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传统新意
2022-05-30刘春潮
刘春潮
在我的视野范围内,罗喜东是中山为数不多的书画兼修并均达到一定水平的80后。与其相识纯属偶然。一次人才招聘会上,看了他的资料,被其静谧细腻的书画之风吸引,再看他的年龄,全然无现在年轻人的浮躁。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这位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师从工笔画代表画家陈少珊教授的青年画家,在校期间就参加过“中国水墨新秀精品展”“丹青墨语——广东省高校中国画作品学院展”“广州青年美术作品展”等展览并获奖。其2015年作品《憩》《谧》《晓》被评为广州美术学院优秀研究生毕业创作,荣获美术教育学院2014―2015年度“美国纽约皇后画院刘比华奖学金”。
说实话,广东曾是中国现代工笔画的重镇,20世纪90年代,周彦生、苏百钧、方楚雄、陈文光、林若熹、陈少珊、郭子良等名字在全国工笔画坛可谓无人不知。但随着陈文光、苏百钧、林若熹、郭子良等人北上,广东工笔画坛一度沦为青黄不接的境地。或许正因为如此,罗喜东这样的年轻画家的出现,才让我们再度感觉到希望,不禁感慨广东工笔画后继有人。
罗喜东导师陈少珊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南方花卉翎毛走兽,这和其他南方画家别无二致,他们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的优势,在保持传统中国工笔画特点的同时,创造出了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有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罗喜东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以年轻人的视角,更为广阔的胸怀重新审视民族传统和外来艺术的关系,独立探索自身的造型语言,构建自身的审美价值体系。
罗喜东文静的气质与其作品是一脉相承的,不喜言笑的他,在一笔一画的认真与思考中,慢慢呈现出静谧典雅、清旷俊逸的绘画气质。以他的毕业作品《晓》《憩》《谧》为例:《晓》以俯视的角度,将被砍伐的树的截面主观延伸,与天相接,在触目惊心的同时,以朦胧清新的笔调弱化了对比,从而与陈陈相因的传统工笔画拉开了距离;《憩》以几只麻雀为表现重点,整体以高明度的色调衬托,可贵的几点重色落在麻雀身上,新奇又高雅;《谧》的主体有意安排在画面中并不黄金的位置,皑皑的白雪与留白的天地相互贯通,意境高远……这些作品显然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岭南绘画是有区别的,这可能是他对于绘画南北融合观念的最初觉醒。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一直是美术家们展露自身才华的最大和最重要舞台,在全国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览中,罗喜东的作品《仙湖之歌》杀出重围,成了中山中国画唯一的进京作品。作品构图饱满和谐,格调清新淡雅,疏密有致的植被、时隐时现的白鹭营造出一派盎然诗意……这幅小处技法娴熟,大处又具时代审美精神的《仙湖之歌》或许可以看作是罗喜东这么多年在中国画领域,在中西绘画、南北互融创作思想和个人艺术风格探索等方面成熟的标志。
是的,艺术贵在创新,但新的并非都是好的。中国画的“新”并不是以一种样式推翻另一种样式。罗喜东曾说,中国画是中国特有的画种,具有强烈的民族审美意识,追求的是在传承中创新,犹如植物新长出来的新芽,离开传统谈创新是不可取的,犹如无本之木。话语虽然朴素,但却说出了当前中国画坛的许多现象与弊端。有的人假借创新的幌子,或肆意地糟蹋传统,或盲目地崇洋媚外;有的人则借传统之名,或闭门造车,或做井底之蛙……路漫漫其修远兮,不知疲倦且深知山外有山的罗喜东又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苏百钧先生的访问学者,踏上了中国工笔花鸟画创作研究之路……
在中山这样一座敢为天下先的城市,我只希望,像罗喜东这样既沉得下来做学问,又飞得上去搞创作的画家多些,再多些……
本专题责任编辑:石俊玲
罗喜东 广东怀集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三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兼工笔画艺委会委员、中山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兼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画家。现供职于中山市博物馆。作品《仙湖之歌》入展第十三屆全国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