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礼剧《功勋》的叙事艺术分析

2022-05-30王文艳缪以恒袁子茗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旋律功勋方言

王文艳 缪以恒 袁子茗

【内容摘要】本文以方言运用为切入点对献礼剧《功勋》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发现方言的原生态特点有利于优化叙事建构与推进整体叙事,方言的历史还原、语言浸染、文化认同等功能有利于提升叙事效果,并呈现出突破审美定式和保护地域文化等社会价值。

【关键词】主旋律;《功勋》;方言;电视剧叙事

献礼剧《功勋》以“单元剧”的形式讲述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高光时刻和奋斗故事,通过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在社会引发回响式热议的良好口碑。献礼剧对于创作者的政治水平、艺术水准、制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随着技术革新以及受众审美期待的提升,如何创新和“破圈”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依托剧集文本,结合人物、方言类型及典型示例,聚焦方言运用在电视剧叙事推进、叙事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对于塑造人物角色、推动整体叙事大有裨益。

一、方言的原生态特点优化叙事建构

《功勋》采用普通话与方言同用的表达策略。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基本语法一般不变,多变的是词汇和语音语调,《功勋》充分利用了方言的原生态特点推进整体叙事,优化叙事建构。

(一)帮助塑造人物

方言种类繁多,出于既定认知,人们往往形成对于不同地域方言的差异性语言态度,因此可依据创作者的预期叙事效果营造人物之于受众的初步印象,进而推动整体叙事。语言态度是人们对语言本身的看法,这种看法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其感情色彩根植于中国长期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特定文化认知,这种文化认知受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素养和职业流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中解放战士罗厚财的东北方言,通常给人带来直爽豪迈粗犷的感受,一句“那伊呼嗨呼嗨呀,小样,看我不整死你”,运用了东北地区特色二人转的常见衬词,体现出大众普遍认同中东北地域文化的豪放耿直特色;“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中被于敏评价为“天赋异禀,另辟蹊径”的原瑾弘,在去戈壁的卡车上讲到一对青海夫妇工作的工厂挨着却不能见面:“伊(他)们就在隔壁侬(你)晓得(知道)吗?”流利的上海方言将包含众多古汉语用词的吴方言文化中的细腻精致展露无遗。大众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既定认知影响其对不同方言的语言态度,反之在影视作品之中可以利用不同方言的语言态度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听觉差异促进情绪叙事

电视剧影像语言以强叙事性见长,而情感是推动叙事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情感不仅仅是影视作品人物之间的感情,更包括整部剧中视听语言共同营造出的场景氛围以及剧情冲突,成功的情感营造对观众更好地理解影像叙事具有积极作用,而利用方言本身的独特性所形成的不同语言的听觉差异可以丰富影像表达效果。以“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开篇七连、八连、九连之间争夺主、助攻身份的片段为例,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士兵带有各地方言的独特口音,为本身紧张激烈的争论情节增添了语调韵律上的差异对抗,既还原历史真实,又强化戏剧张力。此外,大众对于不同地区方言的新奇陌生感使影像中的方言片段自带新鲜奇特的喜剧效果。例如,“申纪兰的提案”单元中二大爹在夸奖申纪兰干活利落时说道:“好把式,好把式,你干活那两下子,比那个老庄稼把式都得劲呢!”明显山西方言特点的语句与普通话段落对比形成一种独特的听觉效果,增加了趣味性。

二、方言叙事效果:“历史还原”“语言浸染”與“文化认同”

经对比研究发现,《功勋》中方言运用在“历史还原与细节塑造”“语言感染力与英雄形象多元化”“地域文化认同感与文化多样性”上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本部分选取实例进行剖析。

(一)历史还原

与在喜剧和家庭剧中幽默娱乐烘托气氛作用不同,重大题材电视剧中方言承担的任务是真实还原历史。《功勋》中的方言看似是一种点缀和艺术表现,其实经过了拍摄团队对历史材料的严格考证、合理推断和灵活运用。

“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中的方言几乎与李延年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40师418团的成员构成、战斗经历和历史沿革严丝合缝。

该集主角李延年是河北昌黎人,根据历史资料,李延年1928年出生于河北昌黎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直到1942年14岁时才前往长春的一个粮油加工厂做工。研究表明,口音的形成期在6-13岁,这一时期形成的口音即使在未来改变生活环境,也很难不留痕迹,①所以李延年本人的家乡话应与河北昌黎一致,属于秦皇岛地区方言中的“南部昌黎片”。

