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的探究

2022-05-30张权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家庭教育师生关系

张权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政治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突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教学目标  师生关系  家庭教育  融合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思想政治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关于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会谈中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无论是“德智体美劳”还是“立德树人”,德育都排在第一位,足以说思想政治在学校教育和青年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笔者从学校课堂、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浅谈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心得。

一、 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优化

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求,基于课程方案和相关标准,强化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主体作用,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科学探索跨学科综合主题教学;完善基于学科特点、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设计上,探索逆向设计,开展单元教学,关注学情诊断,重视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差异化教学。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强化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基于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导向深度学习;关注适性学习,探索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在环境和资源上,创新学习空间,开发和应用匹配学生学习基础和发展要求的资源和工具,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

1、要不断的转变教师自身教学的观念,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新课程标要求下思想政治课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地调整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内容、注重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体系。新课标将原先的思想品德改为思想政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高中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观念。还要不断自我创新学习,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精益求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跟紧时代的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注重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朋友。对于学生应当注重多一些尊重和赏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身关爱之心,在课堂中营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推动家校联动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增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作出应有贡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家庭也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通过立法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諧的重要基点指明了方向。

三、重视信息化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融合,引导健康向善的社会价值观。

以教育现代化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坚持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实践。在探索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始终要以贯彻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导向,提升学生素养和竞争力,遵循育人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教育信息化从工具性走向价值性,从基础性走向创造性。回归教育教学本质,科学选择技术路径和环境,形成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基于认知临场感、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等相关理论,关注在线学习环境的建设、学习方式的优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等。运用技术突破数据采集和积累瓶颈,建设更科学、更系统、更精准的课程与教学评估体系。关注开放性课程资源的利用,重视学科数字化资源建设。探索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大数据的建设,重视智慧教育背景下教育管理的优化及教育治理体系的建构,让教育信息技术助力教育转型性变革。

四、总结

思想政治课要基于课程理念和课程观念,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匹配课程方案。科学建设综合化、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探索嵌入课程的课程实施质量评价,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做精、做细课程管理,建构课程实施质量校本保障体系。让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存精。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国之重任。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家庭教育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