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2022-05-30李东坡陈静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困境

李东坡 陈静

摘要:网络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网络技术在增强思想教育、推进平等互动、拓展学习空间和丰富途径方式等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保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网络运行原则认识不全面、网络管理不完善和网络应用不到位的挑战。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网络管理和强化载体应用等方面持续突破困境,发挥网络技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能。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22)04-0086-0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进入网络时代,且与网络的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各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极大改变。网络在加速信息传播、人际交往、知识共享、社会互动的同时,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领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1]。网络技术导致了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任何信息的产生、传播与接收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网络提供的载体平台。在网络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借助网络技术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和捍卫国家政治信仰、传播和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将网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这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其面临的发展机遇、总结其运行的现实困境、探讨其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机遇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大学生的网络普及率较高,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拓展了新的空间、增添了新的活力。网络技术的应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拥有了更多维平等的参与角度、更开放广阔的空间、更灵活丰富的手段和更高的工作效率,拓展了信息传播的领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增强教育效果

网络的即时性能够加快思想、理论、信息传递与接收的速度。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超越时空的互动空间和不断更新的社区平台都充分展现了网络在思想领域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情感变化、价值生成和信仰变迁,凸显出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宣传理论、凝聚共识的必要性和时效性。网络信息真伪难辨、参与人员鱼龙混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介入网络领域,既是必要的,又是必需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高校能够借助网络与互联网技术完整、及时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结合社会热点,落实到学校各层面、落实到大学生个体;能够借助网络及时阻断西方错误思想入侵、迅速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这一过程有利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与应对能力,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其二是大学生群体能够依托网络平台灵活选择和快速了解最新时事政策和理论知识。无论是头条、抖音等的及时推送功能,还是微信、QQ等的即时交流功能,或者是微博、豆瓣、知乎等的意见阐发功能,都能够增强青年学生的学习和辨析能力,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二)推动平等互动

网络的平等性与交互性使得大学生群体能广泛参与和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向度的线性运动,而是双向度的互动。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现代传播媒介大众化、自媒体影响扩大过程中的意见领袖崛起和网络民意膨胀,网络交往互动愈加凸显出个体化、多元化和平等化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互动氛围的营造。相对于以往以课堂教学、集体学习、理论宣讲为主的传统工作形式下营造的严肃氛围,借助网络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其二是对等关系的确立。网络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大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能真正参与到教育和学习的互动过程中,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其三是教育过程的革新。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时的交流沟通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的单向传导方式,实现了由教育者垂直灌输、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到教育者平行参与、受教育者主动融入的转变,提升了大学生平等互动的能力。其四是工作理念的轉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转变传统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粗放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引导大学生由“社会化的人”向“数字化的人”转变,鼓励其愉悦地接受,自觉、自主地学习,扩大大学生的参与空间。

(三)拓展学习空间

网络的开放性和无限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和前沿技术的学习者、经历者和创造者,其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形成深受网络社会的影响。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育人、校园主流媒体的宣传育人和学生行动的实践育人三个层面展开,而在网络时代则需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现实的实体领域拓展至虚拟的网络领域。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层面,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寻求网课、视频等网上学习的形式来弥补课程、讲座、报告等现实活动的不足,以增进交流、促进共享,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在宣传工作层面,广大学生群体应逐渐适应自身是有效信息制造者与有益信息传播者的身份,从被动的宣传工作对象变为主动的宣传工作参与者、讲述者和推动者,主动走进党的红色记忆、讲述党的创新理论,最大程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在实践育人层面,网络可以有效记录、分享和传播大学生的实践服务行动,成为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更丰富、生动的学习培养内容的分享平台与展示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四)丰富方式途径

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理论、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场域,丰富了工作开展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丰富、多元、多样的特点,以主流思想舆论为核心,促成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培养教育的有机耦合。可借助网络技术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考察工作,如通过网络平台设计、发布考察试题,分层次、分对象、分阶段地测试学生思想状况,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借助网络平台完成大学生在“四史”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等方面的匿名评审工作,广泛听取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对大学生成长的全面客观的评价,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公开性与透明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助多种网络平台,由传统思政课程、文件学习、个别谈话的單向平面维度变为理论宣传、热点探讨、学习交流、感悟分享等双向甚至多向立体维度,以更加灵活丰富的形式与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内容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强其接受度和认同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时代在重新架构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格局和文化样态的同时,其“双刃剑”效应也愈加明显。网络产生的数字鸿沟导致了交往障碍的出现,网络引发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存在理想流变的风险,网络对使用者自身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易导致技术藩篱的形成,这些都影响着人们在网络中的交往行为。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网络运行原则认识不全面