该团三营教导员说的方言也有考究,其所说方言应属中原官话中的一种,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处皆有可能。判断依据包括但不限于:“老白干你也喝了”中“了”发“辣”音;“打仗总是要有分工的”中“的”发“嘞”音。该角色所在的140师的前身为长春公安总队,长春公安总队于1948年11月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7军140师,所以140师中的营连干部操苏、鲁、豫、皖口音也符合该师的历史沿革。

《功勋》其他单元中的方言使用也均与原型人物的真实出身和经历吻合。如:“默默无闻张富清”单元中陕西方言源于张富清本人的出生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村民说土家话的情节来源于张富清1955年在湖北恩施来凤县的真实工作经历;“申纪兰的提案”单元中整体使用的山西方言源于申纪兰本人的出生地山西省平顺县;屠呦呦父亲扮演者在剧中讲的宁波方言也符合《甬上屠氏家谱》对其父屠濂规的记录,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二)语言浸染

方言的运用增加了《功勋》的语言感染力,提升了表达的幽默感、亲切感;方言具有“陌生化”的效果,对人物塑造有积极作用,给习惯普通话的观众带来了新鲜、刺激、惊奇的审美感受。此外,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最终为人物塑造和弘扬主旋律服务,《功勋》中的方言让我们看到英雄人物真实质朴、贴近生活的一面,还原了英雄在高光时刻的真实环境与精神风貌,不落陈规,别具一格。

费斯克曾强调“日常生存经验”对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认为文本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是观众的“社会主体性”,这也是方言幽默亲切、贴近生活的意义。在“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李延年教战士们通过封锁区的场景中,“一分钟炮击三分钟间歇,每个人都要再在心里叨咕叨咕啊!”“对喽,那就是玩了命地跑,把小时候吃奶攒的劲儿都给使出来!”运用了河北的方言土语,使一段关于如何穿越危险地带的严肃话语,立刻变得通俗易懂倍感亲切,也把李延年身先士卒、智勇双全的形象展现给观众。与此同时,用方言和战士们一唱一和的诸多桥段,也淡化了李延年指导员的身份,使英雄的形象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亲近随和。“申纪兰的提案”单元中对山西方言的运用使巾帼英雄申纪兰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的宏大叙事生活化、平民化,使其传递的价值观念引发广大女性的共鸣。

(三)文化认同

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②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适当运用方言能够在全球化的时代提升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本土文化多样性,对地方文化起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在《功勋》中,剧中使用方言的角色多为正面的英雄人物,所以对地方的语言文化有正面宣传作用。说方言的角色一出场,立刻就有观众在弹幕中打出剧中人物说的是哪里的方言,并且表示“感到亲切”,这样的弹幕对其他观众的观看也有一定的科普作用,往往获得较多的点赞数目。例如“能文能武李延年”第一集中,各连的战士们都抢着打主攻而不愿做助攻,三营教导员用方言发言:“美国的牛肉罐头你也吃了,老白干你也喝了,但是打仗总是要有分工的!”话一出口,弹幕中立刻被“这山东味儿很亲切啊”“这口音好呀”“这是我的家乡话”“这是徐州方言”等语句刷屏。可见,对于方言所在地的观众来说,影视剧中的方言起到了架构作品与个人生活之间桥梁的作用,给观众带来亲切感,以及对自身所在的文化群体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更进一步讲,这种归属感与自豪感也提升了特定文化群体的凝聚力,使影视剧的价值超越了历史内容本身,在新时代起到了正向的社会建构作用。

同时,方言的运用也顺应了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文化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文化多样性对世界的重要意义,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文明也因多样性而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协同发展。在全球化语境下,多种语言同时发声能更好展现汉语领域的文化特征。

三、方言叙事的社会价值:审美定式突破与地域文化价值塑造

(一)方言叙事——突破审美心理定式

1.真实多元,丰富审美感受

《功勋》中的方言为重大题材与英雄人物主题影视剧的人物塑造带来启发。胡适曾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所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③方言能使英雄人物形象不再刻板和程式化,而是变得贴近大众和真实生活,从“可敬”转向“可敬而可亲”。这种转化实则是通过小切口的类型化人物多维塑造,这种立体可感、多元真实的角色形象,使得不同年龄的观众基于现有认知和对英雄人物的普遍认同,产生了“情绪记忆”,从而以情感接口点燃观众的精神认同,更加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

