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院校“双师”建设背景的“双减政策”创新思考

2022-05-30杜猛

当代体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体育类双师体育教师

杜猛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中小学教育改革注入新鲜血液,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小学体育发展压力巨大。本研究提出利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相关政策,解决中小学课余体育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的建议。希望对中小学体育发展研究有所帮助,对高职院校体育类“双师型”教师的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意见还对加强课后服务提出保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扩展服务渠道等明确要求,着力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国家重拳出击,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制定“双减政策”,更是为了保障青少年课余活动时间,让孩子们有时间由余力自出房间,参加到运动当中。

但是自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中小学实施“双减政策”以来,校方、家长、学生以及校外培训机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校方在落实“双减”政策时,对教育部政策的解读存在一定差异,“双减政策”,不但要看到“减”还要看到“加”,政策明确要“深化高中招生改革”,所以“减”的目的是为了适应高中生升学考试的制度的变化,也就是本研究所说的“加”,过去“校内作业、校外培训”的培養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中考考试要求。而部分学校单纯的以为课后托管就真的是托管,将需要托管的学生集合到同一间教室,然后派一名教师看管。这样做只会将校方与家长之间的利益和矛盾扩大化,并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学生家长一方面响应政策号召帮助孩子减负,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学习会落后,进而促使学生家长在校外培训时“转战地下打游击”,将家长和学生完完全全的推给了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机构在躲避相关部门监管的同时各显神通,衍生出种种乱象,值得深思。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确定了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名单,旨在打造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自此,围绕人才培养战略展开的高职教育改革拉开帷幕。《方案》中明确指出“开展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参加实训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个月,并加快落实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计划。明确指出当下困扰全民健康提升的根本问题是处理好初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被动体育”问题,学生单纯的为了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单一动作反复练习,以满足考试的需要。

综上,本研究认为“双减”的设想就是让孩子们不严肃的玩、无拘无束的玩,主动的参与到玩耍的过程中,在玩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合理的、有效的技术动作,使自己“玩”得更加优秀。而当下的体育课,整个班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反复练习考试大纲的技术动作等,所有学生完全从事一项运动、练习同一个动作,这本身就存在不合理。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的运动。

2 体育型双师教师创新发展思路

结合双减政策、高职院校体育类“双师型”教师发展特点以及地方性文体教育管理部门管理体制特性,本研究提出“双减政策”实施的创新思路,如图1 所示,此设想以“双减”政策下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为主线,依托国家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利用体育类“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的专业特殊性,由地方体育旅游局组织统筹,充分发挥体育类课外俱乐部的作用,赋选择予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性,增加学生参加运动的主动性和高职院校体育类“双师型”教师社会实践,促使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运动习惯。这也是体育强国战略对初级教学阶段学生工作的要求。

2.1 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让孩子们不严肃的“玩”起来

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有权利参加适合其年龄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可见玩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玩”字一词,在中国悠悠历史之中代表的含义并不是很高尚--前有“玩物丧志”扰人心神,后有“吃喝玩乐”渡人奢靡。德国思想家席勒认为:“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能使人成为完整的人”。“玩”之所以令人神往是由于个体可以任由自身主观意识选择支配自己的身体和时间,所以“玩”可以充分带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爱玩的天性。当然按照一定规则的玩才可称之为“游戏”,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有规则、有目的玩。本研究认为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不严肃的“玩”才是“双减政策”核心设想。

义务教育学段,是一个人学习体育技能、发展运动能力、养成终身运动习惯的“窗口期”,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和发展全民健身的关键时期。然而,现实中升学的压力、舆论的错误引导和价值观的扭曲,造成了学校和学生家长的焦虑和内卷,不断压榨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如何扭转如今的局面?体育成了最佳的选择。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开展班级式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式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等。

当下中考制度改革、“双减政策”落地实施,部分学生家长错误的认为中考体育权重增加就应该针对中考项目内容给孩子对症下药,继续在体育成绩方面“开小灶”,结果“双减政策”成了“应试教育加强版”,对于学生本身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从“主动体育”的角度上来说是适得其反,反而造成了中小学生对体育的厌恶心理。

如何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让中小学生无拘无束的、不严肃的玩,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关键。本研究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充分的运动条件,让学生们自由选择“玩”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综上所述,俱乐部式的学校体育可以有效解决当下学校体育面临的瓶颈。在充分尊重中小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将运动项目分门别类,把体育游戏丰富其中,以“玩”的形式,将单体动作——跑、跳、投等融入到游戏当中,起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

2.2 运筹初、中、高等教育,权责整合、突破瓶颈

崔慧敏(2007)在研究体育项目熟练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是得出结论,体育锻炼项目的多样化可以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有效锻炼,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均衡的提高。这就注定了中小学在岗的体育教师数量无法满足俱乐部形式的课外教学和管理。如果按照俱乐部式的学校体育管理需求配备体育教师,那将是一个很大的人才缺口,并且短时间内很难满足需要。比起加配体育教师,在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才是最佳选择方案。

