵江涛倚栏远眺,初生的朝阳打在他脸庞上,闪耀着青春的光芒。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由得回想起10年前,那也是一个朝霞满天的清晨——

2012年9月25日,作为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舰员,他参加了辽宁舰交接入列仪式。

生逢盛世,又遇上航母时代,闵江涛开启了与航母结缘的“开挂时刻”:2017年参加国产航母出坞下水仪式,2019年参加山东舰交接入列仪式,2022年参加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其间多次随航母编队远赴西太平洋执行重大任务……

在福建舰,像闵江涛这样在3艘航母服役,亲历3艘航母入列下水仪式的官兵还有很多。他们无疑是时代的幸运儿,见证了中国航母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蜕变全过程。

时代的高光,自然而然打在了他们身上。

满旗高挂:“中国海军正式进入航母时代”

2012年9月25日,大连造船厂码头,焕然一新的辽宁舰满旗高挂,近千名航母舰员在舷边分区列队,共同见证交接入列的历史性一刻。

“今天,中国海军正式进入航母时代!”“这一天,我们等了太久太久……”当国歌奏响的时候,参加仪式的官兵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们中,就有闵江涛的战友高枫、吴成。

高枫从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了航母部队,吴成则是从舰艇部队选调过来的。他俩都先后在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任职,都经历过3艘航母入列、下水等各种“名场面”。

高枫、吴成、闵江涛,只是第一代航母人中的普通代表。2009年冬天,航母接艦部队组建成立。来自海军五大兵种的上千名精英,从万里海疆的训练一线汇聚到北国之滨。

组建大会上,接舰部队指挥员的一席话字字千钧:“发展建设航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和人民把这么重要的战略装备交给我们,把这么神圣的历史使命赋予我们,是对我们的莫大信任!作为中国第一代航母人,必须为航母事业奉献我们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满旗高挂之时,空军首届“金头盔”飞行员孙宝嵩、“海空雄鹰团”飞行员王勇、空军某部飞行员杨勇正在北京体检,参加航母舰载机飞行员选拔考核。

接下来,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飞行事业“换一条跑道”,军旅人生和家庭也因此要“换一条跑道”。航母入列,“飞鲨”列装,需要大量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此前,戴明盟、邹建国、徐汉军等舰载战斗机试飞员已经开始向未知和极限发起挑战,探索中国舰载机的着舰航线。

有人说,男人都有一个飞翔的梦想,而对这群“天之骄子”来说,他们的梦想是飞向更远的海、飞向更深的蓝。于是,和孙宝嵩、王勇、杨勇一样,戴兴、王亮、张超、艾群、曹先建、袁伟等飞行员,从全国各地走来,为了同一个梦想,朝着同一个方向集结。此时,张宇亮是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导弹专业的大二学员,刚刚20岁出头的他绝对想不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满旗高挂之时,青岛某航母军港建设工地热火朝天,首座航母码头施工已接近尾声。为了让入列的辽宁舰尽快“安家落户”,工人们正夜以继日安装设备设施。

航母军港建设部队时任政委黄毅说,航母码头系国内首座,无从参照,工期又紧,官兵们和施工单位联手开创新型工艺,并集智攻克了超大沉箱的预制、海上运输、水下安装等4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

千里之外的南国,三亚航母军港建设工地也在紧张施工。一南一北的两座巨型军港同时开工,让世人看到了中国航母时代的大格局、大手笔。

满旗高挂之时,海军驻全国各军工厂的军代表们也忙得不可开交。航母已入列,歼-15战斗机、各型舰载直升机、航母保障配套器材等,都等着试验、试飞和测试交付。

当“船能动”实现后,“机上舰”的问题就摆在海装驻沈阳某军代表室的面前。为了赶上航母进度,军代表们全时段开展军检验收,歼-15战斗机装配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100%。

满旗高挂之时,还有许多毫不知情的人,默默无闻为航母忙碌着,有军人、有司机、有公务员、有厨师,甚至还有快递员。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巨舰砺刃:“一张白纸绘就向海图强大作”

“就算白送中国一艘航母,他们5年之内能管好就不错了。”“你们的航母就是一艘破船,没有舰载机,即便有了舰载机也飞不上航母……”10年前,中国首艘航母服役时,不少外国同行和专家曾这样揶揄。

航母官兵心里最清楚,想堵住别人的嘴,让国外同行彻底服气,我们不仅需要硬气,更需要底气。底气从何而来?

