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研究

2022-05-30曹群张恩英刘增凡

商业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产业融合产业政策

曹群 张恩英 刘增凡

内容提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与实践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利契机,促进并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并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仿真模拟不同支持政策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保险保费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显著,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保险保费增长速度应保持在合理区间。因此,应因地制宜制定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以优化结构为主导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产业政策;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22)04-0132-08

收稿日期:2021-12-24

作者简介:曹群(1971-),女,黑龙江依兰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张恩英(1967-),本文通讯作者,女,黑龙江省宾县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分析;刘增凡(1979-),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编号:20JLD230;2021年哈尔滨商业大學教师“创新”项目支持计划。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总要求,基础在产业兴旺[1],前提是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并构建起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全要素生产率仍需提升、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以及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乡村产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相关指导意见、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等支持政策陆续颁布,较好地促进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2-3]。特别是,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利契机。根据《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报告》统计,2012-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由72亿增加至282亿,年均增长256%,占国内旅游的比重由243%提高至509%;2013-2018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1350亿元增加至13700亿元,年均增长590%,占农村零售额的比重由42%增加到248%,占全国网上零售额的比重由73%增加至152%,农村产业融合新业态表现出较好发展态势。在政策激励、产业演变和基层实践等多因素作用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起步较快,如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引领发挥多因素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当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关系的探讨,更多的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路径[4-6]、作用机制[7-9]及促进措施[10-11],分析方法以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定量测度及因素分析等为主,在深入分析作用机理、拓展研究方法等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工作。本文从政策有效性和优先选择视角,聚焦如何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促进乡村振兴,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仿真模拟不同支持政策的作用效果,得出当前促进乡村振兴应采取的产业融合政策和关键策略。

二、理论分析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主要源于且不限于由农村产业融合带来的正外部性效应、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第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生产具有正外部性。农业生产的外部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多功能性——既可以通过组织农业生产提供农产品,又可以形成农业景观;既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保护水土和自然环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为支撑,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留并发挥农业的外部性作用。充分发挥农业外部性对乡村振兴的作用,需要运用市场营销等理论和方法对农产品销售、农业景观经济价值、农业多功能的市场价值等进行挖掘和开发。

第二,农业规模经济。由于劳动和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保持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农户持续提高生产经营效益较难实现;在长期内,受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影响,同样产量的农产品生产,劳动和资本相互替代的作用是不断减小的,即增加资本投入能够替代劳动的数量是递减的(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也相同),这不利于资本的投入。对于农业而言,改善这一状况就要适当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农业生产企业等融合主体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扩大规模来实现规模经济。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组合的比例,有利于促进企业或融合主体有效地扩展农业经营规模,如农业先进机械的采用改变劳动和土地的配比,使得企业或融合主体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获益增加。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降低了企业或融合主体获取生产服务的成本费用,如融合发展加速了耕作、灌溉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使服务价格整体下降,进而节约企业或农户等主体的生产成本。除农业规模经济以外,融合发展还有助于带来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等经济效益。

第三,农业范围经济。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即存在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范围经济不是因为扩大生产规模而获益,而是因为增加生产产品的品种而获益。当一个地区集中了一个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生产服务等供应者,就会使本地区本产业具备比较竞争优势,形成范围经济。有学者将范围经济区分为内部范围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前者是指企业因生产产品品种的增加而带来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后者是指同一区域内由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和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了区域生产系统,企业在这一系统内通过分工协作、有效沟通而节约了成本。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服务向农村区域或农业经济集中的过程,有助于形成农村区域内的范围经济,为农户、企业以及其他融合主体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外部环境,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实现收益或收入增加[12]。

三、研究设计

运用“实验经济学”思想,依托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仿真模型,模拟不同政策因素变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差异。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系统反馈结构与行为,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作为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实验室”,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综合推理等方法,进行学习与政策分析,其优势是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分析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动态变化[13-14]。系统动力学模型由变量、参数和函数关系三要素构成,构建模型第一步要明确问题并确定系统边界;第二步要依据相关理论提出动态假说,据此绘制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等;第三步是建立方程,依据决策规则确定参数、行为关系和初始条件等;第四步是测试,包括量纲一致性测试、灵敏度测试及系统改进测试等;第五步是政策设计与评估。为保障系统动力学模型科学构建与有效运行,需要借助计算机语言或专业软件来实现,目前应用相对较多的是Vensim软件,它能够有效地模拟一个系统的运行并进行优化。

