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良家风融入当代学校德育的探索

2022-05-30敬菊秀

新课程·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家风德育

敬菊秀

优良家风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能够对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将优良家风融入学校德育中,为德育提供了鲜活的体验,对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传承优秀文化、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良冲击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我们需要通过制定整体的规划、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合作意识等措施,促使优良家风与德育共同发力、共同联动,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优良家风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社会治理、家庭教育、个人品德的发展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多次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干部把建设良好家风作为重要任务。反映到教育教学层面,优良家风教育要积极寻求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抓住中学阶段这一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国优良家风有千百年的历史,加上时代发展中的创新与传承,将优良家风融入学校德育之中,对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传承优秀文化、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良冲击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

一、优良家风的内涵和内容

家风,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家族、家庭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并在世代传承中固定下来,以家规、家谱、家训为主要载体,对家庭后代成员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家族文化。家风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稳定性,既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制约,本身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因此我们对家风需要坚持辩证的态度,革故鼎新批判继承,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家风,探究家风文化可圈可点的内容以及它所体现的现代价值。

(一)优良家风的内涵

判断优良家风的重要依据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能够对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优良的家风经过岁月的洗礼而能够一直流传下来,并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现在,我们所讲的家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而是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目标,融合现代中国发展文明和世界发展文明的一种家庭风气。

(二)优良家风的主要内容

优良家风对个人的人格塑造、价值导向、道德品格、行为习惯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家风是一个家族中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长期形成的家族文化,因每个家庭不同的氛围,家风也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家风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优良家风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常伦理、修身涵养、交友待人、生活教人、立节报国等。我们的研究也就是立足于优良家风这些共同点而开展的。

二、优良家风融入当代学校德育的可行性

(一)优良家风的实用性为学校的德育提供了鲜活的体验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家风因为是以家庭、家族为范围的文化形成,本身就是长辈对晚辈的沟通交流方式,具有通俗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些家风家训朗朗上口,采用这种口头对话的教育形式比课堂的说教更能够达成效果,也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创新和突破。

(二)优良家风的丰富性为学校的德育提供了广阔的渠道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人类交流的频繁,多元的文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碰撞,也给我们的学校德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时代发展中,学校的德育也在不断寻求更为丰富的载体和平台,突破原有的模式和资源。优良家风和学校德育都具有育人功能,都以提高人的素养和品格、影响人的言行举止为目标,两者在功能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这就完美契合了学校德育的发展需求。

三、优良家风融入当代学校德育的实施路径

(一)整体规划,使优良家风与德育共同发力

家风教育和德育对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因此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联系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安排连贯性的主题教育,使优良家风和德育能够互补互助。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教学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面临的德育问题是不同的,在家风与德育融合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和任务作出调整和变动。比如,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德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尊师爱校,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初步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家风中关于爱国孝亲等内容进行补充和融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达到德育目的。

优良家风之所以优秀,还因为它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时效性,它注重解决当前社会上的现实问题。比如,老龄化社会来临之际,“养老”“敬老”的问题日益迫切,如何实现“老有所养”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更是一个家庭、子女所应承载的责任。但是当前不少“虐老”“啃老”現象拷问着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也在挑战着我国传统美德的底线。对于学校而言,依托德育的契机,开展孝亲敬老的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二)创新教学模式,使优良家风助力德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般采用的是闭塞、被动的单向性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家风和德育都是属于思想层面的东西,不是依靠外部的强制灌输就可以实现培养目的的。我们要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其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去,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视频、讲座、图片展览、主题班会、即兴演讲、表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而这个教育的过程,也是家风融入德育教学的过程,是德育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利用与吸收的过程。

《双主体德育论》中提道:“只有把学生品德引向实践,教育效果才能够好,同时德育实践也是克服学生言行不一现象的最好途径,不引向实践的品德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因此我们仅仅实现家风与德育的融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达成了认同,实现了内化与参与,并在实践中审视自身行为,及时改正完善,这样才是实现德育与家风的真正统一。

(三)增强合作意识,使家校德育共同联动

环境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是学校与家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二者的结合。”因此只有联合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对学生最具有影响的环境,形成共同协作、相辅相成的合力,共同承担责任,强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才能培养学生能够终身受益的品质和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成功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学校和家庭发挥各自的功能,履行各自的责任,形成合理分工、平等合作的状态,以保持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步调一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比如,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等与家风能够相联系的内容,并及时在家校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家长需要监督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监督孩子是否能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是否能够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完成任务,并及时在家校互联网平台上反馈孩子的表现,让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建立循环互动的链条模式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道德的力量,增强家校合作的合力。

家风与德育在和谐中不断融合,促进学生品格与素养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除了意识上重视之外,还需要更新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家长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开拓家校合作的方式途径等,促使优秀家风与学校德育教学的优势互补,为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和素養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顺应教育要求,符合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邓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2]张洁.习近平关于家风重要论述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3]张铖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4]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

[5]张旭刚.中华传统优良家风家教的价值意蕴、现代流变与创新转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6]刘先春,柳宝军.家训家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与有效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家风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勤劳节俭传家风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家风伴我成长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