《功勋》没有率先把李延年等英雄人物束之高阁,而是先通过朴实的生活场景塑造出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人,强调他们之所以最终成为英雄,只是缘于平凡的人做出了伟大的事情。这种根本的逻辑扭转意义在于教导人们:人一生的荣誉不是生来就决定好的,关键是在于自己的奋斗与选择。简而言之,《功勋》中的主角在英雄与平凡之间交互融合而达到了一种平衡,这样突出主题和人物特点,使得英雄更加立体、鲜活、多元、真实,丰富了受众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2.普通话、方言共用——异质化表达凸显魅力

普通话和方言在献礼剧《功勋》中同时使用也是该剧的一大特点,普通话的使用保证了多数角色的塑造以及广泛的收视群体,而方言的异质化特点摆脱了普通话的固有模式使得人物鲜活生动,更具感染力、亲和力。如在“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中,解放战士罗厚财是东北人,剧中的东北口音台词如“能不能别老可我一个人埋汰”“嗯哪,我就落后了咋地吧”“那伊呼嗨呼嗨呀,小样,看我整不死你”等,短短几句就可以把人物形象、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申纪兰的扮演者蒋欣,曾努力学习山西当地的口音和语言表达习惯,在言语神情、举手投足间把西沟村妇女的朴素演绎得淋漓盡致。

剧中方言的使用准确生动、适度适量。一方面源于对历史进行严格的考证,包括人物的家乡、成长环境、影片中主要情节的发生地点和历史背景等,同时也得益于注意方言使用的适量适度。方言若误用则对真实历史构成歪曲,若滥用则影响审美与传播效果。《功勋》为后续同类题材影视剧拍摄做出了示范,总导演郑晓龙对《功勋》的前期定调是“现实主义风格”,在语言方面体现为还原人物本色和时代特色。

(二)地域文化价值塑造

1.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全球化背景下,一些民族语言面临着消失危险。方言在献礼剧中的使用让地域文化得到传播和展示,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各地文化特色,有效地保护了地域文化。但是在使用方言时也应警惕,不应将内心对某方言地区的刻板印象或固有情感带入影视作品之中,更不应对地域文化进行变异与解构,造成社会其他区域文化群体对地域文化、地方人群形成认知偏差。古云“南橘北枳”,将方言抽离出当地的文化土壤生搬硬套,或者因误读而重构方言的内核,不但不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而且还是对地方文化的扭曲与不敬。

《功勋》中的方言运用在整体上比较成功,但其中部分人物口音与性格特点也没有跳脱出对特定地域的刻板印象。例如,社会中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常常是蛮不讲理、逞威风、拉帮结派、爱财,等等。“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中罗厚财这一角色口音有浓厚的东北“大碴子味儿”,在剧中的形象是:拜把子哥们叛逃,当兵是为了耍威风,爱好美国先进武器,还是个“老财迷”,被人戏称“老落后”,也是连队中大家嘲讽和打趣的对象。虽然罗厚财最终的结局是在战场上勇夺坦克,与敌方同归于尽并成为“战斗英雄”,但是前期的形象塑造也没有脱离社会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

2.符号与流量的密码

近期影视剧作品中出现的“方言热”现象,也印证了“方言”所具有的鲜明的标识性,甚至能够作为象征某个人物或某部作品的“符号”与“流量密码”,而使用方言表演的明星,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流量与热度。

蒋欣在《功勋》中饰演“申纪兰”,她的一句“我(è)不累,我(è)能受”在播出后迅速走红,被网友们大呼“上头”;“李延年”的一口河北话出口即成看点,演员王雷如何练就地道的河北方言也成为了媒体采访的热点问题,演员本人也因此获得“敬业”“演技好”“实力派”等赞誉。

方言是一种凸显自我个性,负载传播者意识形态的符号工具。方言宛如主流文化中的一股新鲜血液,成为打动人心或吸引流量的“活跃因子”,也必将在地域价值塑造与保护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总体而言,方言的运用在电视剧《功勋》中真实还原了功勋人物的身份与经历,塑造了更加真实立体多元的英雄形象、群像,实现与观众同频共振,达到共情叙事,对于探索新型叙事模式,“用电视剧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中,方言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感,弘扬了文化多样性理念,其建构出的“众声喧哗”图景也完善、丰富着主流文化世界。与此同时,方言在主旋律影视剧中的使用也面临着诸多难点与问题,其对主创人员有较高要求,有可能强化地域刻板印象,甚至造成对地域文化的变异与解构。因此,在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中要准确、恰当地运用方言,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双赢。

注释:

①施其生:《从口音的年龄差异看汕头音系及其形成》,《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②王渝光、王兴忠:《语言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③胡适:《胡适文存叁》,华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330页。

猜你喜欢

主旋律功勋方言
方严的方言
画角的发现
不用通分也能计算
差怎么变
截去与增加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