(一)系统界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政策驱动下,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要素逐步向农业农村聚集,对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产生积极影响,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的经济发展系统。参考国内学者[15-17]相关研究思路,本文构建开放式的农村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重点考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对系统进行界定,一方面,要考察休閑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林牧渔服务业、绿色食品产业、农业保险和农林牧渔业发展等对促进农村一二三融合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考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促进乡村振兴影响的同时,还要考察乡村振兴将通过增加投资等原因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两者形成增强型反馈。

(二)因果关系图及流图构建

通过界定农村产业融合系统,梳理系统内部因果关系,形成如下因果关系图1。

图1 系统因果关系图

图2 系统流图

进一步,运用系统动力学思想,构建开放式政策仿真模型。第一,对系统变量进行分类。一般而言,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变量由状态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和常量等类型构成,状态变量是系统从初始时刻到特定时刻物质流动或信息流入积累的结果,速率变量是系统变化的速度或决策幅度,辅助变量是状态变量与速率变量间信息传递和转化的纽带,常量是固定不变的量。结合研究问题实际和模型构建目标,尽可能简化系统模型,将农林牧渔业产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农村总人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保险保费、农村电子商务产值、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和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等9个因素作为状态变量,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等9个指标作为速率变量,其余变量相应为辅助变量和常量。第二,依据因果关系图和系统变量的类型构建系统流图(见图2)。

(三)模型的方程式设定

方程式设定是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的核心,是确保系统模型能够运行的基础;变量类型不同,方程式的设定规则也不同。通常,状态变量方程以积分形式表达,速率变量方程是某时刻状态变量、辅助变量和常量等的函数,辅助变量方程与速率变量方程类似,T方程(表函数)是以图形形式表示非线性函数,C方程是对常量的赋值。根据实际可得数据,时间跨度选择为2011-2018年,同时,为进行模拟、预测、仿真、比较,将模型时间跨度延长至2030年。依据系统动力学建模理论和方法,把农村产业融合系统模型的方程式设定如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值=INTEG(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值增加值,2160);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值增加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长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长率=03;农业保险作用因子=农业保险保费/农林牧渔业产值;农业保险保费=INTEG(农业保险保费增加量,17403);农业保险保费增加量=农业保险保费*农业保险保费增长率;农业保险保费增长率=01855;农业新业态发展因子=农村电子商务产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因子=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农林牧渔业产值;农产品品牌发展因子=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农户人均投资额=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村总人口;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量=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00143;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INTEG(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量,908907);农户投资因子=农户人均投资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子=(农业保险作用因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因子+农户投资因子+多功能农业发展因子+农业新业态发展因子+农产品品牌发展因子)/6;农村人口变动率=-00215;农村人口变动量=农村人口变动率*农村总人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NTEG(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量,739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0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子*005(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子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系数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农村总人口=INTEG(农村人口变动量,65656);农村电子商务产值=INTEG(农村电子商务增加值,1000);农村电子商务产值增长率=025;农村电子商务增加值=农村电子商务产值*农村电子商务产值增长率;农林牧渔业产值=INTEG(农林牧渔业产值增加值,461226);农林牧渔业产值增加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率;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率=0056+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子*00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子对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影响系数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INTEG(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14656);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014;多功能农业发展因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值/农林牧渔业产值;绿色食品产业产值=INTEG(绿色食品产业增加值,31345);绿色食品产业增加值=绿色食品产业增长率*绿色食品产业产值;绿色食品产业增长率=0055。其中,INTEG表示积分。

(四)模型检验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模型要尽可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把握系统演化发展一般规律,能够对相关指标进行合理预测。为此,需要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验一般包括量纲一致性检验、合理性检验、有效性检验和稳定性检验。

