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同:书写“县中崛起”的生动样本

2022-05-30董以良杨浏成粟庆辉

科教新报 2022年35期
关键词:张国强会同生源

董以良 杨浏成 粟庆辉

生源流失、师资不足、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质量滑坡……近年来,不少区县的普通高中面临种种制约与困境。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发挥优势,学有所成?十多年来,会同县一中“逆流而上”,保生源、稳师资、促教学,书写了一部“老师在坚守,学生挖不走”的崛起样本。

守好教学质量这张“名片”

会同县地处怀化腹地,山高路远。曾经,会同一中也有过一段优质生源被“掐尖”、学生大量流失外地的窘迫历史。

“全县中考前10名,走了7个,当时校长、老师挨个上门挽留都没留下。”学校副校长张国强对2004年的招生情况记忆犹新。

全校师生狠憋一口气,狠抓教学质量,在第二年高考打了一个“翻身仗”。之后,会同高考质量综合评估长期稳居怀化市高位,还创下了连续9年评估第一的好成绩。这让当地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教学质量是最直接的招生“名片”,近年来,当地百姓的态度转变明显,每年中考结束后很少有学生外流。“有的家长从小就把孩子送往外地,但会同小学外流现象也很少出现,进县一中上学更能让家长、学生感到‘踏实。”该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龙湘黔告诉记者。

与很多“县中”不同的是,会同一中坚持初高中合并办学、统一管理,除了课时不一样,在日常行为规范上别无二致。该校党总支副书记肖湘黔介绍,“这种模式不仅牢牢守住生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适应高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守好教育主阵地,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也不遗余力。2015年,会同县投入2.5亿元异址新建会同一中新校区,校园面积由50多亩扩增至200余亩,崭新的校园、先进的设施、宽敞的宿舍,学生安心求学迎来了全新的开始。

全力帮教师站稳讲台

记者发现,会同一中的师资力量并不具优势。“学校共有301名教师,30岁以下93人,高级教师85人,研究生学历11人,省、市级名师也不多。”张国强透露,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关键。

“刚来学校很慌张,怕管不住学生,晚上经常急得睡不着、掉眼泪。”高一语文教师粟慧敏6年前刚来学校时经常焦虑不安。为此学校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师跟她师徒结对,通过相互听课、示范教学,帮她梳理教学重难点,厘清教学思路。

“平均每周听8节课,办公室的同事还经常鼓励我,帮我建立自信心。”几年时间,粟慧敏成为了学校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还获得怀化市高中教学比武一等奖等荣誉。

“专业素养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站稳讲台是学校老师的共识。”高二政治教师杨华透露,学校每组织一次考试,老师也要同步做试卷,及时了解考题动向,熟悉做题技巧。这一过程,老师也巩固了书本知识,加强专业提升。

在学校加强人才培养,打造成长平台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充分落实待遇保障,激励老师们坚守一线、快乐付出。

“在足额落實教师年终绩效奖的同时,县财政逐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奖,教师待遇与公务员真正持平。”会同一中校长黎菊发介绍,“令老师们倍感幸福的还有花园式的教师公寓,配建的228套教师周转房,独立卫浴、电视、沙发都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拎包入住。”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9月8日晚上8时,会同一中教学楼灯火通明。教室内,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埋头自习,眼神闪烁着专注的光芒。讲台上,有教师“坐镇”,随时接受学生提问。

师资水平并非最优、高一招生录取分数线不在前列,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张国强笑言,会同一中的学生有着“特别能吃苦、特别有信心、特别有意志、特别能自律、特别有目标、特别有格局”的“六特精神”,老师们则坚持“苦教、苦学、苦干”的“三苦精神”。“山区学子改变命运最便捷的途径便是读书,教师们丝毫不敢懈怠,一心希望用自己所学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

“作为班主任,我吃住在学校,和学生同步作息,从早操到晚自习,从不缺席。”教师李小林2002年进入会同一中,有着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该校学生很少参加校外补课,“任课教师几乎天天守在学校,学习中有困难可以随时找老师。”

山区学校教学资源有限,为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地理组教师特意为学生订阅了《国家地理杂志》,将书本的知识搬到课堂外。“我们并不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是照顾大多数,不让每一个有希望的孩子掉队。”不少教师在采访中表示。

以苦为乐,是会同一中师生共同的底色。但这个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学校,并非是想象中的那样“寂静无声”。

下午6点,校园里热闹非凡,足球场上队员们一丝不苟;篮球场健儿们挥汗如雨;画室里美术社团的学生用画笔书写青春……学校25个社团竞相争妍。

黎菊发表示,该校坚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学校常态化开设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艺术节等,引导学生形成‘朴实坚毅、向上向善的品格。”

猜你喜欢

张国强会同生源
SF6放电的发射光谱特性分析与放电识别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艺术节播下的种子正发芽
历史之外遇见会同
寄情山水 超然物外
还原儿时的味道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