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022-05-30司发英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其数学素养。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未能认识到问题情境的价值。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利用问题,让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使其在学习欲望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分析数学问题,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升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169-03

问题情境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把握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提出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问题,鼓励其积极思考、探索,能有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开放式、趣味性问题情境,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1   问题情境相关概念

1.1  情境的概念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对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教师根据某一教学内容创设的一种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情感氛围,也被称为“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保障。

1.2  问题情境的概念

问题情境是一种教学情境,具体是指在学生面对学习问题时,由教师创设的一种境况或情感氛围。也就是说,问题情境是能激发学生思考动机、提升其思维活跃度的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是围绕核心问题所创设的,可以在学生既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点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各种问题情境,可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在猜想、探索、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解决相对抽象的数学问题,提高教学实效。

2   问题情境的类型

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质疑,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可知,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能够产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热情。因此,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兴趣,唤醒其求知欲[2]。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能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以下三种类型。

2.1  问题的障碍情境

问题的障碍情境能够以设疑的方式,“阻碍”学生正常思考,使之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以化解认知冲突的方式建构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逐步引导其在情境中化解认知冲突,建构知识,学习技能。

2.2  问题的发现情境

问题的发现情境能够让学生逐步发现问题的特征或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构建新概念。在问题的发现情境之中,学生能够体会学科知识的价值,懂得通过探索来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继而积累学习经验[3]。

2.3  问题的解决情境

问题的解决情境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以传授学习方法为关键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索问题答案,经历解题过程,从而实现实践素养的提升。学生在问题的解决情境中,可以在富有启发性的素材的指引下明确学习方向,在解决問题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实践水平。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3.1  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开放式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小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有助于培养其自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应当利用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避免围绕具体的知识点或特定问题来创设情境,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教师可以利用开放式问题进行铺垫,循序渐进地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降低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定的基础习题训练,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围绕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设计开放式问题,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开放式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独立完成数学探究任务,强化自学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围绕混合计算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如何正确计算同时存在加、减、乘、除法的算式?”指导学生围绕开放式问题进行思考,尝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再按照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让学生在解决开放式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两种计算方式的结果不相同。然后,教师进行知识梳理和归类,讲解四则运算法则,让学生明白加、减、乘、除的意义和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会区分积、因数、商、除数、被除数。最后,教师要围绕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带括号的四则运算习题,利用基础习题训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掌握所学知识,体验数学知识学习的迁移特点,提升其运算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3.2  创设悬疑性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联想思考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教师讲解,创设悬疑性问题情境,以设计悬念、探讨疑点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思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部动机,通过化解认知冲突来建构知识、学习技能[5]。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当引入具有悬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广泛应用学生熟悉的问题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驱动学生进行猜想和思考,发挥问题情境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能够以化解认知冲突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用比较的方式提出有关重量和长度的问题,让学生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活动中复习旧知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教师可以提出悬疑性问题:“9和0.9相同吗?”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随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既有经验引申出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使学生能够明白9比0.9大,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化解认知冲突,学会运用小数来表述信息。最后,教师可以列举不同的小数,并提出问题:“在小数末尾添加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使之能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在猜想与思考中懂得在小数末尾添加或者去掉0并不能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从而化解认知冲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和分析,以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新奇有趣的事物进行思考,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联想、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奇妙,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解决问题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6]。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提出有关四则运算、小数意义与性质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并回忆实际生活中的购物经历,提出趣味性问题:“在找零钱时,如何做到准确无误?”并指导学生观察小数加法和减法算式,讲解新知识,使学生明白找零问题与将要学习的小数加减法知识存在关联。然后,教师列出竖式,让学生将整数部分视为“元”,将小数点后一位部分视为“角”,小数点后两位部分视为“分”,联系学生所学的旧知识,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之中根据教师的指导理解小数竖式计算与整数竖式计算的区别,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最后,教师要提出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购物找零问题,利用生动有趣的问题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使之能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学会结合具体的问题来进行分析,提高计算能力和领悟能力。

3.4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调动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既能够帮助小学生搭建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由此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7]。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呈现三角形结构的建筑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使之能够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外观、特点。然后,教师可以提出生活化问题:“三角形结构有何优势?”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和教师展示的图片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对三角形的理解。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引申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知识,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所以在建筑物中经常会发现三角形结构。最后,教师可列举金字塔、自行车等学生熟知的事物,指导学生将三角形进行分类,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特殊三角形?”利用生活化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认识等边、等腰、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并结合生活物品的外观特点进行理解,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几何思维能力发展。

3.5  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其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深化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通过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实践中运用数学、领悟数学,不断提升综合能力[8]。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围绕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利用问题情境的优势,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开展身高统计的实践活动,提出实践性问题:“如何高效统计信息、直观呈现数据?”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统计全班学生的身高,接着小组合作绘制能够体现身高数据的统计图,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然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让学生按照统计、计算、绘图的顺序进行实践操作,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最后,教师要介绍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根据不同的信息与数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利用直观的图示和鲜艳的颜色来表示身高数据,培养其良好的数据分析观念,促进其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步

提升。

总之,创设能够引发小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概念、掌握技能。小学生在初次接触数学知识时会产生畏难心理,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消除其畏难情绪。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现阶段小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创设开放式、悬疑性、趣味性、生活化、实践性问题情境,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欲望,增强数学教学效果,降低知识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德文.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才智,2020(21).

[2]黄国泰.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

2020(9).

[3]王小林.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财富时代,2020(6).

[4]李天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和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

[5]杨继斌.创设小学数学学习情境,拓展数学学习空间[J].教育观察,2020(23).

[6]林秀琴.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的设计[J].教育观察,2020(23).

[7]林建欣.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20(22).

[8]汤婧.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

【作者簡介】

司发英(1981~),女,汉族,甘肃永靖人,本科,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