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文写作中训练思维品质的路径

2022-05-30傅益萍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6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摘 要:在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渗透的教学改革背景下,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当前作文教学的关键,从思维多转折、思维多比较、思维多溯因、思维多辩证等方面尝试一些训练路径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论述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论述文写作;思维品质;训练路径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它的主要表现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层面,它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相辅相成。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写作教学应更注重思维与表达的推进过程。

表面上写作是语言的选择、建构行为,其背后则是要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事实现象进行判断、分析、评估,从而形成结论的过程,它在审题、构思、选材、立意、表达等方面都离不开思维上的反复分析、比较、选择、综合等。因此,写作活动背后的支撑是人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完整和深刻、独立和批判等品质决定着写作表达的成效。

论述文写作需要一种理性和逻辑的思维方式,而现状是,高中生思维方式欠缺,导致文章逻辑思维不严密、语言表达不得体、对事理的分析无深度甚至不合理等。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习得的,教师可尝试一些训练路径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论述文写作能力。

一、思维多转折

教师指导学生在发表看法时要包容异见,能以虚心尊重的态度考虑他人观点,即使在不同意对方观点时,也能看到其观点存在的价值,当然也要不懈质疑,善于捕捉观点的漏洞,反思或完善自己的立论,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理性、公正和开放、合理为核心的思维品质。

简述教学指导片段一则:

例1.灾难是无情的,人类是脆弱的,但脆弱的我们因为有爱,就一定能凝聚在一起,直面灾难。

例2.诚然,家长择名校,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可以理解。但是,过分放大“名校”光环,为了进入名校而用尽手段的做法却不可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成长空间,择校之风该休矣。

例3.发表意见是对社会的一种有力监督,而肆意发表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不反对自由发言,因为一个不允许自由发表言论的社会是悲哀的。

思维归纳:

例1:A句承认观点,B句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解决方法。

例2:A句理解家长择校,B句指出此举的错误内涵,并阐述正确内涵。

例3:A句指出发表意见的正反作用,B句承认其合理性,并分析原因。

收获启示: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思维规律,它在作文中表现为清晰的行文思路和评议。如果觉得太抽象,不妨领悟“但”字的神奇妙用,体悟“A句+但+B句”的逻辑关联。可积累一些语言标志来组织思维,以关联词的适当运用体现逻辑层次,比如,诚然……但是……因此……;不可否认……但是……;……不可厚非,然而……

思维多转折,承认异己觀点的同时,也要据理力争,善于发现他人观点的矛盾之处,在肯定他人善意初衷的同时又能看到可能产生的恶性后果,培养学生以一种更文明、尊重、理性、思辨的方式交流。

二、思维多比较

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六层次的研究,若写作活动中由现象得出一个道理,那么对这个“理”的认知只达到“领会”这个第二层次;如果指导学生运用经验对此进行印证,那认知就上升到第三层次“应用”;如果能给出相反的经验,在不同的经验之间进行比较、分辨,来重新明确这个“理”,那就逐步达到了综合和分析的高阶层次,这种高阶层的思维正是我们写作活动需要的。[1]运用比较思维指导写作,就是要摒弃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在求同辨异中让思维由表面和平庸走向深刻和独特。

(一)异中求同,直抵事实本质

通过求同思维,挖掘事物现象的共性规律和本质特征。比如,指导学生对“物质博弈”与“精神博弈”的关系进行探讨,学生A比较分析大文豪福克纳和海明威在文坛上的博弈、胡适和他的论敌徐复观在政坛上的博弈,找到两者的共同点:虽为不同领域的博弈,但都体现了他们为了理想而死守自我的敏捷与果敢。如此求同,用归纳类比思维有针对性地说理,精准有力地挖掘事实本质,论证观点:一个人为了思想上能有所建树而与他人展开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时,这种博弈相比物质上的博弈是一种高境界。

(二)同中求异,拓展思维空间

求异思维,让思维更有张力,立意和说理更深刻、独到。比如,学生B比较方舟子与崔永元的博弈、爱因斯坦和波尔的博弈,分析其同为博弈事件,然而结果不同:一个在死缠烂打中拼得你死我活,一个在巅峰对决中产生新的思想,实现互利共赢。在这一正一反的比较中,发表自己的独到看法:博弈不应以输赢为前提,博弈的结果可以是求得彼此最大化的效益。

论述文写作中,常常会遇到有争议的问题,而比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展独立思考活动,运用比较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主张,并能为主张找到强有力的证据佐证。在具体的比较中,借助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件中得到启示,产生新的意见,使文章更有深度,或借助比较,思维顺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比较,发现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2]运用这样的方式析理立论,使写作思维更严谨缜密、清晰明澈,思维层次更高,思维品质更佳。

三、思维多溯因

所谓“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思维活动要透过表层走向现象背后隐藏的种种理性内涵和深刻的真实,就必须不断质疑求索,溯因推果。以探究“共享单车为何从备受推崇到饱受诟病”为例,探究原因的思维要领主要包括:

要领一:明确对象,多维角度

尽可能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探究造成这一问题的责任主体有哪些,也就是明确讨论对象:投放企业、监管部门、舆论媒体、使用群体、市场竞争者等。

