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媒体叙事”:“融媒”语境下 城市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2022-05-30周正昂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城市形象红色文化

周正昂

【内容摘要】“跨媒体叙事”是呼应“融媒”时代媒介文化转型的一种新型叙事方式。从电视剧《觉醒年代》到合肥“网红打卡地”——延乔路,“跨媒体叙事”成功地构建了一处城市的“红色景观”。本文通过剖析这则案例,揭示了“跨媒体叙事”作为“融媒”时代城市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的可能性及其巨大能量和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跨媒体叙事;媒介融合;延乔路;红色文化;城市形象

一、“跨媒体叙事”:“融媒”时代的文化转型

“跨媒体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这一概念,最早在2003年由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正式提出。在《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亨利·詹金斯通过“媒介融合”“参与性文化”“集体智慧”三个关键词,试图构建起当代媒介文化的相关理论,并探讨媒介文化转型的有效路径。而“跨媒体叙事”,是其中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的概念。亨利·詹金斯以美國电影《黑客帝国》为例,给出了“跨媒体叙事”的定义:“我把《黑客帝国》现象当作跨媒体叙事来描述,这样一个跨媒体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作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跨媒体叙事最理想的形式,就是每一种媒体出色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有这样,一个故事才能以电影作为开头,进而通过电视、小说以及连环漫画展开进一步的详述。”①“跨媒体叙事”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首先引入了此概念。实践应用方面,娱乐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此概念最先得以展示其特点、发挥其优势和潜能的领域,此外,在市场营销、品牌传播领域,以及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跨媒体叙事”的相关实践也正在扩展和丰富。

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跨媒体叙事”的意涵,有以下几点理解:

首先,对于“跨媒体叙事”概念,有些论述和分析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多种媒介平台上的叙事行为的迁移或者相加”,这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跨媒体叙事”并不仅仅是不同媒介之间的文本流动和改编或者重复性叙述行为,它更强调的是运用结构方法构建起“故事世界”、“召唤”受众进入和参与到“故事世界”的创造中、并利用多种媒介和渠道“分发”故事使其得以延展的一种“融媒”环境下的叙事方式。

“跨媒体叙事”的形成,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要素:

一是“故事世界”的“搭建”。“跨媒体叙事”有最初的“故事世界”设定。它所选择的故事需要有“元”特质,即所谓的“元故事”,故事的内涵需要具备普适性、丰富性,由此而带来故事中的人物、场景、情节、细节等具备了不断衍生、持续生长的可能。

二是弥散在各个媒体平台以及现实世界中的“故事世界的入口”。所谓“入口”,一般是故事生产者所做出的、为了让更多的受众和粉丝顺利进出“故事世界”的种种努力和创意。

三是受众和粉丝群体作为文本“盗猎者”“游牧民”②,对于“故事世界”进行主动参与和持续性创造。

其次,对于“跨媒体叙事”,既有研究文献多集中于“技术”层面的分析和应用前景的展望,将它作为一种融媒时代所特有的传播和营销策略来理解。而笔者认为,还应该看到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把“跨媒体叙事”作为一种回应“文化转型”的叙事手段来看待和研究。

媒介融合带动的是资本、文化、观念乃至思维、消费习惯上的巨大变化。在“融媒”时代,不仅媒介文本逐渐“流动”“弥散”,呈现出开放和无限延伸的特征,而且大众传播时代面目“模糊”、行为相对被动的“受众”也逐渐转变为以兴趣为主导、在虚拟社区集结和互相连接、自由穿梭于媒介文本内外、有时甚至创造性地沟通了“虚构”和“非虚构”的“参众”,这是“跨媒体叙事”得以生成及发展的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土壤。技术、应用层面的转型,或许还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比如版权问题、机构建设和管理问题等,但是文化转型已然是“进行时”而非“将来时”。新型媒介文化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显示出的巨大潜能,是更值得研究者关注和深入理解与探索的层面,而“跨媒体叙事”的出现和生长,无非是回应了这种新的文化形态。

二、“延乔路”:“跨媒体叙事”构建的城市“红色景观”

“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这句网络流行语背后,是一条与热播电视剧相关联的“网红路”的诞生。2021年2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热播,引发了社会热议,成为去年的一部“爆款”年代剧。剧中人物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形象、经历、事迹,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在这个背景下,在电视剧播出期间,热心观众和网友“挖掘”出了“合肥有条延乔路”的相关信息,并使其在社交网络中迅速流传扩散。与此同时,“延乔路”被安徽主流媒体发现并作出了较详细的报道,③该报道又引起了全国性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的关注和转发。之后,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纪念日里,部分合肥市民自发前往延乔路“打卡”、献花及举行悼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延乔路”由此成为了一条“网红路”。纵观延乔路成为网红的过程,笔者以为,其体现出的正是融媒时代一种新型的、经由众多叙事主体协作创造、由文艺作品延伸至现实生活场景、在城市中构建起了一道醒目的“红色景观”的“跨媒体叙事”行为。

