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分析

2022-05-30徐婉君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中美术核心素养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从“双基”“三维目标”转变为当前的核心素养,发展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热点。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大美术”观念,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情操的培养,聚焦人文积淀,厚植人文底蕴,确立艺术文化的多元探索和审美体系。

【关键词】高中美术;核心素养;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24-0069-03

核心素养是个体接受相应课程知识需要具备的必要素养,是应达成的最低育人目标和共同要求。高中阶段是学生初步建立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从作品表象入手,深刻感悟、体验、联想与分析,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使学生对艺术理解与观念进行多维视角和若干环节的变通、换位,从而真正了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本位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在我国统筹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落实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建设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快速完成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而发展核心素养就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为实现高中美术教学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确立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的素养作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五个方面的素养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如图1)。核心素养本位下的高中美术教学需要教师积极运用“以用代学”的理念,通过知识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共同培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1]。

二、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内涵的深度解读

(一)图像识读素养的文化解读

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基本交流模式已经从语言交流转向了图像、代码、符号、公式等象形信息多感官交流,视觉图像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渠道之一。图像识读中的图像是指人们调动视觉系统接受与反映图像信息;识读是指对图像信息的识别和解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中的图像细节和符号的感悟与解析,明确了图像范围,并为师生提供了作品鉴赏的基本程式,强调了对美术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核和价值精神的深层次解读。通过渗透图像识读素养培养的美术鉴赏课程,学生可通过美术鉴赏课程塑造对作品形式美的理解框架,有效识别各类作品的技法、风格、形态、脉络等基本要素,正确解读视觉符号的表象联系和内核意义,使学生的识读能力和辨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美术表现素养的语言解读

美术表现是指运用现代信息媒介或美术语言表达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并将其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形象化和艺术化的美术转化,是创作者发挥专业技能、组建审美元素和转化情感寄托的过程。美术表现素养强调美术作品的依托载体、美术语言和视觉形象,美术创作与鉴赏必须借助颜料、画布、影像器械等,通过美术作品色彩、空间、结构的不同表达展现创作背景和人文环境。通过渗透美术表现素养培养的美术鉴赏课程,学生的空间视觉和造型识别的能力能够得到强化,学生可对作品的技法与美术语言进行多元化理解,从而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美术鉴赏情感和解读角度[2]。

(三)审美判断素养的情感解读

审美判断是指以审美为中心对美术作品的艺术与情感进行判断,是基于审美教育的审美实践活动,目的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品味和鉴赏意识。审美判断素养就是对美术作品中的审美元素进行情感判断和价值赏析,使学生形成审美感知、审美表达和审美评价的多元审美能力。学生通过渗透审美判断素养培养的美术鉴赏课程,能够感受万事万物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并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审美元素进行全面感知与品味,将内在的审美感知转化到外在的生活和环境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四)创意实践素养的思维解读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美术学科具有较为突出的创意实践性,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锻炼创作者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过程。美术学科的创意实践素养是指在美术课程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实践方法形成创意实践意识,明确了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场域——美术活动,以及培育方式——应用创造方法。通过渗透创意实践素养培养的美术鉴赏课程,学生可灵活运用创造思维和探究思维,结合审美要求和使用功能,将脑中的抽象图形展现出来。创意实践素养可引导学生形成美术创新思维,并将其外化和呈现到实物中,以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的抽象感知能力[3]。

(五)文化理解素养的知识解读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要求美术教师带领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审美评价与内涵解读,基于文化理解的维度了解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作用。美术鉴赏课程需要学生从创作时的社会风貌和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入手进行解读,从人文角度理解美术作品包含的艺术元素和观念指向,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对象就是美术现象和作品内涵。美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其与生俱来的人文特性,在领悟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与创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并得到心灵上的触动。通过渗透文化理解素养培养的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文化层面感悟美术作品的内核,并寻找其内在规律,使学生可立足各国特色文化独立鉴赏全球范围内的美术作品,进一步感受創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寄托。

三、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图像识读——彰显作品特点,揭示作品构成

图像识读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为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教师应基于美术作品现有的语言环境,为学生创设横向对比或纵向对比的情境。横向对比是选取所处时期相同,但风格、流派、题材等不同的作品;纵向对比是选取题材相同,但时代、国家等不同的作品。如《最后的晚餐》和《开国大典》就是题材相同但国家和时代不同的作品,教师可为学生创建纵向对比分析图表(如表1),切实强化学生的图像鉴赏能力。

