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2022-05-30梁爽

高考·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高中地理培养策略

梁爽

摘 要: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彻底转变了传统教学中以分数为重点的教学观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一种必备素质,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能够强化学生对过程与规律、人地关系的理解,是提升地理教学效率的基础所在。本文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地理过程所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还对学生掌握地理学习规律,提升逻辑思维,优化学习能力有着极大帮助。作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是人地关系长期共存发展出的一种客观认知规律,是指导地理教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还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推手,在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地理能力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

一、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简介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区域认知是四个核心素养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元素,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影响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区域认知是指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地球的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种类、功能,然后通过不同大小的区域对其进行标识,以色彩、大小、文字区分不同的板块,提升人们对于区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强化学生的地域思维和空间认知思维。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学生秉承区域认知理念的指导思想,能够将知识进行串联,通过集体化的知识体系增强对单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这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帮助[1]。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足

受到传统教学中“分数为先”理念的制约,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以区域认知为首的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性,无法针对学生现在的能力差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以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因为教师对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方面认识不到位,而且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学习,也没有掌握对应的教学方法,无法完成区域认知能力的渗透,这导致了教学方向上的偏差,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也谈不上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单一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化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教学调整,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筛选出与区域认知教学相关的元素,围绕其进行设计,但是目前很多教师缺乏这种能力及意识,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理念难改变,同时还对分数无比重视,学生分数提升高于一切,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够考量学生的学习实情,按照教学进度一成不变地进行知识传授,无法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支持[2]。

(三)学生能力不足

除了教师本身的原因外,大部分高中生也存在思维能力不足的弱项。因为习惯了依附于教师进行知识理解,学生自身对于学习信息的筛选分辨能力不足,也没有建立与地理知识体系对应的空间思维,对具象化的问题无法转化为地理问题进行相应处理,“惰性思维”导致了学生思维体系难以塑成,教师即使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尝试,学生也会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感悟到教师在教学中所传达的内涵。在无法通过教师传递信息进行探索、归类、总结的情况下,区域认知能力的形成又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思考,因此,教师的教学开展十分艰难,常常事倍功半。

(四)缺少教学实践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还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实践引导来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进行二次深化。但在传统教学当中,地理教学大多数时间都停留在课堂当中,理论化的讲授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较为完善的地理知識体系,但是无法将其与生活场景以及实践问题进行联系,知识学“死”了,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较为空洞抽象,很难就系统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对应的空间素养,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强化,也不利于教师高效地进行知识传授。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革新教学指导思想,重视区域认知培养

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需要教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在传统教学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地理区域认知的认识都停留于表面,视其为一种可以自主形成的地理学科意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应试教育当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且教学资源匮乏,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内化知识大多通过理论化讲授完成,空洞抽象的知识理解过程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区域认知思维。同时,地理教学的实践性活动开展困难,教师也没有寻找其他途径弥补教学劣势,导致学生的区域认知培养过程受阻。

想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教师首先要完成教学思想的转变,要遵循素质教育提出的“素质为先”的教学理念,抛弃以分数为重点的应试教育思维,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当善于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将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的场景当中,通过建立联系,淡化知识的抽象性,具象化地进行知识传授,并且按照所处地区特点进行实践性地理教学活动。

教师的区域认知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提升教师的区域认知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首先教师要进行自我学习,通过课外学习、网课学习等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先进理念指导教学,为区域认知理念渗透打好基础。其次,学校应当定期地进行集体培训,通过公开课等形式,强化教师间交流,让教师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最后,开展教师授课竞赛,以区域认知理念培养为重点,进行教学比武。通过这类途径,革新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强化教师对于区域认知理念的认识,促进教学的进步和学生的培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高低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路径设计不可过于单一,应当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引入教学辅助,拓展教学路径等方法,注重知识传输的宏观性,让学生能够以不同的维度理解知识点,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1.画图法