(一)探索“故事世界”——人物的“可钻性”

《觉醒年代》讲述的是100多年前我国精英知识分子群体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办报纸杂志、改良学风、进行社会试验的那一段历史,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党等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这部电视剧播出后,除了观众耳熟能详的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等主要人物,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许多观众原本不太熟悉的青年角色同样深入人心、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并且带来了大批詹金斯所描述的“溢出的受众”——粉丝群体。对于这种现象,笔者以为可以引入跨媒体叙事理论中的“故事世界”及“可钻性”来理解。

“跨媒体叙事”在不同媒体平台和关联性文本集合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具有延展性的“故事世界”。④所谓“故事世界”,是指相互关联的叙事元素所形成的故事链条和网络,是“跨媒体”的核心因素。“跨媒体叙事”之所以成为可能,最重要的就是文本生产者对于“故事世界”的搭建和“文本盗猎者”对于“故事世界”的持续性探索和创造。“故事”本身在多次的媒体跨越中反而会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而真正实现了“跨媒体”的元素,往往是“盗猎者”们所“选定”和“追随”的人物角色及关键性线索。那么什么样的人物角色容易被“文本盗猎者”选择呢?这又涉及到了“可钻性”。⑤

所谓“可钻性”,原指地层、岩石被钻头钻进的难易程度,在“跨媒体叙事”中,它主要用来借指在深度上具备深入挖掘的可能性。毫无疑问,在《觉醒年代》中,许多人物角色的塑造都非常成功和具有深刻性、丰富性、复杂性,具有包容性很强的符合一般受众心理的伦理价值观和审美元素,因而具備了“可钻性”。有趣的是,“文本盗猎者”们对于人物角色的选择,主要对应着观众自身的视点和情感体验,因此,被选择的人物往往不是剧中主角。或者换一个角度说,跨媒体叙事的“故事世界”本身是去中心化的,其中并不存在传统叙事学意义上的“主角”,文本生产者和“文本盗猎者”某种程度上在其中享有同等的创造与描述“世界”的权利。我们现在看到的“延乔路”这个案例,就恰恰是一群青年观众选择了自己的“解码”方式。他们把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作为探寻“《觉醒年代》故事世界”的关键性人物和线索。正是出于对这两个革命热血青年命运及其先锋精神的关切和深思,“溢出的受众”寻找到了新的故事文本,主动接入了新的“故事入口”——一座城市真实存在着一条“延乔路”。在发掘新文本的过程中,可以说,“溢出的受众”不仅完成了对于“故事世界”的一小步探索和塑造,还实现了自身情感体验的延伸并从中得到满足。

(二)“故事世界”延展——文本的跨系统互文

亨利·詹金斯借用互文性理论来描述“跨媒体叙事”中的各个文本——“元文本”以及“新文本”之间的联系,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能够构建出一个“互文性文本”的集合/数据库,用以填充整个“故事世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文本的相似性关联,文本之间相互映射、呼应和不断交织成为一个“叙事网络”。在有关“延乔路”的“文本集合”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条跨越了多个“系统”的使得“《觉醒年代》故事世界”得以延展的线索。

延乔路最初的命名,主要还是遵循着合肥市城市道路规划。由于这条路位于合肥市西南,在确定路的名称之前,合肥市管理部门按照市道路命名规则征询地处安徽西南的安庆市的意见,安庆方面提供了一组烈士和英模名字,如陈延年、陈乔年、王步文、邓稼先、严凤英等。当时,相关工作人员和专家组主张把陈延年、陈乔年合成一条路,叫“延乔路”,可以理解为兄弟情深,同为烈士,不宜分开。“延乔路”等一批路名在 2013年被合肥市确认公布。⑦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在合肥市,延乔路与集贤路平行,相隔不远,这也是为了纪念葬在安徽安庆集贤关的陈独秀。两条路的确共同通往合肥市另一条道路——繁华大道。

2021年2月,在《觉醒年代》电视剧热播期间,许多观众感动于陈独秀送别延年、乔年兄弟去国外读书及延、乔就义的最终命运那一段时空交错的叙事段落,网络上涌现出了大批“溢出的受众”。2021年4月,“合肥有一条路叫延乔路,这条路的终点是繁华大道,延乔路旁是集贤路,而陈独秀葬在安徽安庆集贤关。延乔路短、集贤路长,都通往繁华大道。”这些由网友发掘和创造的话语在网络上迅速流行、蔓延,几经媒体报道、专家论证、官方回应、市民热情参与,最终成就了一条“网红路”。