第一,量纲一致性检验和模型合理性检验。Vensim PLE软件自身带有这两项检验的功能,通过选择Model>Check Model,系统将对模型的结构、反馈回路等进行检测,对存在的问题将给予提示,直到系统显示“Model is OK”时,才能完成模型合理性检验(也称为模型语法检验);通过选择Model>Units Check,系统将对模型内各指标的单位进行检验,特别是对具有因果关系的指标,要确保所有量纲都能做到前后一致。

第二,模型有效性检验。通过比较历史数据和模型模拟数据,来判断模型有效性。一般认为,模拟值与实际值的偏误在±5%以内时,模型是有效的。为此,本文主要选取农林牧渔业产值作为考察指标,比较这两个指标的历史数据与模型的模拟数据,具体结果见表1。通过比较发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013年和2014年预测值的偏误超过-5%,但都在-6%以内,整体预测结果相对可信,模型也是有效的。

第三,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灵敏度测试功能,包括数值、行为和政策等方面的灵敏度,结合下一步政策仿真需要,选取农林牧渔业产值指标作为考察对象,通过调整相关指标的变动,观察其相应的变动情况,以此判断模型灵敏度,即模型的稳定性。具体结果可参见图3,根据图形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按5%和10%的幅度,单独调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户投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指标的增长率,农林牧渔业产值有不同幅度变化。由此,也可判断模型具有一定灵敏度,是稳定的。

(五)仿真及结果分析

为探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以农林牧渔业产值表示)的相对有效策略,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政策模拟,即通过调整相关指标的变动,考察农林牧渔业产值如何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子的影响下而变动。在进行模拟时,保持其他指标不变,分别按5%和10%两个幅度,单独调整某一指标,从而观察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变动趋势。模拟结果可见图3和表2。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研究结论如下: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保险保费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4个指标的增长对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有较显著影响。根据系统模拟,在同等条件下,这4个指标的增长给农林牧渔业产值带来的增长量要高于绿色食品产业、农户投资和农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2)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随着增长幅度的提升,对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效果提升更显著。在5%的增长幅度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长带来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保险保费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在10%的增长幅度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长带来的影响仍最显著,其次是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保险保费。可见,随着增长幅度的提升,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给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带来的影响增强更显著。

(3)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保险保费要发挥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带动乡村振兴,其增长速度应保持在合理区间。根据系统模拟,当增长率增加了5%-10%时,这两个指标的增长尽管也促进了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与系统模拟值相比),但是增幅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农业保险保费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业稳定发展,但是过多增长将给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经营负担,不利于产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过快,之所以导致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量下降,一方面是因为模拟系统未将农村居民消费等因素纳入其中,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结构单一等问题,服务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二)政策建议

(1)因地制宜制定支持鄉村旅游发展政策。乡村旅游助推多功能农业发展有较大潜力,协同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应依托资源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优先策略。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依靠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业文化、村落文化以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消费者,而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色,对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各有所长,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二是坚持区域联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坚持“因地制宜”,还要坚持区域联动,地方政府在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应加强同区域内临近地区的联动,共同规划开发农村旅游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特色缺失。三是支持产业链延伸。乡村旅游消费是集休闲、观光、体验、文化以及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要在加强乡村旅游环境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支撑条件,还要注重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以此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提高多重经济效益。四是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依托APP开发和推广,开展乡村旅游线上营销,实现与线下营销相结合,拓宽旅游产品销售渠道。五是健全乡村旅游发展服务支撑体系。大力培养乡村旅游服务专业人才,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技能培训,掌握先进旅游产业管理经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内容,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旅游需求。

(2)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解决我国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矛盾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快速发展,体现了当前农业发展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旺盛需求。根据我国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农业生产托管面积为1384亿亩次,提供相应服务的组织有37万个,服务对象463017万个,其中小农户419437万户,占比91%。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坚持市场化导向,通过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提升专业化水平。一是遵循因地制宜、主体多元、服务多样、规范竞争的原则,坚持以产值占比明显提升、服务结构合理优化、全产业链覆盖等为目标,形成要素集聚、机制高效、体系完整的农业农村新业态发展格局。二是鼓励多主体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我国当前具备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包括已培育了大量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仓储设备完善,有大量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专业人员等,要在此基础上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主体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经营。三是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结构,形成覆盖耕、种、防、收、烘干、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和全产业链的服务,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四是完善优惠政策,在信贷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倾向性、激励性、差异性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以及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投资,引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领新时代农业发展新潮流。

