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研究
2022-05-30王旭李春明
王旭 李春明
摘要:赋能绿色优质农产品是突破绿色优质农产品现实困境,有效助力中国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现实层面的重要性。文章以界定赋能、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内涵作为起点,基于相关数据和经济学理论系统分析发现,中国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销缺乏动能,存在生产难、管控难、销售难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政府搭建“信任”桥梁、财政补贴“降低身价”、培育保护农业品牌、发挥绿色物流价值、绿色食品补短板行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赋能
中图分类号:F321.1;F30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20407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mpowering Green and 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ng Xu, Li Chunming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
Abstract: Empowering green and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break through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green and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ffectively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nd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which is of practical importance.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enabling and gree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lack of momentum in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of gree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based on relevant data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problems of production, control and sale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government build a "trust" bridge, financial subsidies "reduce their value", cultivate and protect agricultural brands, give play to the value of green logistics, strengthen the weak links of green food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green and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velopment, empowerment
綠色是农业的底色,绿色优质农产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这是基于农业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转变,生活目标从追求能“吃饱”转向能“吃好”,而且还追求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重返并厚植农业的底色,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不仅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而且是提高农业竞争力,从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举措和根本途径。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及推动下,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热潮正在各地兴起。然而,据调查和资料研究,由于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出口的农产品标准要求显著提高,这使得低质低价竞争已无利可图。但同时,一系列现实原因约束了农户和经营主体导向绿色生产经营行为,严重影响绿色优质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因此,赋能绿色优质农产品是农业绿色发展的迫切现实需要。
为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党和政府坚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2]。“优质”和“绿色”连续成为近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高频词。为确保质量兴农战略实施和绿色发展理念得以贯彻,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保障措施,如:健全和完善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发展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3],为绿色优质农产品赋能。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绿色优质农产品
一般认为,与农产品搭配的绿色,是指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是优良的,包括土壤、水、大气等是有利于农产品生长的,生产经营过程(种养殖、初加工、物流)及投入品是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并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对农产品质量和环境不造成破坏,甚至起到保护作用,产后副产品得以回收处理或循环利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质量安全应是优质的底线标准。优质的必然要求是高质量的,高质量应有相应的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应分为四类或四级,由低到高梯次分别为“安全标、绿色标、优质标、营养标”,其中,“绿色标”是关于产地清洁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循环化、资源节约化的标准,由农业农村部规范整理国家标准1 098项,行业标准6 416项;“优质标”是关于带动产业升级的标准,即结合优势产业产区打造、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制定一批影响力大、技术领先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将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带动产业提档升级[4]。据此,绿色优质农产品既符合绿色标准,又符合优质标准。可界定为既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标准又满足质量优质标准的农产品。由于目前尚缺乏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认证标准,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将“三品一标”农产品作为绿色优质农产品。
1.2 赋能
赋能绿色优质农产品根植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授权赋能概念,授权赋能后逐渐被发展兴起的赋能概念所取代。所谓“赋能”,即借助某种方式和手段对研究对象赋予更大的做事的可能性空间,主要存在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针对赋能对象的研究,强调赋能对象被赋能的过程;另一个是针对赋能方式和手段的研究,强调赋能价值实现的过程以及该过程中所使用的赋能方式和手段,不关注赋能对象。例如,员工赋能是指企业赋予员工能力和能量的意思,即企业自上而下释放员工独立工作的权利,最大限度发挥其才能和潜力。因此,文中赋能绿色优质农产品是指政府和各新型主体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手段(如财政补贴、认证标识绿色优质农产品等)运用到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激发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的措施或做法。
2 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现状
2.1.1 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
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主要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种植养殖大户等,统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是加快转变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其主体数量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5]。由图1可知,获得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单位总数从2016年10 116家增加到2020年19 321家,获证单位数量逐年稳步上升;获得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产品总数整体也呈现上升趋势[6],从2016年24 027个增加到2020年42 739个。这表明绿色优质农产品所占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推进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绿色优质化生产。
2.1.2 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类别
