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研究

2022-05-30田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政教育新时代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担当,理应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有所新作为。新时代推进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年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的重要途径。以劳动教育为重要抓手,与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深度有效融合,既是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的积极有效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融合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17

中圖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4-0097-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鼓励并引导青年学子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用劳动开创未来、靠奋斗实现梦想,需要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双向合力与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对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新时代,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进行有效地深度融合,能双重强化二者的作用和功能:在劳动教育中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在思政课中突显劳动教育的实践功能。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协力培养新时代的奋斗青年。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2]新时代必须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积极主动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去。根据《意见》要求,“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3]同时《纲要》强调,普通高等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中,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新发展阶段,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要不断在目标主题上同向升华、内容上交叉凝炼、形式上互鉴创新,充分彰显二者融合的时代性和引领性。

1.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围绕一个主题同向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不断培养既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又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科学的理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为未来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新时代高校的劳动教育立足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旨在培育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价值观。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伦理责任意识,通过涵养热爱劳动的朴素情怀,感知国家发展变化的巨大成就,进而深刻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

劳动教育与思政课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以培育青年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为使命,二者融合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实现育人目标的同向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劳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单独讲劳育或德育,都无法系统地、全面地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只有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政课之中,贯穿并升华党百年奋斗的主题,才能有效达成德育与劳育的双力同向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2.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聚焦马克思主义交叉凝炼

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理想、道德、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等,内涵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活法则等相关内容,正与劳动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伦理、劳动法律、劳动社会保障教育,公益劳动意识、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等多个内容相交叉契合。

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职业岗位的劳动后备军,更需要的是通过体认劳动的科学理论进而跃升为涵养爱劳动的深厚情怀。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在内容上要聚焦马克思主义进行交叉凝炼,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3.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强化实践互鉴创新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密切联系,但与其他“四育”相比,更侧重劳动技能的提升,更强调劳动实践的行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6],它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把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又把人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确立了劳动实践观。劳动既然是人现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那么劳动教育也就不能脱离实践性这一根本特征。

劳动既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是劳动教育的形式。劳动教育既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又是通过劳动的教育[7]。通过劳动来学习知识,是将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强调在劳中学;通过劳动来树立信仰,是将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形式,强调以劳立德。“做中学”是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向立德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只有寓于实践中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在劳动的体验中,有利于养成人格中的劳动自觉,体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现实努力之间的关系。

运用思政课善于“以理服人”的形式,结合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疏通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堵点”,使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认同密切结合起来。思政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都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更加“接地气”,更贴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学习实践中体悟到真理的力量。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要在育人方式上通过强化实践,如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劳动教育月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等达到互鉴创新。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协同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引领作用。思政课为劳动教育指引方向、提供动力;劳动教育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新内容与新形式。在劳动教育中彰显思政课的德育作用,以德促劳,培育具备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在思政课中突显劳动教育的实践功能,以劳育德,培养具有优良劳动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八个统一”[8]。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必然要落后于时代;而如果劳动教育失守了思政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然会疏离于学生。如果能够切实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的思政课之中,使劳动教育成为“八个统一”落实落地的有效抓手,无疑对劳动教育的开展与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从劳动教育的政治方向与理论导向出发,促进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新时代之所以强调劳动教育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强调,要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学习是成长之路,爱劳动是立身之本,爱祖国是发展之根。把爱劳动置于与爱学习、爱祖国同等的地位,可见劳动教育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已然成为每一位新时代青年所必备的自觉意识和政治素养,并贯穿于成长成才过程的始终。

劳动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第一支点[9],正是通过科学的劳动理论的剖析,马克思展开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破解了资本增值的秘密,并指出劳动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深深扎根于劳动的政治方向与学理阐释,在思政课中结合劳动的政治性和学理性,讲清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严密学理体系,讲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觀的政治属性,才能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真学、真懂、真信、真做。

2.以劳动价值观与科学劳动理论为基础,促进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夯实劳动教育,实现二者的统一。知识的传授以价值的引导为前提,价值观危机是教育的根本危机。部分青年人往往对劳动产生误读甚至生出畏难情绪。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价值观的涵养为前提,三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加牢固地构筑起大学教育的基石。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用丰富的劳动科学理论知识涵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才能让抽象的劳动价值观变得可亲可近。同时,寓劳动价值观引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之中,使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学、真懂是基础,真信、真行才是目的,思政课教学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0]。

3.以批判错误劳动观为切入口,促进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青年一代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以“劳动有贵贱”“劳动无用论”“享乐主义”为代表的错误观点和思潮会影响和危害青年的价值取向。在思政课的教学中,直面劳动价值观所面对的种种挑战,明确我们要建设什么、批判什么,才能在批判中加强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夯实劳动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正面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模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培养他们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劳动者。