(3)以优化结构为主导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正在逐渐改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影响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对激发农村经济体潜在的消费需求、激活农业生产经营活力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2014-2018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1800亿元增加到13700亿元,年均增长661%,充分体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巨大潜力。更好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并推动乡村振兴,要以服务农业生产经营为导向,持续优化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结构。一是大力支持发展平台经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引入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入驻乡村,开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业务;支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依托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立网上商城,联合开展网络营销。二是创新网络营销方式。鼓励引导融合主体自主加强对现代新型电商微商营销手段应用,加强农产品营销。重视并运用好自媒体平台,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通过制作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开展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等营销。三是健全配送服务、质量安全监管和技能培训等支持。鼓励农户积极采用网络直销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专业配送公司合作,开展农产品直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鼓励基层多主体提供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探索推广农产品“一品一码”等技术。重点面向农户、家庭农场等主体,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技能培训。

(4)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器”“稳定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农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已基本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各地也积极探索,创新农业保险形式,形成了包括收入型、价格型、“保险+期货”“互联网+农业保险”等形式的农业保险,但是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还存在品种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产品开发力度,更好地支农惠农。一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扩大农业大灾保险和“保险+期货”,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等支持政策,探索对农民部分收入损失进行赔偿的险种,在保障物化成本的基础上向农民提供多种保障额度选择。二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技术支持并优化服务,针对理赔定损难等问题,加强技术支持,提升农业损失鉴定能力,为拓展政策性保险险种创造有利条件,要注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优化农业保险服务和销售渠道创新,鼓励为农村产业融合定制农业保险险种、提供个性化服务。三是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保险损失控制功能,合理规避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预防农业风险的纯粹风险等。

参考文献:

[1] 陈文胜.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工作通讯,2017(21):16-17.

[2] 汪恭礼.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6):118-127.

[3] 陈兆清,徐昕.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与建议——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5):1-4,19.

[4] 李国祥. 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N].上海证券报,2017-11-28(12).

[5] 臧学英,王坤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村“三产”融合[J].产业创新研究,2018(10):26-30.

[6] 姜长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戰略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19(1):10-18.

[7] 罗必良.明确发展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南方经济,2017(10):8-11.

[8] 胡石其,熊磊.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找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5):71-75,86.

[9] 刘国斌,李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4):39-46.

[10]程莉,周芳雅,王琴.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及其农户增收效应研究——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34(3):81-91.

[11]冯勇,刘志颐,吴瑞成.乡村振兴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以日本、韩国、欧盟为例[J].世界农业,2019(1):80-85,98.

[12]曾博,毛瑞男.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通成员利益实现及保障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1(4):43-54.

[13]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34-46.

[14]钟永光,贾晓菁,钱颖.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87-102.

[15]魏勇.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变动及其制度成因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2:125-134.

[16]黄丽娟,赵文德,窦子欣,等.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电商生态系统构建及仿真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8):33-42.

[17]孙继国,孙茂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0,36(2):104-112.

Research on Policies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CAO Qun,ZHANG En-ying,LIU Zeng-fan

(School of Economic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Abstract: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provide favorable opportunities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sustained income growth of rural residents, promote and guid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business forms such a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strengthen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build modern rural industrial system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 to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support polici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rural e-commer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remiums and the growth of fixed asset investment in service industries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side fisheri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growth rate of rural e-commerce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remiums should be kept within a reasonable range. Therefore, we should formulate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vigorously develop agricultural producer servic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agricultural policy insurance with the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 as the leading factor.

Key words:industrial converge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policy; system dynamics

(責任编辑:李江)

猜你喜欢

系统动力学产业融合产业政策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争议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基于随机函数Petri网的系统动力学关联分析模型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大学生网游成瘾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SD模型的文化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