“航母究竟是什么?如何认识航母这种新型作战力量?怎样才能尽快形成体系作战能力?”一名航母编队指挥员曾无数次提问官兵,并让他们从训练和管理中摸索答案。

辽宁舰副舰长陆强强写出了这个“不等式”:航母≠飞机+舰船。它既不是单纯的航海,也不是单纯的航空,而是航空和航海的高度融合,确切说是一艘插上了翅膀的巨舰。

山东舰副舰长徐英这样理解:从概念、文化、技术来说,航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它用战机进行海上作战,舰长不仅仅要会操船,更得学好航空作战理论。

福建舰航空保障部门长马超说,经历越多,越发现自己无知。当我在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多个岗位任职后,才明白航母的复杂性。

“我们的航母走过10年,确实太不容易了。”“一些大国封锁就封锁吧,关键他还使坏,不让你好好发展航母。”陆强强、徐英、马超等回忆起第一代航母人探索、试错、创新、前进的故事时,语调不仅壮怀激烈,甚至还有一丝悲壮。

起步,从零开始。抓母舰训练,航母官兵探索出“个人-模块-单舰-编队”这条战斗力生成和训练链路。各岗位舰员独立职掌所属装备,了解掌握基本理论,这是航母战斗力最基础的细胞。然后,进入航空保障、防空反导、反潜作战等模块训练,众多模块就构成了航母单舰基础作战能力。单舰能力再往上,就是编队能力训练。

抓舰载机训练,更是在没有教员、没有教材、没有经验、没有教练机、没有训练器材的情况下,从试验、试飞中闯出了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舰载机着舰航线,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舰载战斗机海上起降技术的国家,走出了改装、生长双轨并行的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路子,真正拥有了自主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队伍。

抓综合保障训练,从母舰官兵衣食住行到编队油水弹药补给,从航空联队机务保障到属舰物资配备,从装备舰员自我维修到编队维修支援体系,每一项都是探索和创新。不少官兵说,航母的综合保障能力,是从冷藏一片菜叶、改革一个扳手、装卸一枚导弹等细节开始的。

巨舰经过10年磨砺,锋刃已然寒光闪闪。

这10年,从单机到编队,歼-15舰载战斗机实现舰基多批起降、多机轮转、高频调运,出动效率不断提升;从编队到体系,辽宁舰、山东舰由训转战,舰、潜、机深度融合,综合打击能力持续增强;从近海到远海,航母不再是“宅男”,冲破岛链、停靠香港、砺剑南海、演兵西太,航迹越走越远;从昼间到夜间,瞄准高、难、险,加快探索提升战斗力步伐。

这10年,中国航母发展速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不少驻华使馆武官惊叹:“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們是努力做到的!”这样的回答,就是中国航母人的底气!

属舰归航:“我是你的拳头也是你的眼”

2021年底,年度“海军劳模”南昌舰登上热搜。热心网友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盘点一年主战舰艇任务量,自发组织评选“劳模”,南昌舰以5次远洋任务荣登榜首。

让我们看看南昌舰一年的航迹:先是战巡日本海,而后随辽宁舰航母编队演兵西太平洋和南海,后来北上白令海峡训练,继而再赴日本海、西太平洋参加中俄海上联演和首次联合巡航,年底再度随辽宁舰编队列阵西太平洋,累积出海超200天。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次担当航母编队属舰。

属舰,是相对于航母编队的母舰来说的。母舰+属舰+航空联队,共同组成了强大的海上打击力量。

纵观世界海军强国,尽管航母编队的属舰舰型、配置方式、载机数量各有不同,但驱逐舰、大型补给舰等舰艇必不可少。

南昌舰作为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自下水以来一直是“网红”,再算上航母编队属舰光环的加持,成了人见人爱的海军明星舰。

“航母编队对属舰的标准要求非常高,它必须看得远、脑子灵、拳头硬。”南昌舰政委陈维工说,作为我国第四代驱逐舰首舰,南昌舰采取隐身化设计,装备了新型相控阵雷达、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武器,具有较强的信息感知能力,能够为航母编队尽远前出“当眼睛”、制海制空“当拳头”。

日历回翻至2013年11月底至2014年1月初,辽宁舰编队首次赴南海开展跨区机动训练,这也是我航母编队首次进行队形训练,试验探索出首个航母编队雏形。属舰的主力是沈阳舰、石家庄舰、海口舰、烟台舰、潍坊舰等,航母编队专用的大型综合补给舰此时还未列装。

成长,往往就在于时间指针周而复始的运转中。2016年底至2017年初,我航母编队首次出岛链赴西太平洋开展跨区远海训练,这次的属舰中出现了052D型导弹驱逐舰长沙舰的身影。此后,新一代大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舰入列,补齐了航母编队“最后一块短板”。

10年间,人民海军航母编队的航迹在一圈圈扩大,远航次数在一遍遍增加,官兵心态在一次次训练中更加成熟,属舰配置也越来越稳定。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055型驱逐舰加入编队,属舰持续更新换代,052D型驱逐舰慢慢成了“过气网红”,中国海军航母编队“标配版”甚至“Plus版”愈加为国际社会所熟悉。