4.突出劳动的实践性特征,促进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不能削弱,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加强,依托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充分发挥劳动的实践功能。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理应加强对劳动创造的讴歌、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肯定,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弘扬。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重视思政课的理论性,同时突显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将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劳动的大课堂有效衔接,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积极融合,才能培养青年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立鸿鹄志、走脚下路,做新时代的劳动生力军与奋斗者。

5.围绕劳动话题,促进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马克思认为,如果停止劳动,任何一个民族都会灭亡。可以说,劳动是贯穿于人类每个时代的永恒主题,劳动对于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应当是必修课。而时代不同、环境发展变化又使每个时代的劳动与劳动教育面临新的课题与挑战,思政课亦是如此。在时代发展的流变中,既落实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材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以劳动教育为契机,对焦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变化,把握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精准对照学生的多样需求,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回应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劳动难题和思想困惑,化劳动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想方设法让学生更贴近劳动实际、走近劳动对象、领悟劳动真谛。

6.基于劳动教育中的交互主体性,促进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广义的教育活动本身具有交互主体性,任何教育都不能只是单向的输入或输出,而要达成师生“共在”状态。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者[11],特别是从顶层设计中强化教师作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主导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开发学生主体。此外,“共情”成为教学活动中达到教育目标、触动学生心灵的关键。交互主体性营造双向互动,只有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体会“做中学”,唤醒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由自发到自觉地运用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补齐学生劳动技能缺失这块短板,从而为社会培育“能劳动”和“会劳动”的合格人才。

7.通过劳动的启发性手段,达到思政课的灌输性目的;通过思政课的启发式教學,达到劳动教育的灌输性目的

灌输和启发是教学方法论层面的有效尝试。新时代的思政课与劳动教育都不只是简单的讲授,而是要通过启发达到灌输目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就要求坚持理论“灌输”的基本原则。但理论灌输不等于思想强制,也不等于方法单一[12]。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可以有效强化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德育与启发功能,同时弱化和淡化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灌输痕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通过理论上的引导和劳动中的体验,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自己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变“要我学”“要我做”为“我要学”“我要做”,将启发性手段与灌输性目的有效相结合。

8.以显性劳动实践为依托,加强隐性思政教育;以显性思政课堂为依托,加强隐性劳动教育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有利于加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升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既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个主干道的显性教育载体,又通过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开发多渠道、多方位的隐性教育方式。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与形成不仅需要通过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家庭氛围营造以及社会环境熏陶等多角度进行潜移默化的合理引导,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真正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协同合作,促进教育效果最大化。

三、深化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实效性

必须不断推进以劳动教育为抓手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利用好思政课课堂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切实做好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与创新,使德育和劳育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八个统一”。

1.强化协同育人,把握思政课“八个统一”与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全程性与层次性

思政课“八个统一”具有系统性,是一个完整的整体[13]。劳动贯穿人的一生,劳动教育也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任务。因此,要从全局性、整体性上来把握二者的内容、性质与功能,而不能单独切割出某一个部分或以部分代替整体地加以考察,更不能碎片化和阶段性地进行处理,那样就会丧失作为整体的“八个统一”与劳动教育的协同功能和育人效果,也难以取得在改革创新实践上的全面提升。

思政课“八个统一”与劳动教育要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通过与思政课“八个统一”深度融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实践与文化相结合的全渠道、全领域、全方位育人。不仅贯穿课上课下、渗透网上网下,还要涵盖校内校外、家庭和社会。积极探索第一课堂(传统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校园内各种活动)、第三课堂(校园外实践活动)、第四课堂(网络平台)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全程陪伴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

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八个统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分层次、有侧重、渐进地展开。小学生重在促进道德启蒙,初中生重在养成道德认知,高中生重在培养责任使命,大学生重在坚定理想信念。高校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应着重突显其理论性与深刻性,强调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在教学内容上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教学体系。针对高校低年级的学生做好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引导高年级大学生做好劳动实践实习,加强毕业班大学生的劳动法和劳动职业技能培训,积累职业经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2.转化教学体系,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融合性、探索性与创新性

除了要积极推进专门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思政课平台嫁接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和形式,深掘并扩展二者的融合效应。在对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融合中,一些高校已经形成了一些较好的做法和经验。比如,一些综合型大学尝试开设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经典理论为主题的思政选修课,以研读经典为基础,以劳动理论为原点,切实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一些开设了劳模培训班的高校和一些行业特色高校,系统设计以劳动为主题的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让劳动模范与大国工匠走上思政课讲台,展示劳动者在祖国建设中的劳动创造精神与奉献事迹,使学生真切感知劳动的魅力。