原则是事物运行普遍合理的规律性准则。网络空间的互动交往既是文化现代化的,又是传播多元化的;既是精神性需求,又是生活性需要;既是角色扮演,又是身份构建,都遵循虚拟性与开放性、自由性与平等性、无线性与交互性并存的原则。这些网络原则在具体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容易偏离思想政治工作方向,走向对立面,导致一定的原则性错位。

1.浅层次碎片化倾向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传播、参与、应用的渠道被拓宽,人们被引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可避免的是,信息数量的绝对庞大往往伴随着信息的低浅层次和碎片化倾向。其一是层次上的相对低浅。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泛娱乐化庸俗化思潮的裹挟下,网上信息内容低俗、庸俗、媚俗等问题突出。正如学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的那样,“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3]。网络这种过度强调趣味性、娱乐性和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惯性,导致高校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借助网络实施深层次、价值性的教育活动。其二是内容上的相对分散。微博的“140字”仿佛成了人们获取信息量的最大限度,一旦超过这个数值,人们就容易陷入“接受无能”。其他网络交往媒介因为追求快捷、及时的传播效果,同样存在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和分散化倾向。其三是结构上的相对零碎。以抖音、快手、哔哩哔哩为代表的短视频、微视频平台不断涌现,在这种快餐式文化和高强度推广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下,受众对信息的把握容易陷入碎片化的惰性思维和简单模式中。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极具深度与系统的理论传播过程,“浮光掠影”式的浅层碎片化信息,始终无法达到效果上的“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

2.价值取向模糊化倾向

网络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进程、推动着文化样态发展、映射着社会现实需要、引导着个体价值选择。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充分展现出两面性:既生产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生产虚假荒谬的内容;既传播现代文明,又生产负面信息;既带来相对自由,又导致失规失范。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网上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传播渠道的平民化、参与化、自由化特性得以确立,普通网民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4]。网络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些价值观念也借由网络平台发酵和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人们的价值取向面临更加模糊多元的可能,理想信念也会相应产生动摇危机。在各种思潮涌动、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的当下,“媒体接近权”的下放大大增加了信息滥觞、网络谣言产生和错误思潮弥散的可能,它们极易模糊网络舆论价值取向的方向性与边界性,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冲突、认同错位和信仰迷失。

3.个性表达的自由泛化倾向

“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5],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掌握话语权,自主接受、搜集和传播信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入网络,就必然要开放公众参与的交流共享平台,而参与门槛较低与开放的运行机制往往会导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选择和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社会、学校、家庭三大环境的复杂交错,以及其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和思维能力的有限,都使得大学生在倡导自由发声的网络平台缺乏自制力,更难免受到错误舆论的影响,遭遇不良思潮的侵染,在网络参与时表现出个人的失规失范、泄愤放纵与对权威的质疑、丑化与消解等行为,以此来“释放道德紧张,舒缓怨恨情绪”,用“一种廉价的精神胜利法”来“完成一次‘想象的报复”[6]。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网络管理不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网络必须要加强管理。此处的管理并不是指闭环式教育内容,也不是指管理工作本身,而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网络过程的管理。只有加强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网络过程的管理,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把控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信息客观中立的价值发挥中不至于缺位,才能营造真实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管理的不完善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缺乏内容筛选、人员培养、制度设置上的角色参与,这容易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陷入困境。

1.网络教育内容筛选不严格

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心理态度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传播具有即时性、弥散性与隐匿性等特征,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平台运行模式了解不够,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网络教育内容监管疏漏的情况,出现科学理论与错误思潮并存、红色文化与灰色文化同在、正确舆论与偏激言论并行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对网络文化滥觞现象有清醒认识,正确分析网络文化冲突背后大学生价值选择困境和信仰迷失的原因,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网络信息源,发布权威声音,传播党的理论,讲好中国故事,涤荡网络谣言,对于宣传错误思想、危害国家安全稳定、破坏国家进步发展的言论应予以纠正处罚。