画图法是地理教学当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家研究表明,图像记忆法的效果是声音刺激、思维联想记忆法的3—10倍。教师可以运用画图法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时候,画图法通过色彩、大小能够更加准确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经纬度位置、地标轮廓等知识点。同时,画图法相较于传统的理论化教学,多了实践一环,学生在利用不同图像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其实脱离了教师在学习中加入了自主思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画图法的趣味性特质,也是传统理论化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知识传授。

2.游戏教学法

地理虽是文科学科,但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地理学科的这一特质开展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更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淡化课堂压迫感,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也给予了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的主动权。

比如,在进行省份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你画我猜”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授,先把省份从地图上挪出,然后让学生在图上画出不同的省市,也可以一名学生画图,另一名学生猜。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记忆不同省市的地理位置,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感,加深了学生的学习体会,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3.生活化教学法

地理与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地理,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发挥出地理的这一学科特性,将知识点带入生活当中,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当中完成知识内化,这样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这一节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知识与本地的交通实情进行关联,用本地的地图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划分区域块,区分不同区域,同时以不同的颜色标注出各个区域的交通特点,思考区域的位置与交通特点的关联。再引导学生思考:人们是如何区分和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这种运输方式选择的变化是随着什么因素发生改变的。而后,在学生划分完后,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分为小组对不同色块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调查本地的交通运输方式,分析本地的地理特点,以及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信息技术近年来的蓬勃发展,让其成了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尤其是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地理冗杂的信息与地域板块相交织,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理论化讲解和学生思维想象进行知识内化,难度是巨大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加速知识内化,通过flash动画、电子白板等图像化的知识展示途径,优化知识传输过程。

例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这节课不仅讲述了两者地理位置的差异,还包括一些人文、气候等内容。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通过flash三维动画,将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经纬度、人文、气候等信息,以信息块的方式镶嵌在中国地图上,通过三维动画展示区域化划分的碎片化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立体化记忆。可见,通过区域认知思想帮助学生疏通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能力[3]。

(三)开展地理活动,完成知识迁移

高中地理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无论是地理现象,还是人文、气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理论结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单纯地将知识讲解停留在课堂当中,而要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探索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迁移,让学生所学更具价值和意义。在大自然和社会实践当中进行实践考察,能够将抽象化知识进行具象化体现,教师也能够更加方便地将区域认知理念融入教学当中进行隐形渗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提升有着巨大的价值。

教师需要充分挖掘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实践元素,结合本地的地理环境与现实问题,精心设计课外实践方案,同时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课当中,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前往田间地头,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走访调查,记录数据同时结合教學内容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当地区域农业的条件、特点以及问题。通过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试着给出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相应建议,并由小组记录,随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除了这种亲身参与的实践,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偏向于思维分析的理论知识实践,通过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成功地将知识应用场景搬出课堂,给予学生内化知识的不同途径。实践过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为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学生自信心

评价是检验教育成果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明确目标高效发展的必要措施。在传统教学当中,评价机制一般围绕分数搭建而成,较为片面而且缺乏参考价值。在新课改之后,教师需要调整评价机制的方向,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搭建更具有客观性、发展性和科学性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制订最近发展目标,更加精准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意识[4]。

评价途径主要有三种: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以测试为基础,通过针对性的测试评估学生能力,单一考核某项核心素养。它能够有效地评价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高低,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学习。2.过程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复合型评价。因为知识认知的过程具有渐变性、动态性,单从开头和结果看都是不完整的,教师需要将二者结合,通过知识学习后学生的认知差值寻找问题,提升教学效率。3.分层评价。在区域认知意识培养过程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不同,能力提升的进度也不同,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发展空间做出客观评价,不能同一而论,这样能够强化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遵循了新课改的教学核心,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一次改革和尝试。这需要教师具备革新教学的勇气,同时还要结合实情拓展教学路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知识传授的维度,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核心素养强化,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达欣.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5):65-66.

[2]程云.解读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2019(6):71.

[3]连欣莹,陈玉香.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8):236,238.

[4]罗苗苗.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184.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高中地理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