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广播与民众现代观念的培育
2022-05-30冯帆
冯帆
【摘要】上世纪初,无线电广播传入我国。随着广播的发展与影响力的日益提高,其在培育民众国家认同意识、促进男女平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聚焦近代天津无线电广播事业对民众中华民族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培育塑造,力求摆脱时人对“有电皆娱乐,无台不说书”的刻板成见,给予近代天津广播事业以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无线电广播 近代天津广播事业 现代观念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无线电广播在我国出现后,起初其播送的内容主要以音乐和戏曲等娱乐节目为主,且听户(民国时期听众均被称为听户)多为在华外国人或国人中的“有闲阶层”,因此人们在谈到无线电广播及其节目的性质和作用时,会说“一般人都知道广播节目是娱乐品” ①、电台“只播送唱片商情广告等等,专供听众娱乐之用”②、“收听无线电者其心理大都是娱乐性质”③。
随着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乃至普通人都认识到了广播之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当时“外国的电台极少是营业性(营业性是指商业电台,民国时期电台分为国营、公营、商业三种,此处营业性指的是商业电台),每天播音的时间是在业余时间,播音者是有相当学识、地位的。所播的内容有新闻、文化、教育、卫生、商情、科学、卫生以及名人演讲,等等。全是与国家社会人民等有益的声音” ④。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无线电广播之为用于政治宣传及普及教育,既已甚明。吾人即应设法尽量利用” ⑤。
天津从清末袁世凯试行地方自治,到民国南京政府时期设立特别市,其政治近代化的道路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探索的一个缩影。几十年间,天津民众的国家意识和男女平等等现代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其中无线电广播所发挥的宣传功能和教育作用不可忽视。
一、无线电广播激发民众抗战救亡意识
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天津广播无线电台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1927年建立,是天津第一家官办电台)取消了原来的播出计划,设立了《战时节目》。晚上9:00~9:35播出紧要新闻栏目,娱乐类栏目则大量减少。1933年热河抗战期间,天津广播无线电台播出《战时人民须知》,提醒民众在战争期间的注意事项。1936年绥远抗战期间,天津的仁昌、中华、东方等三家电台联合举行募捐游艺会,并在电台中进行连续宣传,号召听户参与捐款,支援前线。这些节目不仅极大地提振了人民的士气,凝聚了人心,也让普通人在共同的活动中感受到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号召力。在政局动荡、华北岌岌可危的日子里,广播成了民众最重要的心理抚慰。署名为“流”的作者在《广播日报》上撰文表达其收听新闻报道后的感受:“在莫谈国事的条件下声音播放了出来,一件又一件都是国家大事……后来听了一件上海的消息,这消息能感动人心,大意是当地三千多学生到市政府请愿,从出发地走了五六十里的路程……三千多学生都跪在风雨里向市政府请愿。听着报告这件事时,有三位情绪旺盛又热心的朋友落下了泪珠。”⑥
天津沦陷后,“人们唯一的希望,是每晚听一听中央广播电台放送的消息。无线电事业在近期间确曾做了极利市的买卖……每夜街头巷尾,老是有许多人围在有收音机人家的附近,屏息静听,只有从无线电里(才能听到)希望佳音”。⑦广播,不仅成了天津人与外部世界连接的一条“心理通道”,也是他们祈盼中国胜利的一份精神寄托。
天津早期的无线电广播对民众中华民族意识的塑造和宣传,首先体现在新闻类节目的播放上。在官办广播中,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后,就安排了每晚9:17~9:25共8分钟的国内新闻节目。其后,随着天津广播无线电台播音时长的增加,新闻节目变为每日两次,一次为下午的3:15~3:25,播放重要新闻及商业广告;一次为晚间的9:00~9:35,播送当天重要新闻。民营的仁昌电台、中华电台、青年会电台和东方电台虽然将广告和娱乐节目放在突出位置,但也有少量的新闻节目。
