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持环境建设优化研究
2022-05-30李娟
李娟
只有不断健全并优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各项外部保障条件,才能切实促进地理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有效利用,最终才能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教学活力,以确保地理课程顺利开展。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对其做了深入研究。
一、提升地理课程改革相关培训的效度
教师尤其是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居于人力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因此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始终把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队伍建设放在首位。而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努力抓好多级多元师资培训,尤其对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直接指导,是最快捷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培训的目的
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深刻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与效果。然而由于我国课程资源研究本身起步较晚,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统一的課程管理体制,使目前广大地理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十分不足[1]。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校内外的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一方面,深入理解并接受新的课程资源理念,逐步形成对课程资源的正确认识,唤醒并提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另一方面,促进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各项相关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培训的建议
1.顶层与基层培训相结合
在强调提升教师相关意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使学校物质课程资源成了摆设、参观品,甚至是废品,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被局限在学校大门之内,甚至是教室之内的原因,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管理者思想观念保守,认为封闭在校、在班管理,可以避免许多麻烦,节约开支,有利于维护教学纪律等。因此,提升上级相关领导尤其是学校领导观念,赋予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自由,包括权力、财力、时间和空间尤为重要。
2.培训与自我提升相结合
教师除应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外,更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及工作中主动努力,加强自我提升。具体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强化理念
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在加深对课程资源本质、目的、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现代的课程观与教学观。此外,课程标准是教材选材、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地理课程标准,以充分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教师的信念与行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2)注重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学习地理专业知识并不断拓展学习领域,充实并更新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科学与人文知识。并不断修炼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各项技能,如提高课堂生成资源捕捉能力、提升课程资源甄别筛选能力、提高课程资源整合优化能力、提升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多元教学方式实施能力、提升地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等,使自己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
(3)加强反思
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不断深入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认真进行自我总结,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自己经过反思而得出的经验,以及在开课、观课、评课等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剖析、修正、补充、完善和提升等手段,加工优化并最终形成的典型案例也是宝贵的资源,有助于促使课程资源不断增长。
需要强调的是,相关的各级各类师资培训与交流活动,还应注重一线地理教师的实际状况,而且培训还要更多地结合具体实例,以保证教师的理解、吸收与掌握。
二、搭建校内校外多方交流合作的平台
地理课程资源的整体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了需要学校和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外,更需要社会各界各个方面的坚定支持与通力合作。因此,需要努力加强学校及教师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大胆“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寻求并建立多方紧密联系与合作关系。
(一)实现的模式
1.校内互补模式
教师群体是一个储量丰富并充满个性的课程资源库,只有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集体优势,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总体效益。因此,通过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加强合作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校际共享模式
(1)物质资源共享。学校要善于发掘和运用社会的地理课程资源,同时要加强和其他兄弟学校之间的开放互动。(2)人力资源共享。促进校际人力资源的流通交流,可鼓励优秀的教师定期、定点、定向,交流轮岗支援薄弱学校的地理教育工作。(3)经验资源共享。为了开阔学校或教师视野,发挥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成功学校或教师的辐射、带动功能,也可以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3.专家指导模式
任何一场课程改革都会出现两个“落差”,即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之间的落差,以及成型教材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2]。因此,必须加强理论设计者与实践操作者的对话与沟通。一方面,课程设计者应该经常性、广泛性地深入实践,参与到学校甚至班级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与学生、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了解各方面的现实问题,听取各方面的真切意见。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向设计者反馈信息、提出意见,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的工作当中。
4.社会配合模式
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周边的企业、部门等资源的开发,必须借助相关单位、人员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合作。因此,需要加强学校与校外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这就需要社会的热心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
(二)实现的策略
首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想获得广泛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教师进行多方沟通、交流及合作。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多方交流合作的能力。
其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协调的管理职能,积极承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平台搭建的责任。(1)履行统筹协调的管理职责,促进并加强校外各级各类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开放程度与服务水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实现校外课程资源的广泛实际开发利用创造条件。(2)做好各類企业、机构、相关人士等的动员与协调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创造理解、支持的外在有利环境。(3)为教师创造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启发教师的思维,激发教师的热情。
三、加强基于网络课程的资源数据库建设
(一)建设的意义
各教师、各学校应该利用计算机对资源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自己的基于网络课程资源信息的管理数据库,并最终在区域范围内构建起更大的课程资源管理与共享数据库,逐渐建立起地方、学校、教师三级课程资源的管理信息库。一方面,形成了稳定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为校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广泛交流与快捷共享,拓宽了实现渠道;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动态更新,为课程资源的不断动态优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建设的理念
1.内容发展化
网络课程资源库内容需要不断补充及时更新。一方面,地理课程资源受多种动态因素制约,本来就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自身的动态性决定其需要及时更新。另一方面,网站长期稳定的更新与维护,是其谋求持久生命力和不断发展的保障,这也决定其需要不断更新。
2.管理规范化
对已建成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必须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维护与管理。例如,可以分门别类地整理、储存,并提供多样的信息检索方式、连接方式与导航方式,以便及时、快速、灵活地获取、共享资源,以服务于教学。
3.资源共建化
完成网络课程资源库的高效、高质量构建,需要来自各方的多元建设力量的共同努力。一是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以保证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能够顺利开展以及持久进行。二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地理教师,既是地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应成为内容更新与丰富的建设主力。此外,各级各类教育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积极开拓网络工作空间,促进网络课程资源质量的专业提升。
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其他保障措施
除了上述保障措施外,还应落实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大必要投入,确保顺利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物质和资金的投入必须有全局和整体意识,要克服偏向重点中学的一边倒倾向,需要加大对办学条件较薄弱的学校的扶持力度。第二,建立保障制度,明确各方责任。第三,转变教育观念,适当下放权力。新时代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赋予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乃至学生更广、更大的发言权和自主权。第四,改革评价机制,引导助力落实。逐步建立导向性评价机制,用以规范行为和提升效能。
参考文献:
[1]罗竞.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桃源县农村课程资源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