以两幅作品的色彩比对分析为例,《最后的晚餐》的画面色彩以三原色为主,主要运用了熟褐色、浅红灰色、土黄色,形成了褐色的画面基调,运用纯度较高的红色突出画面的主题人物,并运用了少量的蓝灰色,使画面形成主暖次冷的基调,营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协调统一的气氛,为观赏者展现了一幅紧张、神秘且具有宗教色彩的艺术作品。《开国大典》的画面色彩以红色为主色调,形成了红灯笼、红地毯、红柱子与蓝天、绿树的对比,金黄色花朵与白云的对比,展现出交相呼应的欢快气氛。《开国大典》突出了人物和物体的固有色,未大量使用随光线、环境变化的西方绘画技巧,画作具有强烈的民族感。

(二)美术表现——展示鉴赏过程,激发艺术情感

美术表现素养下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应使学生在课堂中深化美感体验,提升鉴赏分析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展示完整的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使学生在艺术化和形象化的解读下掌握美术鉴赏的程序,建构动态的鉴赏知识体系。教师可以运用“看画—说画—评画”的步骤带领学生探究作品的内涵。如讲解《蒙娜丽莎》时,在“看画”环节,教师应为学生展示运用现代科技的作画过程,使学生了解这幅作品是由点、线、面、色彩、构图、面积、肌理等要素构成,引发学生对蒙娜丽莎微笑的联想。在“说画”环节,教师应带领学生赏析画作的色彩运用,《蒙娜丽莎》以红褐色、黄色为主色调,人物形象由明暗对比度和饱和度的变化突显。人物的头发、长裙、椅子等都是红褐色,眼部、嘴部、腮部等部位运用了阴暗处理,构造出渐变的微笑,同时还运用了蓝色和绿色描绘了作为背景的山和天空,与主体颜色相比饱和度较低,衬托了画面的红褐色和黄色主色调,形成了空间感和层次错觉。为引导学生揭开蒙娜丽莎人物与周围环境柔和统一的奥秘,感悟作品的真实感和生动感,在“评画”环节,教师需引导学生暂时抛开主观情感和固定的审美思维,通过互动对话的交流探析方式谈论对作品的真实感受[4]。

(三)审美判断——开展课外拓展,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判断素养下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教材中的美术作品作为素材,还应广泛挖掘与拓宽课外的美术作品,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作品和国外美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格调与精神内涵,教师应基于不同题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强化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与判断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立性、平衡性、逆反性等心理特点,更注重社会的认可和情感需求的满足,而高中的固定教学场所极易压制学生。因此,教师应开展课外拓展,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或美术展览,或者通过现代技术为学生呈现国内外优秀作品,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审美潜能得到激发,审美判断能力得到强化,满足其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独立的审美心理结构。

(四)创意实践——模拟作品情境,发散创新思维

创意实践素养下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具体的美术鉴赏活动中沉浸式地把握作品情感,教师可创设美术作品中的画面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中人”的所思所想,全身心感悟作品情境。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画中人”的感受大胆创新,从不同角度出发创作美术作品。教师还可以采用作品临摹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多感官体验,在学生临摹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的临摹作品进行展示与分享。临摹的目的并不是完全模仿作品,而是使学生通过感官的调动和细节的把握进入作品情境中,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又能使学生对作品形成独特认知,并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5]。

(五)文化理解——参与内化解读,感受人文内涵

文化理解素养下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美术作品是创作者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和创作需求等要素创作而成,所以,为引导学生深层次鉴赏作品,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学情、教学重难点等为学生提供作品的背景材料,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检索、图书馆查阅等方式自主搜集资源,整合有价值的素材,并广泛搜集同作者、同时代、同题材的其他美术作品,寻找其中相似的人文内涵元素。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内化解读,学生可形成良好的鉴赏能力和思辨意识,强化审美判断能力、图像创生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需理清和明确各个素养之间的关系和教学要求,全方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素养,以此充分彰显美术鉴赏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江丽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思考[J].科幻画报,2022(1).

[2]魏辉.核心素养本位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J].生活教育,2021(12).

[3]宦丽莎.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单元化教学初探——以《美术的历程·新的实验》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22).

[4]施恒.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活动形式取向研究[J].求知导刊,2021(37).

[5]尹磊.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7).

【作者简介】

徐婉君(1987~),女,汉族,山东莒县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学。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高中美术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