1936年4月20日,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规定,所有电台需于每日晚8:00~9:05转播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节目,目的是“提倡高尚娱乐与智德修养,以期民众不为低级娱乐所腐化,迎头赶上,得与欧美电台并驾齐驱”⑧。天津的四家民营电台从当日起转播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节目。抗战胜利后,天津广播电台(此电台为1945年10月10日在天津创办的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天津广播电台,简称天津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类型和播出时长增加,如天津广播电台第一套全天的新闻节目就多达7项。
新闻节目的每日大量定时播出,使得天津听户对家国大事更加关注且熟知,与他人在交流时更容易有共同话题并形成共识。1936年,创刊于天津的《广播日报》曾对天津广播电台转播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新闻与特别节目做过受众调查,结果显示“转播成绩均好,听户方面因身在津地听到南京,莫不感觉别有趣味”。⑨
不仅如此,在每年的一些特定日期,天津各電台通过播出特别节目等形式对听户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如1935年3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民营的青年会电台、中华电台、仁昌电台等均在这一天暂停了日常娱乐节目等的播出,转而播放孙中山逝世十周年的特别节目。以青年会电台的节目为例,在当晚8:00~10:00的节目中,天津市国民党党部宣传科主任讲演《纪念总理逝世应有之认识》;燕京学社演唱及播讲总理纪念歌、总理事纪以及总理伦敦蒙难大鼓词等。⑩
二、电台女播音员成为男女平等观念的践行者
中华民国成立后,虽然“人民一律平等”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已有明文规定,但受制于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性别平等在几千年男尊女卑观念的桎梏下难以短期内实现。天津广播事业诞生后,电台对于女性报告员(播音员)的职业设定和包装,使民众对这一新生职业群体产生敬仰和尊重,客观上提升了女性的地位,对于男女不平等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女性报告员职业群体的诞生,一方面与其声音的独特魅力有关。在当时的无线电广播电台中,节目主要以戏曲、曲艺和歌剧等娱乐节目为主,内容轻松,节奏舒缓。报告员播报的内容多为节目预告或商业广告,因此在报告员的聘用选择上,各电台择取标准均青睐于“发音柔和,不可强硬,能使听者动容”的女性报告员。另一方面,各电台选择女报告员,也能从她们姣好的形象中获取一定的广告价值和商业利益。仁昌电台、中华电台和东方电台都会不定期地在当时天津的《广播日报》上刊登其形象气质俱佳的女性报告员的照片,并配之以文字介绍。
听户在每日听其声、终得见其人的情况下,经常会产生一种仰慕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女性报告员在听户心中已经不再是只会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形象,而成为广大听户心中的偶像。如20世纪30年代天津的广播电台中,已经出现了包括仁昌电台张继、中华电台潘卫华等在内的许多知名女性报告员。她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信息成为听户关注的热点,并被刊登于报刊。《广播日报》曾于1935年9月和1936年3月分别撰文介绍潘、张二人。此后,有关二人的工作生活成为听户经常给《广播日报》来信咨询的问题,为此,潘卫华给报纸写信,表达了自己对于写作的态度,“对于写稿这件事我不敢出风头,我写不好,肚子里没有材料,并且一天忙到晚没有功夫写稿子”。?而张继成名后,其率领小学生参观卫生展览的消息在报纸刊载,“仁昌电台晚班报告员张继女士昨下午一时许率淑修小学全体学生到河北第二公园参观卫生展览,至三时结队出场,在钟楼前与张女士指挥之下分乘人力车返校”。?她本人生病请假甚至也成为了新闻,“仁昌电台主任报告员张继女士曾因患时症告假,兹悉张女士病已告全,唯需善养,故昨到电台管理处面辞已准。另以王杰女士担任早班,晚班则由毕莲宝任”。?