今年5月,辽宁舰航母编队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远海实战化训练,外媒称我编队包括南昌舰、西宁舰、乌鲁木齐舰、成都舰、呼伦湖舰等7艘属舰,阵容堪称豪华,是近年来中国航母编队的“Max版”。

就在我编队南下期间,刚过宫古海峡,外军舰机就开始对我进行跟踪监视,企图抵近干扰我编队正常训练。南昌舰等立即前出,稳慎处置应对,充分发挥了属舰作用。

迎着呼呼作响的海风,今年8月,山东舰航母编队向我们踏浪驶来。在南海广袤的海空域,山东舰与航空联队密切协同,“飞鲨”听令迅速出动;延安舰等5艘属舰连续掌握目标态势,随时准备接受打击指令……编队防空抗导、反潜警戒、合同对海突击等训练课目轮番上演。

历经10年摸索、磨合、融合,无论是远海战备,还是日常训练,属舰能够有效融入航母编队指挥体系,完成指挥所赋予的使命任务。

“我属于你!”“我需要你!”母舰与属舰的相互拥有,就是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的实质。

未来已来:“电磁弹射时代就在眼前”

“一想到航母已经诞生百年之后,我们才拥有了第一艘航母,心中难免有些沉重。从那时起,我就一直盼望着咱们能有更多更先进的航母。”10年前,“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第一个驾驶“飞鲨”在辽宁舰阻拦着舰,功成名就的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清醒地看到了差距。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2012年另外一个军事热点事件:我国第一艘航母入列两个多月后,美国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结束了长达51年的服役生涯,最新型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即将完工。

一边是常规动力滑跃航母刚刚列装,一边是核动力弹射航母开始退役。面对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巨大代差,沸腾的人心很快平静了下来——中国航母才刚刚蹒跚起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工作原因,笔者曾40余次登上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13次随航母出海试验训练,采访过航母总建造师、舰载机总设计师、编队指挥员、舰长和政委、舰载机飞行员、机舱战士等各类人员,对航母属性、发展历程等有了一定了解,深知中国发展航母的艰辛与曲折。

“从辽宁舰、山东舰到福建舰,10年间3艘航母服役或下水,完美见证了中国航母的探索起步和转型升级之路。”军事专家张军社分析说,“辽宁舰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辽宁舰区队长张乃刚曾在海军机关一次报告会上深情讲述:“我的战位在甲板,从这里望向前方,14度的滑跃甲板高高翘起。在我心中,这既是‘飞鲨起飞的仰角,也是人民海军奋飞的仰角,更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仰角!”

没错,辽宁舰是中国航母第一舰,也是人民海军腾飞的第一仰角。尽管和强国海军的航母相比,辽宁舰性能不算先进,但至少解决了有无问题,摸到了那块可以引路过河的“石头”。

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什么都不难。通过续建辽宁舰,国防工业部门积蓄了技术骨干,海军部队储备了种子人才,为独立建造山东舰、福建舰打下了坚实基础。想想看,仅一根细细的阻拦索,背后竟涵盖了10余个工业门类;一项机翼折叠技术,就将多少想独立研制舰载战斗机的国家拒之门外。

2019年12月17日,山東舰入列,辽宁舰有了“兄弟”,不再孤单;今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三胎”千呼万唤终落地。该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看到“电磁弹射”“平直通长甲板”等关键词,广大网民开始了集体狂欢,不少人潸然泪下,称有了福建舰,“中国人的脊梁进一步挺直”。

一些智库指出,如果说辽宁舰标志着中国航母零的突破,山东舰标志着自主设计建造国产航母零的突破,那么,福建舰就是美国之外超级航母零的突破,“100年来,他们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也将重新斟酌”。

这10年,3艘巨舰就是中国航母技术的3次飞跃——从续建国外滑跃起飞航母,到自行建造完全国产化航母,再到建造电磁弹射的平直通长甲板大型航母。这个过程,正是新时代人民海军埋头苦干、奋斗强军的征程。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名军官的任职经历上——这10年,山东舰副舰长闾勇军当过4型舰的领导,从排水量3000多吨的登陆舰,到2万吨的船坞登陆舰,再到4万吨的两栖攻击舰,到现在6万多吨的航母。

这是幸运的巧合吗?不,这是航母时代赋予闾勇军的使命。他所职掌舰艇的吨位值呈几何级数增长,恰好是海军大转型、大发展成就在新时代荧屏上的集中放映。

电磁弹射时代已经来临,未来即是现在。

清风拂过,闵江涛把思绪拉回到现在,与战友走向福建舰的深舱,去熟悉未来的战位。1990年出生的他,10年前在辽宁舰也许还有点青涩懵懂,如今已是福建舰的军士骨干。

10年走过,中国航母正青春,海军航母人正青春。

(摘自《中国青年报》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