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美术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2-05-30张静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鉴赏初中美术心理健康教育

张静

[摘   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美术创作的技巧,而且要让他们在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创作、实践,让学生在鉴赏活动中塑造美好心灵,在美术活动中抒发内心情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心理问题。这些活动都侧重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初中美术;心理健康教育;鉴赏;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2-0019-0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美术创作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而且要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一、通过鉴赏,塑造美好心灵

(一)鉴赏绘画名作,陶冶情操

为了让学生能在鉴赏绘画名作的过程中获得感悟,陶冶情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赏析感受,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山水画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述自己对画作的赏析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展子虔的《游春图》,引导学生说出对该画作的赏析感受。教师发现有些学生比较自卑,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当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不一致时,也总是认为自己是错的。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要专门引导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有位平时比较自卑的学生说,《游春图》用青绿色展现了盎然的春景,还展现了秀美的山河。教师肯定了该生的想法,并鼓励他继续探究:“你还可以结合作者的生活境况进行分析,看看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其生活境况有什么关系。”这一建议激发了该生的探究兴趣。在自主探究后,他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从《游春图》中不仅能看到景物之美,了解作者的创作技巧,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其他学生听了他的这番解读,都对他刮目相看,而该生也自此更加自信了。

教师要多推荐绘画名作给学生鉴赏,让他们了解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进行合理引导,促使他们变得自信、勇敢,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赏析人物画像,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爱国人士的画像,此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爱国人士的生平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有些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些调侃鲁迅先生的段子,便生发了负面情绪,认为如果没有鲁迅先生的话,就不用學习他所写的难懂的文章了。针对学生的这种消极、负面情绪,教师先在美术课上给学生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让学生说说对画像的整体感受;接着给学生提供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感受鲁迅先生那愁容的背后隐藏着的爱国情怀;最后引导学生调整负面情绪:“如果因为文章难学,就拒绝了解一位爱国人士,大家认为这样做对吗?”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厌烦、厌恶等负面情绪的危害性,并表示会尝试了解历史人物,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怀。

网络上常常会有一些消极、负面的观点,学生接触后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赏析人物画像的机会,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身上的爱国精神,促使学生消除负面情绪,激发爱国热情。

二、通过创作,抒发内心情感

(一)调节情绪,排解烦恼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美术作品中的细节,因为学生很有可能会将自己的情感和真实想法投射到作品中。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可能存在哪些负面情绪或心理问题。发现问题后,教师要尝试和学生谈心,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排解烦恼。

例如,“张贴的画”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招贴画的意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招贴画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创作方法,能够尝试运用文字、图形、色彩等为学校、班级或者某个活动设计招贴画,进而形成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并尝试从中挖掘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某学生为班级“学习进步奖”所设计的招贴画整体比较灰暗,和其他学生喜欢用金色、红色不一样,而且画中出现的人物形体普遍较小,并处于角落。于是教师和该生展开了互动交流,并结合该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生成绩比较差,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得到“学习进步奖”,所以设计的作品整体比较灰暗。教师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对该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其不要过于在意成绩,只要努力就行。一段时间后,该生的情绪得到了调节,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二)融入丰富情感,点燃热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大胆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展现丰富多彩的内心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

例如,“一目了然”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赏析公共标志、图表来认识各种图形符号,并抓住这些图形符号的特征进行创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公交车上爱心专座的招贴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心。这样的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能让学生在设计作品的时候自然地将情感融入作品中。如有学生将招贴画的外部轮廓设计为心形,并涂上粉色,以更好地唤起人们的爱心。接着又在招贴画的内部画上孕妇、老人、小孩等,并涂上绿色,突显了人文关怀。该设计将图案和颜色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定的人文性,同时传递了爱与关怀。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出爱心,如为老人、孕妇等让座,参与到献爱心活动中。

除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说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经历等,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展开自评和互评,让他们进一步抒发情感。

(三)尊重个性化创作,树立自信

在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美术创作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渴望获得成功的心理,多进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尤其是在学生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时,教师要尝试了解他们的想法,并适当给予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

例如,“蓝白之美”一课要求学生了解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和特殊的制作工艺,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到蓝印花布的设计和制作中。因为蓝印花布的制作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借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如有的学生美术创作能力不强,对自己的创作缺乏信心。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蓝印花布的相关作品,并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衣服鞋帽等物品上是否有蓝印花布,然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蓝印花布是多变的,在生活中也是百搭的,你可以将自己画的图形融入设计中,不必在意自己画得好不好,因为在印染之后或许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树立了自信,主动参与活动。课堂的最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蓝印花布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同学。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而且树立了自信。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美术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减少命令式的话语,不要对学生的个性化创作提出过多的批评意见,而要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和其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其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使他们更积极地展开个性化创作。

三、通过实践,解决心理问题

(一)参与创作实践,学会合作

美术课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团结合作、相互帮助,能逐步提升合作能力。

例如,“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展现了各种绘画技巧和各种不同角度的建筑示意图。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教师让他们展开实践活动,尝试结伴外出寻找感兴趣的绘画内容,然后进行写生创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走入大自然,寻找素材,并进行创作。有的学生比较骄傲,不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常常和他人意见不合。针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使其思考自己能从他人的身上得到什么教益,以及如何能提升合作效率。当这些学生认识到相互合作有助于自己的创作时,其心理就会发生变化,能够主动观察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待人。

(二)参与亲子活动,填补代沟

因为孩子和家长存在一定的年龄差距,所以他们之间难免会有代沟,有些孩子会因为家长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而产生抵触、怨恨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不利于家长和孩子亲密关系的建立。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美术实践类亲子活动,尝试在活动中调节孩子的情绪,填补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代沟。

例如,在“藍白之美”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开展了亲子印染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爱,消除了对家长的不满。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和家长一起参与活动的经过。“在完成比较累、比较脏的工作时,你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主动承担了起来呢?完成印染后,你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在旁边帮你们收拾东西了呢?”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发现原来家长一直在默默守护自己,由此他们的内心受到了触动,认识到要消除对家长的不满情绪,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家庭生活中。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和家长同心协力完成一项任务,更好地认识了彼此。学生认识到自己和家长血脉相通,只有相亲相爱,才能拥有更美好的家庭生活。

(三)参与社区活动,懂得分享

教师发现一些学生比较自私,不肯和他人分享交流,这种自私的心理有可能会影响这些学生未来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些学生的性格,教师组织他们参与到各种社区活动中,让他们试着用自己的美术作品美化社区,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和他人分享。

例如,教学“一目了然”一课时,教师联系了社区,让学生参与到美化社区的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不少居民不懂得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意识淡薄,希望学生能设计相关的宣传画和标志图,给居民科普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学生得到了启发,在设计标志图时,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垃圾画在标志上,让居民可以轻松地学会垃圾分类。此外,学生还参与到社区黑板报的设计中,通过黑板报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在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赞赏,他们的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同时认识到自己也能为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作贡献,并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美好的生活。

在和小区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认识到通过劳动改造社区环境,能让自己和邻居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这样学生的心胸渐渐地变得宽广,也能主动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美”和“善”“真”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道德修养和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样能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逐步成长,为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胥皓溪.初中美术愉快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7(20):183-184.

[2]  黄淑清.初中美术愉快教学的探讨与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6):204-205.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鉴赏初中美术心理健康教育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