浙江师范大学邵伟德教授指出课内外体育活动需要“双管齐下”:课内坚持“目标引领内容”课改理念,课外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专项化学习。此观点为本研究指明了方向,利用地方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专项性,可以有效扩充中小学课外体育项目数量,有利于构建大中小学体育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结合高职院校每年至少1个月的全员轮训制度,中小学可以利用高职院校体育类“双师型”教师发展解决课后的俱乐部式体育发展方式的师资问题。

在实际当中,高职院校体育类教师而言企业锻炼时会选择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和地方的专业类协会。而这些企业往往是面向当地开展全民健身的培训锻炼机构,并且,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阶段明确规定不收取挂靠单位的劳务报酬的,在教学资资质和师资经费方面为本设想提供的实施基础,为本设想提供了可行性。利用高职院校企业锻炼的相关政策,补充中小學俱乐部式体育发展方式的师资力量不足。

2.3 发挥市级体育总会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联合会制度

各体育类项目协会分属地方文体旅游局,并且各地文体旅游局负责该地区的各项体育类比赛,熟知各学校之间的体育水平,了解各校的优势所在,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形成训练队梯队传统,提高地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积极推进体育社团改革发展政策举措,并由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建立和完善地方性学生体育协会制度,团结全体会员单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育方针,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和身心健康水平,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2.4 以全促精,以点带面

2.4.1 固本筑基,夯实全民健身基础

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和辅导培训班的前提下,当地教育部门优化学校课后托管服务的相关措施,开展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有效抓住托管的“富出”时间,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拓展学生运动技能,发挥学生的优势,给学生以发展和展示的新平台。相关教育部门还应根据地域优势和项目优势等,建立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清单,以成果为导向,大力推进专项体育发展,并将任务落实到校,用以培养专项体育后备人才,为国家运动员选材提供后备保障。同时,带动校、区、市以及省级运动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建设,辐射全民健身计划。

2.4.2 横向推进课堂基础运动技能培养,纵向培育俱乐部式专项体育

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中小学体育课程,根据年龄发展规律对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的发展变化提供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比如,学生在不同年级的速度、力量、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的提高,重在保障学生身体基本素质的稳步提高和全民健康水平初等教育阶段基础建设。

丰富课余活动中体育项目,建立健全俱乐部式专项体育发展计划,以学生兴趣为基点,以体育成果为导向,依托地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集中发展学校优势、成绩突出的体育项目,完善和拓展市级乃至省级运动会的发展,促进学生体育建设体系横向、纵向全面发展。

3 体育型双师教师培养路径建议

3.1 推动体育型双师教师的培养工作

李海军在高师小学体育教育专业视域下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研究中指出:高校体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既要同时具备高校体育教师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此观点立足于培养小学体育专业教师,要求高校教师具备两个教学阶段的能力和素质。目前看来,高职类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依托地区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和地域性差别,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职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进入当地培训机构,而要面对的服务对象包括中小学生,并且中小学生占比很大。这样对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亦是如此,符合李海军的观点。

所以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当地中小学的交流合作,有利于推动体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并且为“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开新局面。

3.2 充分利用课后一小时,丰富中小学体育运动项目

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的体育课而言,若干个班都是配备一个体育教师,但是体育运动项目的种类繁多,限制了学生的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权,就算是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修项目再多,也是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运动爱好。特别是要面临体育中考以及将来的高考改革,除了简单的“跑、跳、投”项目外,个别省市加入了游泳等选修项目,对于不生病的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剧增。

3.3 以赛代练,推动运动员选材

对于高职院校三年的学制而言,体育类项目的比赛实属尴尬。我们都知道体育成绩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如果想让学生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取得好的成绩实属不易,特别是一些小众的体育项目,学生在大学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甚至一些区域性发展良好的比赛项目更是闻所未闻。对于一些拥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经过刻苦的训练可以取得一定的好成绩。但是,现实中往往是学生到了大三才出成绩,而学生又要面临实习、毕业等工作。这样对于大学阶段才可以接触到的体育项目以及一些小众项目的推广实属不易,例如网球、瑜伽、定向越野等。

加强高职类院校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的联系,既可以减轻双减政策带来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又可以有效延伸高职类学生的体育训练时间。高职类老师可以针对性选材和训练,同时增加社会服务量以及双师型教师的锻炼实践。

4 总结

当下“双减政策”给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如何抓住机遇值得每一位体育人深思。体育类“双师型”教师发展中,教师企业挂职的相关政策,为“双减政策”中小学课余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充分借助教育资源,结合二者政策相信可以将理论变成现实,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GD20XJY52)。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类双师体育教师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