2022年1月,哔哩哔哩网跨年夜晚会上,陈延年的扮演者青年演员张晚意以一首《交错时空》的演出,再次把观众带回到那一段历史。平行时空的观看体验,让“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穿过百年时空再相逢”的歌唱深入人心,也再次掀起了网络热潮。《交错时空》这首经由改编而与《觉醒年代》链接起来的歌曲,成为了当年新年和春节晚会上最热门的歌曲之一。而相应的,“延乔路”相关话语,由于跟《交错时空》歌词产生了较大的同构关系,两者共同把受众拉进了与历史人物“对话”的情境中去,使受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2022年2月和3月B站up主的短视频作品及弹幕来看,“合肥真的有条延乔路”“通往繁华、如你所愿”等话语高频次出现,再次印证了这组“互文性文本集合”对于受众的巨大吸引力。

由此,我们看到一系列互文性文本所构建的“叙事网络”,在文艺创作、社交网络、城市规划建设等系统中跨媒体、跨业态地穿梭流动,跨越了时空,沟通了“虚拟”和“现实”,延展出自己的“坐标系”,并最终落实到了一处城市“红色景观”上。

(三)多元叙事主体协作——仪式化、社区化的可能

有关“延乔路”的“跨媒体叙事”,是多元叙事主体参与创造、沉浸式传播的成果。质量优越的原著和剧本,形成和聚集了大批粉丝的爆款电视剧,粉丝的创造力和在网络社区中的持续合作与信息传递,反应迅速、接力传播、设置议题的主流媒体,以及包括演员、歌曲创作者、综艺晚会组织策划者、观众、自媒体人、“打卡”市民等,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叙事主体,共同进行了协作创新,共同创造了关于“延乔路”的话语和故事,开拓了“《觉醒年代》故事世界”的边界。

“延乔路”的最新“话语”,是市县城市建设部门对于该道路的升级改造。据《合肥晚报》2021年11月15日报道,肥西县在2021年底已经启动延乔路及其周边道路改造的相关项目招标程序。安徽省网信办官方微博在2022年3月10日发布了《航拍|探访合肥延乔路红色文化提升工程 为缅怀先烈提供理想环境》微视频,提到“合肥市启动延乔路道排及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工程将十分重视红色文化提升设计,传承红色血脉,打造延乔路红色文化氛围,为市民缅怀先烈提供理想环境”。

由此,从前期的“粉丝沉浸文本”到后期的“故事进入现实”,关于“延乔路”的“跨媒体叙事”,将虚拟的象征符号转化成现实的城市景观、活动、建设项目,使其具备了仪式化、社区化的未来发展可能,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三、破“圈层”:“跨媒体叙事”之于城市红色文化传播的意义

红色文化传播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社会力量,促进城市、区域发展,树立城市、区域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在当今“融媒”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也面临着种种挑战,比如传播内容、方式和途径的陈旧与单一化,传播所面对的受众群体的文化变迁,等等。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受众的需求,而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和共同创造的媒体实践,则更契合新的媒介文化。

“网红打卡”等流行文化与主流“红色文化”,在“延乔路”这个较为成功的“跨媒体叙事”案例中交织、叠加,最终形成了合力,向我们展示了融合文化的生命力和丰富性。红色文化在其中,经历了从“官方主导”到“多元主体协作”,从“精英话语”到“民间话语”,从“主流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跨越,突破了“圈层”,弥合了“代际”,展示出对于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亨利·詹金斯对于“粉丝”的创造性和积极意义的推崇,或许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国内粉丝文化的发展现状。但在“延乔路”案例中,“粉丝”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却是非常显著的。红色文化的向心力、生命力在这个案例中与粉丝文化融合,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对于粉丝文化的提升作用,双方最终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也向我们昭示了,“跨媒体叙事”作为“融媒”时代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思维方式、传播策略,将为城市红色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注释:

①〔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6页。

②施畅:《跨媒体叙事:盗猎计与召唤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③程华芳、王丽莉:《延乔路成为“网红路”——现象级传播是这样出现的》,《中國广播》2021年第10期。

④〔美〕玛丽-劳尔·瑞安:《跨媒体叙事:行业新词还是新叙事体验?》,赵香田、程丽蓉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⑤程丽蓉:《跨媒体叙事:新媒体时代的叙事》,《编辑之友》2017年第2期。

⑥陈先红、宋发枝:《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理研究》,《新闻界》2019年第5期。

⑦戴建:《延乔路命名的前前后后》,《江淮文史》202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城市形象红色文化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