2.网络技术人员培养机制不完善

虽然网络内容变幻万千,但人始终是教育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性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是如此。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没有养成较高的网络素质,那么势必会影响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效能发挥。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呈现出的网络信息素养不佳、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网络规范意识不强、责任担当意识不够等客观现象,究其实质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缺位。一方面是少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佳,没有将政治素养与技术素养统一,难以达成精通党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工作技能与网络应用技术有机统一的目标;另一方面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相对缺乏。在倡导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势面前,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树立正确网络认知和养成网络思维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的难点和网络思政管理的重点。

3.网络工作制度设计不完善

网络秩序的维持和优化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作为保障,应形成以网络心理契约、网络社会规范和网络社会控制为主的网络治理结构,但当前网络治理制度设计却未能跟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快速变迁。面对数量庞大、质量不一、来源广泛的信息,制度管理的不完善导致了正处在是非判断能力形成期的大学生无法看清隐藏在大量信息背后的潜在有害本质,容易接受歪曲甚至丑化、黑化马克思主义的信息和言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7]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相关制度的设计与执行,过滤不良信息,保护、发扬先进思想观念,发挥和谐有序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网络应用不到位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这样表述:“在大学里,如果每个人都不与其他人交流,都小心翼翼地封闭自己,如果交流只是变成了社会交际,如果一些实质性的关系因习俗而变得模糊不明,那么大学的智力生活就可能会衰落。”[8]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但随着环境的日益变化,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技术应用不到位的现象。技术应用不到位会导致严谨性与通俗性难以结合、趣味性与时代性难以彰显、互动性与接受性难以达成的后果,这也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新媒体应用陷入困境的因素之一。

1.网络技术掌握不到位

网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工具,其应用远远跟不上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数字媒体、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层出不穷,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技术应用层面的挑战。首先,对于理论教育信息的发布技术掌握不熟练,对一些重大文件指示及其蕴含的精神实质没有做到及时传达,对极少数国外错误思潮的入侵,以及所谓的“翻墙”行为没有及时进行阻隔与应对,这些都凸显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网络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完全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其次,对于共享信息的监控不严密使得少数政治方向错误、扭曲客观事实的网络谣言出现在网络思想政治交流平台上,污染破坏了网络环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被动,疲于“救火”“扑火”“灭火”。最后,对于反馈信息的跟踪不精心,不能够营造及时跟踪、吸收意见、听取建议、全面反馈的积极氛围,导致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在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中出现“慢半拍”“晚来一步”等现象。

2.网络形式开发不到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开发的过程是多元主体实现丰富多样、交流广泛、互动积极的网络参与的过程。当前,一些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未能较好地实现教育传授与群体互动的双轮驱动,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从学生调动积极性的方面看,网络环境下,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仍以单一的知识传授形式为主,即未能从传统的课程、讲座形式转向线上的慕课、推送等形式,未能真正实现大学生的参与,更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发挥网络互动平台的真正效能。从教育工作者角色转换的方面看,少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未能较好地实现从传统行政思维的工作现状向遵循网络规律的理念诉求转变的身份适应,在面对挑战与困难时,难以跨越思想上的障碍,产生了形式应用上的桎梏,容易陷入“回归行政本位的思维观念与应对方式”的泥沼[9]。

3.网络功能发挥不到位

网络既是载体,也是空间,更是场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需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众多功能向网络应用拓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资源基础和整体性教育功能还没有在网络空间被合理规划和分配,这影响了相关功能的应用。首先是教育功能迁移片面,借助文章推送、慕课讲授等方式并不能实现全面传递和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目标,难以实现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其次是研讨功能开辟不完全,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兴趣吸引、信仰凝聚等具有原生动力的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环节,还停留在简单的“点赞”“已转发”等浅层次状态;缺乏深度对话、信息跟踪等有效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分享交流,还停留在低级的“发感言”“谈收获”等表面化层次。再次是服务功能凸显弱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应用多处于“通知”“公告”“签到”等阶段,师生需要的学习资源与实际应用程度与频度之间存在较大落差。最后是组织功能的节略性发挥不足,网络平台不是单一化的管理平台,借助网络完善大学生成长档案整理备案、跟踪大学生思想动态、推进网络化民主评议、建立私人谈心室等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优化。