我国绿色认证农产品总数逐年递增,由图2可以看出,各类别产品数变化不尽一致。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数由2016年18 227个增加至2020年34 313个;畜禽类产品由2016年1 141个增加到2020年1 786个;饮品类产品由2016年2 106个增加到2020年4 186个;水产类产品由2016年644个增加2019年671个,2020年又下降到648个;其他产品整体也呈下降趋势,由2016年1 909个下降至2020年1 887个。数据显示,2020年绿色认证农产品各类别中,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所占比重偏大,为80.28%;畜禽类、水产类、饮品类以及其他产品所占偏小,分别为4.18%、1.52%、9.79%、4.23%。产品类别结构发展明显不均衡,需推进绿色认证农产品类别的多样性,补齐短板,各类别均衡发展。
2.1.3 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地区分布情况
绿色优质农产品市场虽已覆盖全国,但却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由图3可知,2020年绿色食品获证单位超过400家的省份,大部分集中在我国中部、东部以及东北地区,其中安徽861家,湖南541家,重庆437家,江苏590家,浙江449家,山东669家,黑龙江483家,共占全国绿色优质农产品获证单位总数的49.9%。绿色食品获证产品数超过1 000个的省份,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东部、东北地区,其中安徽1 465个,湖南1 159个,重庆1 202个,山东1 584个,江苏1 223个,黑龙江1 299个,约占总产品数的47%。这些地区无论是从获证单位数还是获证产品数均占较大比例,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较好,而其他地区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发展程度不尽人意,因此,应大力发展我国西部和南部地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各区域绿色优质农产品均衡协调发展。
2.1.4 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量情况
从我国各类别绿色优质农产品获证产品产量情况(如图4)来看,绿色食品中产量最大的种类为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从2016年的7 211.85万t到2020年的7 938.86万t,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0%的水平,始终稳居第一,畜禽类产品产量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由2016年的96.61万t缓降至2020年的54.45万t,水产类产品产量呈负增长态势,由2016年的26.35万t下降到2020年的15.47万t。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获得快速发展,2020年总产量约为10 329.51万t,但难掩结构性障碍和矛盾,制约了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提质增效的步伐,应突破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发展的“结构制约”[7],实现效率提高与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的目标。
2.2 我國绿色优质农产品存在的问题
2.2.1 “信任”危机问题
“信任”危机是指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混乱以及政府监管缺失等问题,消费者对绿色优质农产品本身质量持怀疑态度,产销方与购买方的关系产生危机[8]。生产者倾向认为带有“绿色”“有机”等字样的产品,销量及价格都会远高于同类产品,但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环节投入成本大,一些生产者在获证后产生投机心理,未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生产。还有一些生产者为迎合消费者偏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未被认证的产品也冠以“绿色”“有机”作为卖点,无疑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处于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屡次高价购买到假冒伪劣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后,严重挫伤消费终端购买的积极性,产生“信任”危机。
2.2.2 “高贵”身价问题
3.4 发挥绿色物流价值
完善绿色优质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物流技术,可保证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运营效率,延长储藏时间,减少产品流通成本,提升绿色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一方面积极完善我国公路要道、交通枢纽等地方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划,以及物流市场的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促使绿色优质农产品包装、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有效对接,紧密配合。另一方面创新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物流技术。首先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14]。其次创新加工、包装技术,利用先进保鲜技术和冷链技术,延长储藏时间,实现绿色农产品的优质化。最后灵活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可在交通要处、海港处等人群密集地设置销售网点,为绿色优质农产品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3.5 绿色食品补短板行动
绿色优质食品类别结构优化可打破“结构制约”,满足市场对肉蛋水产的消费需求,进一步促进市场食物消费的升级[15]。近些年,我国畜禽类和水产类产品生产者在申请绿色优质食品及饲料使用检验过程中受阻。绿色优质食品生产结构与消费升级结构不匹配,绿色优质食品补短板行动亟待实施。一是加大对畜禽类和水产类等产品的政策支持及补贴力度。借助科技手段清除生产环节障碍,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保证产品供给优质优量。二是优化整合现有资源,着力建设一批功能完备、复合养殖的畜禽类和水产类产品绿色优质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从而提高产品的聚集度、标准化和规模化。三是组建创新各类别绿色优质食品联合体。可通过循环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所形成的种养结合模式,加强畜禽类和水产类绿色产品与农林及其加工产品之间的联系和配套发展,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畜禽类和水产类绿色优质食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新型农业经营者生产积极性。同时,不断提高绿色优质食品精深加工能力,以促进“三产”融合。
4 结 语
总之赋能绿色优质农产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具有“安全优质和营养健康”的双重保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双重效益等特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绿色优质农产品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当前大规模生产与销售,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但绿色优质农产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积极探求,有效赋能,必定能够为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开辟良好的进步空间。
参 考 文 献
[1]聂弯.资源环境约束下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战略路径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8,34(5):66-69.
[2]刘紫涵.“十四五”期间以绿色驱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35):14-15.
[3]肖放.新时代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与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9(1):3-6.
[4]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简报 第8期]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EB/OL].(2020-05-13)[2022-06-02].www. jgs.moa.gov.cn/gzjb/202005/t20200513_6343759.htm.
[5]赵冠艳,谈应权.我国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9):252-256.
[6]沈玉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24+326.
[7]陈晓静.我国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J].社会科学家,2014(8):55-59.
[8]周新德,彭平锋.基于主体行为选择的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机制缺陷分析[J].粮食科技與经济,2019,44(10):119-122+144.
[9]赵冠艳,栾敬东,宋燕平.中国绿色食品政策:类型、特征及优化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139-148+160.
[10]郝楠,胡建成,李锑.多渠道农产品智慧物流供应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7):87-90.
[11]雷雨,乔玉洋.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及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6):141-143.
[12]马正松.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路径探讨[J].中国市场,2021(36):36-37.
[13]莫纪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思想的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2):22-28.
[14]刘建徽,张应良.订单农业模式中主体纵向协作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11):104-114.
[15]朱进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