要领二:权衡比较,辨析主次

在多个讨论对象中,权衡比较,根据对象的行为、事件的性质和自己表达的需要,集中精力分辨出主要讨论对象:企业、监管部门、使用群体。

要领三:层层溯因,探明本质

关注事实现象或者观念发展的因果关系,层层溯因,深入挖掘,揭示本质,让思维走向深刻,是要不断在已有结论的基础上对结论背后的原因展开进一步追问。

探讨原因是分析论证的关键一环,它揭示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有了对原因的探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如何解决或者完善问题。当然,不同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而论述文写作旨在阐释事理,论述主张,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社会与人。因此,分析一切问题原因和实质可围绕三大思维范畴展开。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起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拓展思维角度,指明溯因方向,透析因果实质,提升作文格调。

建立起这样的思维框架,就能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把握思维方向,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思维流于表面,学会从根源上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四、思维多辩证

从价值层面看,批判性思维与多元、平等、公正、合理联系在一起;从工具层面看,批判性思维强调事实,尊重逻辑,主张审慎的推断与选择。[3]论述文写作需要这样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形成批判辩证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从阅读经典中积累哲思,树立思辨意识

如果没有阅读的积累,思维的训练就如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富含哲理的思想,树立思辨逻辑意识,鼓励学生常读常新,多诵多记,久而久之,内化为自己写作的素材和思维品质。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两种。

1.推荐书籍,引导学生勤读书,并有意识地背诵作品中富含哲理思辨的名言警句

阅读作品推荐,如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鲁迅的《野草》《且介亭杂文二集》,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等。

积累名言警句,比如,卢梭关于“自由与约束”的辩证思考“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古人对“得与失”的辩证阐述“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等。

这些经典作品、名言警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储备丰厚起来。这也为指导学生就“过程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偶然与必然、物质与精神”等辩证关系做深入探讨奠定思维基础。

2.从作品阅读中进行思维迁移,注重实战训练,对写作中的问题做具体的辩证思考

(1)训练“一分为二”的思维

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和绝对,避免走极端和“一根筋”,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就要重点训练“一分为二”思维。

以“对信息的海量、碎片化你怎么看?”为例,学生A发表观点:信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因为信息可以开阔视野,省时、便利、快捷,把握新鲜资讯,紧跟时代脚步。学生认识到学生A思维上存在的问题:没有辩证地看问题,只谈优点,不谈困难与不足,偏颇而单薄。

教师指导学生改进思维的方向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既看到成绩,也看到问题。因此,要习惯从两方面去分析事物的利与弊、得与失、内因与外因;二是注意“一分为二”并不等于把事物的两方面同等看待,应该辨明主次和内外因,并對主要一面和内因做重点论述,对另一面只稍带几笔。

(2)训练“发展”的思维

学生B站在否定的角度立论,为此,他列举了多条理由指出信息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教师要肯定他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光,但也要指出其思维的问题:利弊权衡后,因噎废食,只发现问题而不解决问题,只能陷入悲观和消极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信息碎片化”的问题:面对信息碎片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我们是否已准备好迎接信息碎片化时代,这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阅读可以破碎,精神必须完整,我们要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

(3)训练“联系”的思维

世间事物都是复杂而多变的,都处于联系之中,因而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的诸多侧面,并且不断深入它的各个层次,这样思考才能全面、丰富、深刻。比如,对“海量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了我们的思维与能力”这一观点进行分层论述。

第一层次:海量的信息迫使人们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浅而广的阅读,而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久而久之,影响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层次:碎片化的信息使我们失去筛选的依据,降低人们对内容真伪性的判断能力。

第三层次:大量散乱无序、肤浅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阅读空间,让阅读变得轻松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影响阅读理解力。

该生运用“联系”思维认识、分析事物,运用多维视角,辩证思考,权衡利弊,从信息本身的特点、对人的思维判断和阅读能力的影响等多角度层层递进,全面论述。

(二)从逻辑薄弱处界定概念,把握分寸尺度

写作中要厘清概念本身或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逻辑联系,避免概念不清、偷换概念、概念使用范围不确定导致的思维混乱,就要引导学生从逻辑薄弱处界定概念,把握分寸尺度,让论点无懈可击。

比如,运用辩证思维厘清概念“柔软”“坚硬”“和谐人生”,行文中对这些概念本身内涵及其关系进行界定,有助于提出更清晰、明确的论点。首先,对概念本身内涵和本质特征进行辩证的认识,抓逻辑薄弱处,使概念明晰化:“坚硬”是对底线的坚守,对理想的执念,然而它不意味着冷硬刻薄、锋芒毕露;“柔软”是宽容、博爱、温暖、善良,然而它不是无原则的妥协、退让,不是甘愿被欺而不加反抗。其次,挖掘概念间的关联性,进行逻辑推理,“坚硬”“柔软”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看似矛盾的事物在一定范畴下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建构起它们的逻辑关联性:坚硬之余,人心之柔软可以裹藏棱角,温存美好;柔软之余,人心之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责任,哪怕遍体鳞伤也能不改初心。

总之,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关键是教师要有厘清合理、科学的思维引领路径,在思辨实践中,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理性看待社会、冷静对待生活、科学分析现象、合理处理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2]余广绪,张广录.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7.

[3]余党绪.祛魅与祛蔽: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读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傅益萍(1986—),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