三、网络时代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10]。问题和對策相对应,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存的问题,优化和完善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握网络发展正确方向

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互联网发展、网信事业也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与和发展道路,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1]。建构和发展方向正确、旗帜鲜明、信念坚定、生态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仅能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供空间,而且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仰,践行党的行动指南与实践方针。

坚持党的领导,一要高举鲜明旗帜,保证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正确方向。“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2]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在网络教育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引领网络社会思潮;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弘扬社会主流信仰,凝聚网络社会共识。二要坚持科学管理与以人为本的统一。在常规教育、线上互动、平台共享的各领域都要始终坚守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的工作”的本质属性这一根本原则。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简单强制的灌输方式,借助多样化网络平台为学生群体提供广泛参与的机会、发表社论的渠道、彰显创造性的平台,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网络及时传递党的最新理论、精神内核和时政动态,并让学生通过匿名留言、互动评论等方式参与交流互动,以实现学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观点的互通与共享、情感的共振与共鸣。

(二)加强网络管理,掌握网络运行核心技术

网络引发了深刻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网络时代,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密切联系网络时代发展,加强网络管理;又要深刻把握网络时代规律,掌握网络核心技术。

充分利用好和发挥好网络传播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优势,才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递党的理论政策、引领师生思想风尚、建设校园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管理。通过对网络媒介技术、虚拟参与主体、网络社区结构等的研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网络、使用网络、管理网络的水平。首先,要加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管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占领思想理论教育信息传播制高点,在把握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拓展内容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发挥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能。其次,要优化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管理。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网络技术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水平,实现知识素养储备与网络技术掌握的实质统一,实现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性要求、内容生动化要求与形式多样化要求的融合统一,实现管理层重视、工作者热忱与学生喜爱的效果统一。最后,要完善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管理。制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时代平稳运行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完善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建设、责任追究、效果评估等全过程、系统化的制度建设,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要掌握网络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网络改变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和方法提供了新思路——掌握人工智能新技术,实现有效管理;掌握大数据新算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精准度,实现智能思政;使用数字化新平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打造智慧校园,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完善、更贴近学生的载体。

(三)强化载体应用,促进网络教育联动发展

网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网络时代需要创新性思维,只有解放思想、打破定性思维,整合发展、打破技术壁垒,才能创造出新方式、新招数,才能实现新超越,才能加强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激发其“1+1>2”的无限潜能。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促进各方面的深度互动,实现联动发展。

一是推行“传统+网络”,发挥传统载体和网络载体的育人合力。课堂教学等传统工作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其有效补充形式,始终离不开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兼采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化、客观性优势与党支部网络工作的互动性、高效性之长,实现两种方式、两个途径在资源、手段上的互融与提升,实现便捷性、趣味性、互动性与思想性、政治性、权威性的有机统一。

二是实行“实践+网络”,落实网络载体的育人实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化需要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多元化配合,实现线上线下、知行一致的高度统一。在网络上学习知识,在实践中体味精神,进而回到网络中交流感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场域实践性与体验性、情境性与情感性的融合,提高思想意识与政治意识,强化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与理论认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引导科学实践。

三是践行“多主体+网络”,拓展网络载体的育人空间。网络的文化业态、社会思潮、形态延伸和互动格局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从网络空间交往的个体性影响、群体性影响和社会性影响的现实出发,需要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等多主体从宏观到微观的统筹协动。既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又要保证高校层面的方向正确,还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技能和理论水平,更要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成长规律、生活環境以及能力、知识、兴趣点的共性与个性,推进差异化的长线跟踪培养,引导大学生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理论,主动交流认识,充分展示才华,不断坚定信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1).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

[4]白毅,贾茹.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困境与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06.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05.

[6]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9.

[9]陈华栋.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2):77.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79.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 (2017-10-27)[2021-12-2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l/2017/1027/clool-29613459.html.

[1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Predica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twork Era

LI Dongpo CHEN Jing

(1.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network era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platform guarante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equal interaction, expanding learning space and enriching ways, and bring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m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asy to fall into the predicament of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network operation principles, imperfect network management and inadequate network application, which makes them face new challenges and risk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nternet age, we must continue to push forward breakthroughs in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strengthening network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application of carrier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technology i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Keywords: internet er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編辑:段明琰)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困境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困境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