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推理,提升学生化学素养
2022-05-30陈燕
陈燕
化学教学的重点在于研究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研究常见的化学规律,习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的化学规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作为重要目标。在课堂上,化学教师要积极领导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积累化学经验,掌握解题方法,最终提升学生整体化学素养。
一、整体把握,培养微观和宏观意识
在以往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偏向于从整体认识事物。但是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我们也要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和习题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解释事物,做到整体把握,如此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化学事物,学习化学性质,掌握相关的化学结论。如高中化学“物质分类”的学习,如果想要了解化学的规律,我们就得分类千千万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而分类标准却是原先就已经设定好的。有时我们会从宏观上来对物质进行分类,有时我们也会从微观上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突出重点,培养变化观念
化学学科的重要活动就是研究化学变化。在化学反应发生时,化学物质的内部结构会发生新的變化,化学教学的重点在于研究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常见的化学规律,习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的化学规律。学生要找到自己薄弱的地方,弥补短处,发扬长处,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
例如,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我们将一个苹果去皮放置在空气中,过段时间它的表面就会发黄,这就是氧化还原反应造成的。 氧化还原反应的重点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正如化学概念的表示,在化学反应中,有着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更进一步划分,如果反应中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升高了,这就是氧化反应。如果反应物中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化合价降低了,这就是还原反应。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探究了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研究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物质,钠的化合价升高了,氯的化合价降低了。实质上,钠失去了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变成了钠离子,氯的最外层接收到了一个电子,成为稳定状态,成为氯离子。该反应变化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本次教学的核心,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几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判断该方程式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并说出这个反应的变化实质。比如,在氧化钙和水的反应中,钙、氢和氧都没有得失电子,它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锌和硫酸铜的反应中,锌失去两个电子,而氢得到两个电子,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今后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教师也应当突出速率变化的重点,让学生掌握速率变化的规律。有些化学规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老师可以适当地侧重习题设置,通过具体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三、基于事实,培养推理能力
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已知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可以推知化学反应过程,写出化学方程式。已知最终生成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推知反应物质。实际上,推理有方法可循。掌握正确的推理方法和推理技巧,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推理活动。但为了保证推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我们要基于事实推理。
如一道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推断有关的化学题。A、B、C、D、E、F六种粒子都是短周期元素。其中,C、D两种粒子是分子,其余4种均是离子。而A、E两种粒子是非金属元素组成的阳离子,六种粒子均含有10个电子。6 种粒子之间的关系如下:(1)在加热的条件下,A、B两种离子可以生成 C、D 两种分子。(2)通常状况下,C 的聚集状态为气态,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3)1 mol 的 B 离子和 1 mol的 E 离子发生作用,可以生成2 mol的D离子。(4)向F离子的溶液中加入C溶液可生成白色沉淀W,若溶液过量,沉淀也不消失。若向F离子的溶液中加入大量 B 离子或大量 E离子的溶液,沉淀W都会溶解。求:(1)微粒A、B的电子式是多少?粒子D、E的名称是?F对应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2)写出离子方程式。F+ 过量C的溶液?W+含大量 B溶液的离子?对于推理题,我们首先要读懂题目,筛选出题目最主要的信息,如有几个化学元素,已知的性质和定理,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总之,学生的微观意识、变化观念、推理能力、探究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和提高。在课堂教学和习题设计中,既要重视重点知识的讲解,也要注重教学与化学素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