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探索涵盖劳动教育主题的思政实践新模式。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特色和学生专业的特点,探索以讲座、活动、参观体验等多形式为载体的思政课,提高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发挥思政课整体规划与分别设置相结合的互补效应。尝试以劳动价值观为指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树立“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在思政实践课中凸显劳动主题,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的“个人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以“八个统一”为原则,创新互联网时代教学机制。鼓励师生运用移动网络平台,借助自媒体交流方式,围绕劳动观、劳模事迹、劳动精神等热点问题,实现师生思政课课上移动互联式交流与课下线上交融式研讨。适时建立并推广思政课微信公众号,推送融合劳动教育相关主题的文章、书籍、链接与视频,鼓励学生推送原典朗读和学习感悟。为学生搭建深入理解和践行新时代劳动观的“互联网+思政课”平台,实现从理论认知和课堂教学向学生的自觉认知和课下吸收的有效转化。

3.深化教学内容,增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性、理论性与针对性

紧跟时代,讲真讲实。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应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其时代性和发展性不可或缺。深入理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必须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贯彻,深入理解新时代的劳动观,体会新时代赋予劳动精神与劳动情怀的深刻内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着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劳动者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使学生深切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在理论的脉络中不断深化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

深掘理论,讲深讲透。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应内容为王,其思想性和理论性必不可少。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作用、劳动的价值,领会劳动的重要性是什么,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以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为依据,找到劳动教育的理论渊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中,关于劳动理论内容的传授,要注重将经典解读和原理讲解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原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注重让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理论深度和思维魅力,塑造学生建立系统的劳动理论思维。

直面问题,讲活讲火。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为导向,着重发挥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根除以往思政课轻实践的问题。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多所高校的思政课鼓励学生“以劳动抗疫”,将战“疫”现实作为生动教材,在回应现实问题中引导学生爱劳动、求真理、悟道理,增强思政课通过实践启发学生获得真知的实效性,使广大青年学子对劳动可知、易感、能学,引导青年大学生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让劳动精神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四、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案例初探

切实把劳动教育融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需要推动理论创新,更要推进实践探索。二者的融合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碰撞的过程,形成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过程。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将劳动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为例,以期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政课的实际做法与基本经验。

1.“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体系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综合育人目标,这一总体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学科育人目标以及课堂育人目标对其进行不断地细化、实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中以“五育并举”为基本方针,确立“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目标,使教育对象达到“善、真、健、美、实”的教育要求。特别强调新时代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其他“四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作用,通过思政课课堂教学,落实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形成“思政劳育”合力,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进课堂,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新时代劳动情怀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树立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勤于劳动的习惯。

2.“八个结合”的育人实施系统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通过“八个结合”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入,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八个方面,即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相融合,构成“专业劳育”;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校园文化这五个方面相结合,构成“课外劳育”。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面对面”以思政课课堂为载体实效化劳动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思政劳育“211”模式,即一位思政教师加一位劳模工匠,共同完成一个思政劳育的教育主题,达成一个思政劳育的目标。课堂邀请来自民间艺术、高铁制造、旅游文化、农业种植等多个领域的校内外专家或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走上讲台,演示精湛技艺、讲述工匠事迹,思政课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进行思想引领,一同用劳模故事和鲜活素材生动阐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

3.“四大平台”的育人保障机制

加强“四大平台”即“一个专业”“一个学院”“一本刊物”“一项活动”的建设,为思政与劳育的有机融合注入持久的育人保障机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获批全国首个劳动教育本科专业,通过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深化劳动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深度融合劳动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思政劳育的开展提供专业保障;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劳模学院,发挥“劳动模范在校园,大国工匠在身边”的独特优势,以劳模教育带动和促进劳动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政勞育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创办了全国首家劳动教育研究专门刊物——《劳动教育评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融合发展,为思政劳育的持续加强与改进提供科研保障;设置思政课社会实践劳模特色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众创众筹众评的方式确定服务项目,以“劳模志愿者+思政课学生”的模式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为思政劳育的落地提供实践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2016:2.

[3]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4][8]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7]刘向兵.让思政课活起来强起来实起来[N].光明日报,2019-05-27(5).

[9]贾丽民.劳动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第一支点[N].光明日报,2019-11-22(11).

[10]康沛竹,艾四林.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J].人民论坛,2019(5):108.

[11]佘双好.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2):3.

[12]冯刚,陈步云.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建设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9(9):13.

[13]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J].教学与研究,2019(7):15.

[14]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6-557.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行业特色高校‘十四五时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21ZYSZ004);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拓展与创新”(JG22009)

作者简介:田田(1984—),女,天津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思政教育新时代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