借助这种偶像的力量和听户企慕的心理,女报告员为所在电台进一步赢得了商业利益。“广播无线电台所聘用之女报告员,于电台上之生意大有关系,现在仁昌之唐宝玲、罗友兰而为女士最受听户之欢迎,各广告商号皆乐请唐、罗二位女士报告,效力极大”?,以至于在当时“女性报告员,是一种极高贵的职业”?。
正是看到了女性报告员所能为电台带来的宣传效应和商业利益,当时天津各电台女性报告员的薪资待遇不断提升。1935年9月,《广播日报》刊载的一条招聘启事中说:“本市某新电台,拟招聘女报告员一位,需能操极流利之国语,具有高中程度,身家清白,且能耐劳者。”?1936年,中华电台在招聘女性报告员时提出“月薪二十元,供给膳宿。有志服务而具有高中毕业资格或相当程度,兼需发声清楚,口齿伶俐,操纯粹北方语者,年龄在十八岁至二十八岁”。?从最开始的不公开提出待遇到一年后月薪二十元并提供膳宿,女性报告员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而在同时期男性职员的招聘中,仁昌电台给出的要求和待遇则是“年在25岁~ 30岁,言语和平,自问有辨事能力,会在社会服务者为合格,薪金暂定每月15元,供宿不供膳,如能操国语,有所欢迎”。?
女性报告员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使得报告员成为当时天津女性的理想职业。在仁昌电台的一次女性报告员招聘中,共有64人报名。而中华电台的招考,仅在4天时间中就吸引了20余人报名。在女性报告员基本垄断天津播音市场的情况下,男性报告员成为各电台的备选,只有当女性报告员请辞或离职后,电台才会考虑招收男性作为报告员。青年會电台原本报告员也为女性,但因病请辞。在此之后,考虑到“考选女报告员非易且任职多不长久,时长(常)更换,台方不无损失,兼以欧美电台之报告员多系男性”?,因此才决定从此开始聘用男性播音。女性报告员这个职业群体在天津各电台中的兴起,为电台吸引了听户关注,带来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女性领先于男性的优势职业。女性报告员薪资待遇均高于男性的这个职业,使当时天津女性在工作和就业方面争取与男性的平等地位成为了可能,也激发了当时天津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职业期待。可以说,无线电广播选用女性报告员虽出于利益考虑,但客观上对于逐步实现男女平等的政治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结语
较之对读者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的报刊,广播借助其被动收听的优势,将民众的爱国教育落到了实处,同时也在国家危亡之际成为牵系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感的纽带。而其自身对女性报告员群体的聘用和培养,乃至对女性群体职业认同的塑造,也正是媒介传播男女平等观念的一种生动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当时新兴媒介的广播电台确实并未仅着眼于娱乐盈利,在近代民众思想启蒙的过程中,其对天津民众抗战救亡、性别平等观念的培育和塑形起到了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的作用。
注释
①流:《文化节目与家庭常识》,《广播日报》,1935年11月22日,第2版。
②吴保丰:《十年来的中国广播事业》,《抗战十年前之中国(1927~1936)》,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93页。
③昭华:《关于电台广播节目争议之检讨》,《广播日报》,1935年11月25日,第2版。
④达:《我国播音界的错误》,《广播日报》,1936年3月2日,第2版。
⑤王崇植、恽震:《无线电与中国》,文瑞印书馆,1931年版,第123页。
⑥流:《无聊与收音》,《广播日报》,1935年12月29日,第2版。
⑦长江、小方:《沦亡的平津》,生活书店,1938年版,第71页。
⑧《<新闻报>关于行政院令饬全国广播电台一律转播中央台节目的报道》,《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220页。
⑨《电台消息》,《广播日报》,1936年4月21日,第1版。
⑩《广播无线电今日节目》,《大公报》,1935年3月12日,第13版。
? 《潘卫华女士来函》,《广播日报》,1935年10月12日,第2版。
? 《电台消息》,《广播日报》,1936年5月13日,第1版。
? 《电台消息》,《广播日报》,1936年7月16日,第1版。
? 《电台拾零》,《广播日报》,1935年9月20日,第2版。
? 《台长报告》,《广播日报》,1935年9月20日,第2版。
?《招聘启事》,《广播日报》,1935年9月7日,第2版。
?《中华招聘报告员》,《广播日报》,1936年5月4日,第1版。
?《仁昌招聘男职员》,《广播日报》,1936年5月10日,第1版。
?《青年会电台决改用男报告员》,《广播日报》,1936年8月19日,第1版。
【本文系2021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无线电广播与近代天津城市发展研究”(项目编号:TJXC21-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